翻新时间:2013-12-18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下)(1)
能补出话题,说明之前的语义有缺损。相反,语义饱和的例
2
2)是不可能通过相同的办法补出一个话题来,因此以下的结构均不合格。
2
9)a. *王冕死了王冕的父亲 b. *李四掉了李四的两颗门牙 c. *张三被偷了张三的一个钱包 必须指出,试图用领有名词组移位分析来解释例
2
1)句首名词组的生成比较困难。Ross指出,领有名词组的移位违反左向分支条件(Left Branch Condition),英语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领有名词组移位,无论包含领有成分的名词组位于主语位置还是宾语位置[32]。
30)a. *Whose i was[NP ti father]very rich? b. *Whose[,i] did you see[[,NP]t[,i]father]
c. *John[,i],[[,NP]t[,i]father]was very rich d. *John[,i],I saw[[,NP]t[,i]father]
虽然汉语不像英语那样严格遵守左向分支条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根据Huang的观察,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组允许其中的领有成分移出,而处于宾语位置的名词组则不允许有领有成分移位[33]。
3
1)a. 张三i,[[,NP]t[,i]爸爸]很有钱 b. [[,NP][[,TP][[,NP]t[,i]爸爸]很有钱的]那个学生[,i]]来了
3
2)a. *张三[,i],我看见[[,NP]t[,i]爸爸]了 b. *[[,NP][[,TP]我看见[[,NP]t[,i]爸爸]的]那个学生[,i]来了
3
3)a. John broke the window→The window was broken
b. The knife was sharp→Bill sharpened the knife 考虑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句首名词组不应该看作主语,而应该看作话题。这类话题不是靠移位得来,而是在原位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表面上看,这时候主语与话题重叠,位于同一个结构位置。实际上,主语的结构位置是一个空位,句首名词组位于标句词组(CP)的指示语位置,而不是TP的指示语位置。换言之,主语与话题并不同一,所生成的是一个有标记话题。用结构式可清楚表明,只是因为主语空位才看不出它与话题线性位置上的差别,使得话题貌似结构的主语。
3
4)a. [[,CP]王冕[[,TP] e[VP死了父亲]]] b. [[,CP]李四[[,TP] e[[,VP]掉了两颗门牙]]]
c. [[,CP]张三[[,TP] e[[,VP]被偷了一个钱包]]]
这样的话题结构应该归为所谓的汉语式话题一类[34,35]。它们与述语(comment)部分中的动词没有直接的语义选择关系,述语中也不存在任何与话题直接相关联的结构位置,这使话题结构上显得无依无靠,因此称为“悬垂话题”(dangling topics)。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述语部分的结构成分应有尽有,但是语义上并不自足,属于语义开放性谓语(semantic open predicate)。其中所包含的语义空缺起着变量(variable)的作用,句首位置的话题正是因为语义变量的存在才得以允准(licensed)[36]。在原位基础生成话题不会改变动词的论元结构。话题与述语之间靠语义联系,但其间的具体语义关系是什么必须视具体的结构而定。在例
3
4)中,话题与动词后面名词组的语义关系为领有—隶属关系。据观察,类似结构中通常都存在某种广义的领有隶属语义关系。
汉语中既有原位基础生成的悬垂话题,同时也有通过成分移位生成的话题。移位生成的话题一定与述语部分中的某个结构位置相关,话题依靠该位置上的句法空位(syntactic gap)或复指代词(resumptive pronoun)来允准。有的语言只能靠成分移位生成话题结构,英语就是一个例子。英汉语的这种差别可以归结于它们不同的语言类型。英语为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为话题突出(topic-prominent)语言[35]。汉语句子可以有话题而无主语,而英语句子不可无主语,这些就是很好的支持证据。 六 受事主语句 汉语句子中动词的深层逻辑宾语经常会出现在动词之前位置上。从语义上来看,以下句子的句首名词组都属于谓语动词的深层宾语。
3
5)a. 文章已经发表了 b. 信写完了 c. 房子建好了
因句首位置只有一个名词性成分,自然就被认定为句子的主语。又因它们语义上为受动者,接受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影响或支配,语法研究中将这类句子称为受事主语句[37]。
关于受事主语,丁声树有这样的描写:有些句子的主语是“受事”,就是说,在意义上主语是被动者,是受谓语中所说的行为的影响的[38] p29。黄伯荣、廖序东指出,受事主语,表示动作承受者[39] p358。从此类有关受事主语的论断中可推断出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结构上为句子主语;
二、语义上为动词的深层逻辑宾语,即为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时。
黄伯荣、廖序东列举的受事主语句就有“信写完了”以及“报纸还没有印出来”[39]。Cheng将汉语的动词“写”与英语的动词break(打破、破)放在一起作类比分析,试图论证它们都能参与及物动词交替(transitive alternation)[40]。试比较以下两组句子。
3
6)a. John broke the window b. The window broke
3
7)a. 黄蓉写了那封信 b. 那封信写了
英语动词break有及物与不及物两种形式,用作不及物动词时,不能指派施事论旨角色。如果以带有使役意义的及物形式(causative)为基本形式,那么非使役不及物形式(non-causative)是经过一个非使役化(decausativize)过程派生来的⑥。在施事论旨角色被完全抑制以后,动词的受事论元移位移到句首位置充当主语。动词非使役化实际上就是从使役性及物动词派生出非宾格动词的操作,可称为动词的非宾格化(unaccusativization),本文因此将非使役动词归入派生非宾格动词一类。据认为,非使役动词句与被动句的生成过程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差别[10]。Cheng认为,英语的break与汉语的“写”可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40]。这样,例
3
6)b与例
3
7)b的生成方式及结构形式是相同的。
应该说,有关英语break的分析是成立的,例
3
6)b完全具备受事主语句应该有的本质特征,即句首的名词组the window既是句子的主语又是动词的深层宾语,但这并不等于说同样的分析也就一定适用于汉语的“写”[41]。说例
3
7)b的句首名词组“那封信”是动词“写”的深层逻辑宾语肯定没问题,因为信不会自己写,而是写这一动作的所涉对象。但问题是,“那封信”能否看作结构上的主语?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们认为,“那封信”应该是话题,而这时的施事主语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词汇形式而已,是一个空代词pro,而且其所指对象完全可以用词汇形式显性表现出来。
3
8)a. [[,CP]那封信i[[,TP] pro[VP写好了ti ]]] b. [[,CP]那封信[,i][[,TP] 黄蓉[[,VP]写好了t[,i] ]]]
如果例
3
7)b果真以例
3
8)a为结构表达式,那么它显然不能称为受事主语句,因为“那封信”并不是句子主语,而是一个有标记话题。也许有人会说,即使例
3
7)b可以分析为例
3
8)a,也不能排除它还有其它的分析形式,比如说,它还能与例
3
6)b有以下相同的结构表达式。
3
9)a. [[,TP]那封信i [[,VP]写好了ti ]] b. [[,TP]The window [,i] [[,VP]broke t[,i] ]]
事实证明,例
3
6)b的结构表达式只能是例
3
9)b,而例
3
7)b的结构表达式则只能是例
3
8)a,这是由动词的语义性质决定的。英语break一类动词可以通过非使役化,或者说非宾格化,转化为非宾格动词⑦。但并不是所有的及物性动词都允许同样的转换操作。值得注意的是,与汉语例
3
5)对应的英文句子都是不合法的。
40)a. *The paper has published b. *The letter wrote c. *The house built
认真观察一下词义,就可以发现publish、write、build之类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严格依赖于施事。动作的启动、进行以及完成,都有一个施事全程参与并全权主导。离开了施事作使因,动作将无法进行。这类及物动词只具有狭义的使役意义。但break之类的动词则不同,构成使因的不一定非得是施事,也可以是环境、工具、自然力等非施事。
4
1)a. The boy broke the window b. The wind broke the window c. The stone broke the window
可见,作及物动词使用时break所具有的是广义的使役意义。而是否具有广义的使役意义是决定动词能否进入非宾格化操作的最基本条件。
我们认为,无论是例
3
5)汉语句子中的动词还是例
40)英语句中的动词都不具备非宾格化的要求。然而前者合法而后者不合法,原因在于当例
3
5)中的句首名词组为有标记话题,而主语为空代词pro时,所得到的是一个为汉语语法所允准的结构;相反,例
40)中的句首名词组只能是主语,一旦动词非宾格化的条件不存在,句子便失去合法性。以下是英汉语都可以接受的非宾格化例子:
4
2)a. 船沉了 b. 门打开了
4
3)a. The boat sank b. The door opened
作及物动词使用时,动词sink、open以及“沉”、“打开”都具有广义使役意义,构成使因的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非施事,只要是一种能构成使因的外作用力即可。
4
4)a. 水手/风沉了船 b. 老人/风打开了门
4
5)a. The sailor/The wind sank the boat b. The old man/The wind opened the door
有时,使因的作用并不明显,仅限于动作的启动,倒是动作的承受对象主导了动作的整个过程。汉语的相关句子加上“自己”,英语的相关句子加上all by itself,句子的意思不受影响。
4
6)a. 船自己沉了 b. 门自己打开了
4
7)a. The boat sank all by itself b. The door opened all by itself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2008年的骄傲
- 悠悠水乡情
- 岁月与母爱
- 遥想
- 我爱祖国
- 爱
- 我的心愿
- 自信
- 我的理想
- 冬
- 爱
- 请求
- 纸鹤
- 人要有理想
- 母亲
- 论商誉权
- 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 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
- 海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1)论文
- 南昌市白水湖物流园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1)论文
- 论对终身体育与公共体育课的思考
- 上海、杭州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比较研究(1)论文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救济
- 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超龄现象的思考
- 长三角泛化趋势下江西的策略研究(1)论文
- “车撞狗”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 浅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础训练
- 对快乐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对苏南的启示(1)论文
- 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探讨
- 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谈《出师表》主题
- 《出师表》中的情感美
- 释《出师表》中的“试用”
- 谈《出师表》的结构艺术
- 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 《出师表》讲读的七个环节
- 赏读有关《出师表》的乐道之文
-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 《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 《出师表》简析
- 《出师表》鉴赏
- 从上《出师表》的关键谈它的主题
- 《出师表》中的一个“以”字
- 《出师表》中“以”的用法
-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