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文学语言论(1)
【内容提要】
在文学语言观上,古典的“载体”说和现代的“本体”说都有片面性。文学语言既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对象。
作家感受到言不尽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是解除这种痛苦的一个策略。文学的幻象应该真实而新鲜,与此相对应,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内指性”、“本初性”和“陌生化”。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但至今我们在文学语言方面研究得很不够。
对于文学语言的种种问题,只停留在浅层的描述上。如语言在文学中到底具有什么功能、处于什么地位呢? 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作家呼喊“语言的痛苦”呢?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没有区别? 如果有区别的话,那么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又是什么呢?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功能从古典到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但他们对语言在文学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具有什么功能的看法是各异其趣的。
中外古典文论所持的是“载体”说,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有“优先权”,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地位。20 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则持“本体”说,认为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文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存在的家园。
古代文论与20 世纪西方文论的文学语言观就这样分道扬镳。文学语言观念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呢?20 世纪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所谓的“语言论转向”。
在西方,在19 世纪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主义,理性制约一切,所以理性作为文学的内容也自然处于“统治”地位,语言只被看成是传达理性内容的工具。20 世纪初叶以来,人们觉得过去崇拜的理性不灵了,反理性的思潮应运而生。
这就导致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人们不再追问语言背后的理性,而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 ,“想像一种语言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 。
语言不是单纯的媒介、手段、载体,它是存在本身。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观上的这种变化,很自然引起文学观念的变化。
本世纪形成的科学主义的文论流派在文学语言观上一脉相承。他们认为作品中的语言就是文学的本体。
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在反复强调了文学语言的特异性之后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诗歌下个定义,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
(1)罗兰·巴尔特走得更远,他强调“语言和文学之间的一致性”,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叙述作品具有句子的性质”,“叙述作品是一个大句子”,
(2)超过语言层就是文学的“外界”。这种现代语言论的文学观念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可以从“人”和“文化”这两个视角来证明文学语言本体论有其理论基础。语言是人的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此,在卡西尔看来语言也是区别人与动物,并指明人的独到之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卡西尔说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情感语言,一种是命题语言。在类人猿那里有情感语言,它可以表达情感,但不能指示和描述。
因为它不具有“延迟模仿”和“移位”的认知机制,也不具备转换、开放的机制。只有在人这里,才用具有认知、转换、开放机制的“命题语言”进行交往活动。
人才是真正的语言符号动物。进一步说,人的语言与人的感觉、知觉、想像、理解等心理机能是同一的。
语言是内在于人的感觉的,就以个体的人的语言发展而言,他的语言与他的感觉是一致的。一个老年人说不出儿童的那样天真烂漫的话,是因为他已经在社会化过程中失去了“童心”,找不到儿童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儿童有时会说出一些完全不合理不合逻辑但却极生动和极富诗意的话,就是因为他们无知,他们还没有“社会化”,他们的语言与幼小心灵的感觉是同一的。
在现代生活交往中拥有一个新词或新的词语组合,就表明对生活的一种新态度,或者是人们的一种旧的生活方式的结束,或者是一种新的生活的开始,或者显示某种生活正处在变动中。既然语言是与人的感觉、知觉、想像等是同一的。
那么文学语言的“美学功能”与人们的艺术直觉具有同一性就更凸现出来了。如果说日常语言具有“实用”和“美学”两种功能的话,那么在文学语言中,语音的搭配,词的组接,句子的连接,就不单是为了传达信息,它们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
例如,唐代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千手观音
- 寻找有意义的事
- 小松树和小杨树的故事
- 唤醒人类的大会
- 受冷落的小青蛙
- 童年的梦
- 竞选和平大使
- 鱼儿也得打着伞
- 回忆我的启蒙老师
- 龙的故乡
- 孙悟空三考张小敏
- 怀念童年
- 小熊非非的礼物树
- 家乡的大安寺塔
- 幸福
- 新型用益物权体系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的构建
- 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分析(1)论文
- 2009年山东对外经济形势预测(1)论文
-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价值:批判与思考[下]
- 论涉他契约(上)
- 收益的可税性
- 桂林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1)论文
- 论民法典与我国私法的发展(三)
- 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三论
- 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1)论文
- 无锡市茶文化旅游开发探讨(1)论文
- 国际金融危机下江苏中小企业应对策略(1)论文
- 论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1)论文
-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1)论文
- 抛掷物侵权责任
- 关于培根
- 论幸运
- “鸟瞰式读书法”简介
- 论婚姻
- 论青年与老年
- 有关读书
- 读书要有好方法
- 雾失楼台──略谈学生怎样读书
- 论逆境
- 读书之乐须尽欢
- 书生之外的邓拓
- 新燕山夜话
- 冷冷的邓拓故居
- 无为而读──我的读书观
- 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