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零 引言

0.1“形+动态动词”,指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动词“了、着、过”等。

0.2我国语法学界对“形+动态助词”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这就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儿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

中作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

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

(2)黎、吕的说法代表了早期对“形+动态助词”的一种认

识,这种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后语义上的变化,还没有从归类的角度明确带动态助词的形容

词词类归属问题。

(2)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也就是说,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

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王力(19

4

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于做叙述词(叙述句中的

谓词)……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着’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红着

脸’之类。”

(3)在另一部著作(19

4

4)中,他更明确指出,“了、着”二字“并不是专为动词而设的”,“红

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

(4)。张志公(19

5

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

化,就是加上‘了、过、着、起来、下去’这些辅助性的成分。”

(5)房玉清(19

9

1)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

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

(6)基本属于这类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

译本,第294~295页)、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2

1

6、3

1

8、595页)、朱德熙《语法讲义》(第

69~72页)等等。

(3)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唐广厚、车竞在1985年发表的《

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一文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文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与动词相同。”

(二)“能带数量(动量)补语,与动词相同。”(三

)“有些可以带宾语,与动词相同。”

(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动词相同。”

(五)“有些可受

形容词修饰,与动词相同。”据此,文章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已

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7)

(4)有的语法著作,特别是一些语法教材,把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看作是动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而

谈到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时却没有明确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也没有说明对那些可以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如何处理。如胡裕树等《现代汉语》(1981年第3版)。黄伯荣等《现代汉语》(1983年第3版)、钱乃荣《

现代汉语》(1990年第1版)等等。

(5)与“形+动态助词”问题有关,还有如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丁声树等(19

6

1)为代表,认为有时候“形

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形容词这样用

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

(8)李临定(19

90)也有类似的看法,主张“起来”等应做为确定动词的一个标

准,因此他认为“苹果红起来了、气球大起来了”中的“红、大”等所谓表变化性能形容词“也应该看做是

动词”,称为“形转动词”,意思是“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它们已变为动词,但是和一般的动词又有所不同

。”

(9)

另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

5

4)中认为,“如果规定只有动词

能做谓语,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的话,那么“大多数形容词都

要兼属动词,这两个词类就不大分得清,这个分类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张把“作谓语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为动词的特点而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共同特点。”

(10)徐枢(19

9

1)也持类似

的看法,他认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

6

1)“列举的事实(指‘花红了’‘雨大起来了’——引

者)是正确的,‘了’‘起来’确实可以与形容词相结合,但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词‘可以认为是动词’这

一结论。”

(1

1)陆俭明(19

9

4)说得更明确:现在大家不认为“花红了”“水热了”“雨大起来了”“现在神

气起来了”中的“红、热、大、神气”是形容词兼动词的用法,而认为后加“了”“起来”是动词、形容词

共有的语法功能

(1

2)。

0.3可以看出,人们对“形+动态助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些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尽相同,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静态的,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第

(1)种看法正是着眼于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其语义特征与原形

容词不同,而与动词相同,因而认为形容词接上动态助词后带有了“动作的意味”。第

(2)种看法把接动态助

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第(

3)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样的形容词看成

是动词。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

(4)种看法没有说明如何处理能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但是,我们猜测

,恐怕还是认为形容词不能接动态助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但这样处理似乎应以能带动态助词的

形容词数量不多为前提,否则动、形就很难区分了。第

(5)种情况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

,谈的都是形容词带句末“了”的问题,还不能看作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典型情况。

总的来看,前人在划分词类,特别是探讨动词和形容词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动态助词”的问题,但大都是举例性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情况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说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进行穷尽的考察,看看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有无规律性,哪些形容词

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写的基础上,再来看看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的词类属性问题。

一 考察范围及原则

1.1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仅限于性质形容词,因为非性质形容词,如复合形容词(冰凉、雪白、鲜红、喷

香、高高的、乱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谓形容词(正、负、单、双、初级、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本文共考察性质形容词1360个,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材料:

(1)《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社,1991年版)。

(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词“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

1)”。句末的“了”情况复杂,即使是动词句末的“了”也很难地缩小那些不易区分是带了(,

1),还是带了(,

2)的形容词的范围。“起来、下来、下去”等是否完全虚化为

助词,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词带上“起来、下来、下去”后,语义上有了明显的过程性,是形容词

动态化的标志。为此本文权且把“起来、下来、下去”看作是非典型的动态助词。

1.3考察的原则是,优先考察能否带典型的动态助词,再看能否带非典型的动态助词;就带句末“了”来具体来说,考察的顺序依次是:

(1)能否带“了(,

1)”,即“形+了+后续成分”。

(2)能否带“着”,即“形+着(+后续成分)”。

(3)能否带“过”,即“形+过(+后续成分)”。

(4)能否带“起来、下去、下来”,即“形+起来/下去/下来(+后续成分)”。

(5)是否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带动态助词(包括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依以上考察顺序对每一个形容词带各种动态助词的可能性都作了调查,其中有的能

带多个动态助词,但在最后分析统计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比例时只按一词次计。

二 “形+动态助词”考察

2.1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360个形容词中能带动态助词“了”的形容词,即能出现在“形+了+后续成分”

中的形容词共有474个,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种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 慌~手脚 秃~头 黑~心肠 坏~名声 乱~阵脚热~馒头 冤~好人 明确~任务 满

足~要求 充实~内容 缓和~矛盾 活跃~市场 坚定~信念 简便~手续 肯定~成绩 健全~法制

开阔~视野 突出~重点 统一~思想 稳定~秩序 便利~群众 端正~态度 丰富~知识 方便~顾客

纯洁~队伍 巩固~国防孤立~敌人 固定~人员 红~脸 辣~眼睛 模糊~视线 晒~被子 完善~组

织 严格~手续 严肃~纪律 哑~嗓子 正~正帽子 壮~壮胆子 分散~精力 紧~紧螺丝

(2)形+了+数量

安静~许多 安全~不少 薄~二寸/点儿 是悲惨~点儿 是悲观~点儿 笨~点儿 迟~一步 精

力充沛~不少 就是丑~点儿 粗暴~点儿 粗糙~点儿 太残忍~点儿 是惨~点儿 质量差~点儿长~

三寸/许多 敞亮~许多/些 沉~不少 式样陈旧~点儿 屋子潮~点儿 沉默~许久/一阵子 稠~点

儿 大~点儿/七八岁 单调~点儿 菜淡~点儿 短~点儿/二寸 烦琐~点儿 肥大~点儿/些 就是

稍微浮~点儿 干净~几天 孤单~点儿 太过分~点儿 好~许多/不少 急躁~点儿 尖~点儿 紧张

~点儿/一阵 旧~点儿精练~不少 简单~点儿 太娇气~点儿 比以前进步~点儿/不少条件苛刻~点

儿 话是刻薄~点儿,可说的在理。 生活苦~点儿 太快~点儿 亮~一会儿 流行~几天/一阵子 l

uō@①嗦~点儿亮堂~不少 笼统~点儿 难~点儿 暖和~点儿/不少 浓~点儿胖~点儿/许多 细

~点儿 咸~点儿 远~点儿 天阴~一会儿 犹豫~一下/一会儿 窄~点儿

(3)形+了+名+数量

矮~人一截 低~人一等 高~他一着 大~他六岁 只小~我一岁 只快~我二秒 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 忙~我一周

(4)形+了+数量+名

就错~三个字 只差~一道题 才对~二道题 多~几个外地人废~几张票 贵~五角钱 贱~三角钱

门口横~一张桌子 红~几个苹果 瘸~一条腿 晴~一个白天 阴~一个下午 热~几个馒头 温~一壶

酒 脏~一只手 湿~一只鞋 坏~一台电视机 黄~几片叶子 近~三里地 瞎~一只眼 苦~几个孩子

烂~一车香瓜 聋~一只耳朵 麻~一只脚 急~一身汗 少~几件衣服 熟~一锅饭 集中~一批人才

宽大~二十名俘虏

(5)形+了+起来/下来/下去

立刻不安~起来 逐步成熟~起来 农民富~起来 态度和蔼~起来 立刻烦躁~起来 吃香~起来

这里竟也繁华~起来 他突然傲慢~起来 天黑~下来 目光暗淡~下来 情绪安稳~下来 慢慢地静~下

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 立刻软~下来

2.2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形容词共有46个,占总数(1360个)的3.38%。有以下三种格式。

(1)形+着

饭正热~ 鞋还湿~ 正着急~ 我肚子还饱~,吃不下了。 两个人一直别扭~,谁也不和谁说话。

他一直在心里憋闷~ 敌人正猖狂~ 他一直沉默~ 腰弯~ 在家里闲~ 耳朵竖~

(2)形+着+数量+名

空~一个房间 密林中活跃~一支小分队 门口横~一条板凳 江北荒~大片土地 亮~一盏灯 瘸~

一条腿 炉子上热~一壶水 竖~两只耳朵 家里闲~一台计算机

(3)形+着+名

红~脸 低~头 光~脊背 厚~脸皮 尖~嗓子 空~手 竖~耳朵 歪~脑袋 弯~腰 斜~眼睛

阴~脸 硬~头皮 壮~胆子哑~嗓子 直~腰 晒~被子 流行~这样一句话

此外,下面几种情况不属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A)形+着+点儿,如:

机灵~点儿 积极~点儿 精神~点儿 薄~点儿(皮) 慢~点儿 轻~点儿 老实~点儿 厉害~

点儿

(B)别+形+着(+名),如:

别冷~ 别凉~ 别烫~ 别辣~眼睛 别咸~ 别冤~好人

(C)形+着呢,如:

沉~ 好~ 快~ 乱~ 娇气~ 懒~。

其中(A)(B)中的“着”表示命令、祈使、提醒

(1

3),(C)中的“着、呢”表示强调,都不是表动态的,所

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2.3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过”

(1)(没+)形+过+名/名词短语

没向困难低~头 光~脚 没狠~心 没红~脸 没坏~人 没慌~手脚 也讲究~穿戴 没空~手

肯定~成绩,指出过缺点。 麻烦~他 满足~他的要求 没少~你的 没松~劲儿 没突出~他 团结~

他 委屈~你 没为难~他 村头响~一阵枪声 冤~不少好人 也冤枉~我 晕~车 没弯~腰

(2)(从/从来+)没(有)+形+过(+时量/动量)

从来没安分~ 动乱年代这里就没安定~ 来这儿半年他从来就没安心~ 从没安逸~ 这个人从没诚

实~ 态度从没端正~ 没安宁~一天 心里就没敞亮~ 没干净~ 从没公开~ 从来没马虎~ 没轻闲

~一天 一个多月就没睛~ 没准时~一次 从来就没富~ 在敌人面前他没有畏惧~

(3)(从/从来+)没(有)/未+这么/这样+形+过

她烙的饼从没这么薄~ 他以前从没这么暴躁~ 妹妹从来没这么悲观~ 从没这么便利~ 精力从没

这么充沛~ 我感到自己从未这样充实~ 他说话从没这样冲(chòng)~ 从没这样粗糙~ 从没这

样粗心~ 心情从未这样沉重~ 她以前可从没这么大方~ 从没这么分散~ 没这么干躁~ 他写的字从

来没这么工整~ 从没这么孤单~ 没这么急躁~ 矛盾没这么尖锐~ 没这么紧张~

又如:没(有)+这么+快/慢/严/苦/辣/亮/黑/忙/胖/瘦/认真/任性/热情/仔细/客气

……+过

(4)形+过(+时量/动量)

这儿以前安静~ 从前他在这一带霸道~一阵子 他小时候白~我以前保守~ 他俩别扭~一阵子 心

里不安~ 吃香~好些年 他聪明~,可也糊涂~ 我沉默~一阵子 成功~,也失败过 只对~一回 我

也烦躁~ 过去这里也曾繁华~ 小河只干~一次 就旱~一年他俩好~几天 积极~一阵子 我们也艰苦

~几年 制度也健全~,只是没执行过。 苦恼~ 我以前软弱~ 神气~几天 我失望~ 上午阴~一会

2.4 形容词接“起来/下来/下去”

能带“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共有195个,占总数(1360个)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来

/下来/下去(+了)。

傲气起来了 变得霸道起来 心情悲痛起来 他立刻暴躁起来 敌人更加猖狂起来 天长起来(了)

渐渐成熟起来 把自己充实起来变得聪明起来 腰粗起来了 眼前敞亮起来了 皮肤变得粗糙起来了你怎么

大方起来了 养花的人多起来了 又得意起来了 乡镇企业发达起来了 烦躁起来 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来 气球鼓起来了 声音渐渐低下来 不能这么软弱下去 不要这么消沉下去 松懈下来 安定下来 冷下

2.5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

是指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下来”,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而

言。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有110个,占总数的8.09%。例如:

饱和~ 颗粒饱满~ 道路畅通~ 人来不少~ 比以前规范~比以前好看~ 合格~ 婆媳关系和睦

~ 我已经寒心~ 他已经灰心~ 豁亮~ 比以前健谈~ 饭菜可口~ 头脑灵活~ 办事利落~思想开

明~ 我感到困惑~ 东西齐全~ 问题清楚~ 他已麻木~心情舒畅~ 感到生疏~ 眼睛湿润~ 舒服

~ 肃敬~ 省事~ 水灵~ 通~ 透~ 稳~ 糟~ 烦~ 甜~ (火)旺~

2.6 只能出现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词

这是相对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而言的,有些形容词在带句末“了”的同时,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词“太”等出现,否则就不大可能带句末“了”,我们把经常这样用的形容词看作只能

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这类形容词有292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1.47%。例如:

肮脏 不幸 逼真 抽象 意外 慈善 丑恶 封建 偶然 尴尬 豪华 荒凉 晦涩 滑头 花哨

极端 精彩 绝对 可贵 可耻空泛 零碎 离奇 露骨 腼腆 勉强 狼狈 难得 难堪 平常 凄凉

轻浮 荣幸 俗气 突然 伟大 特别 武断 做作 主观 重要 痛苦 次 精 妙 猛 毒 弱 傻

帅 土 贪 凶 野

2.7 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都不能带的形容词,共有398个,占

总数的29.26%。例如:

安详 必然 奔放 诧异 昌盛 纯粹 从容 苍劲 苍茫 垂危 陡峭 繁多 端庄 灿烂 恍惚

酣畅 矫健 精锐 清脆 浓郁蓬勃 崎岖 浓厚 器重 深切 深远 爽朗 泰然 坦然 焦急 锐利

妥善 雄伟 汹涌 秀丽 悠扬 真诚 忠贞 茁壮 卓越 著名 长久 残 陈 甘 佳 古 荤 寒

枯 牢 善 盛 污 险 优 良 羞

三 “形+动态助词”现象分析

3.1 从以上考察来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有规律的。

(1)带动态助词“了参见2.3。

(4)带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去/下来”有一种基本形式,参见2.4。

(5)8.09%的形容词通常情。

(7)另有29.26%的形容词不但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连句末“了”也不能带,参见2.7。

3.2 但是,总的来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况下是有条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

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

2)”。

(1

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

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3.4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

1)、着、过”。

3.5 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

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

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

(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

(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18%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那么这两类词就无法区分了,换句话说区分这两类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我们倾向于不把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处理成兼类,而承认(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然而,

这样处理的后果是,使得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 进一步来看,“能否带动态助词”这一标准在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认识了。

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成为、认为、当做、促使、给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我们统计了《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动个比例远高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比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而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当定语,其次才是作谓语

(1

5)。因此,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机会少于动词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有至少41.18%的形容词能够带动态助词。这样,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动词

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能说带动态助词的就一定是动词。我们也可以仍然把能带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特征,但那应该是针对动词与形容词以外的其他类的词而言,对于区别动词和形容词来说,这一标准就

不大管用了。换言之,动态助词在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不起分类作用。

3.8 关于带句末“了”,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见0.2之

(5)),这种

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我们的考察来看,能带“了、着、过”和“起来”等的形容词(41.18%)都能带句末“

了”,加上出现在“太+形+了”和“形+了”两种格式中的形容词(分别是21.47%和8.09%),合起来共有

70.74%的形容词能带句末“了”显然不能把占绝对多数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

2)”还是“了(,1 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 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图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

(1

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责任编辑】沈庶英

附注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社,1991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10)《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

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

(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

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

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

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

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 and Thompson 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罗

论文出处(作者):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手拉手活动给远方小学生的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难忘童年(6)
给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3
难忘的童年
给西部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1
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一封信
难忘童年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让我们手拉手
网络服装销售探究
服装销售之十要十不要
我国玩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会展项目品牌化的形式要素及其应用
论饭店业的内部营销管理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浅谈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语用学与语义学及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关系
指示性there
建国6O年来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回眸
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
浅析社会学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健品必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走出中小企业微博营销误区
分析“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艺术与政治
《充气雨衣》 知识点精析
《充气雨衣》随堂练习 提高篇
《充气雨衣》随堂练习 巩固篇
《充气雨衣》 相关介绍
《充气雨衣》 考点练兵1
《画风》 训练素材
《充气雨衣》 教案讲义1
《画风》 范文习作
《充气雨衣》 范文习作
《充气雨衣》 考点练兵2
《充气雨衣》 趣闻故事
《充气雨衣》 重难点分析
《充气雨衣》 重点问题探究
《画风》 知识点精析
《充气雨衣》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