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谈《马氏文通》对《经传释词》的批评(1)

谈《马氏文通》对《经传释词》的批评(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谈《马氏文通》对《经传释词》的批评(1)

王引之《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是一部关于虚词训释的重要著作,自问世以来,就以其创意的独特,材料的丰富,尤其是说解的精辟而受到世人的赞赏。然而,瑜中有瑕,其中也确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后人对《释词》有所批评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有关虚词的部分,继承了《释词》以及其他诸如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等的学术成就,但在同时,对前人一些不尽妥当或者至少马建忠本人认为是不妥当的虚词解释直接予以批评。其中《文通》对《释词》的批评据笔者统计,涉及到的古汉语虚词有二十一个,如“之”、“所”、“焉”、“也”等,这种批评在《文通》全书中共约二十五处之多。

书中“高邮王氏”、“王氏”等所指不言自喻,而那些“经生家”、“经学家”等字样也多是指王念孙父子或《释词》而言。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观察分析《文通》对《释词》的批评,那么可以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他(马建忠)的批驳是有说服力的”[1],是言之成理的、正确的;而有些是批错了的;有些则属王、马皆有所申说,但我们却都不敢苟从的。

举例如下:

一、《文通》正确的:

(1)……又僖公二十三年云:“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经生家皆谓所引传语各节,首句皆间“之”字,而下以“若”字对之,故“之”与“若”互文耳。不知凡起词坐动有“之”字为间者,皆读也。

而凡读挺接上文者,时有假设之意,不必以“之”字泥解为“若”字也[2]。《释词》卷九:之,犹“若”也。

我们今天一般看法是:“之”助词,插在主谓之间,使这个主谓词组不构成句子而构成分句,表示语义未完。这一认识同于《文通》,不同于《释词》。

(2)“与”字于助动后,无司词者常也。论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与共学”者,言“可与之共学”也。“之”者,以指“可与共学”之人,下同。

“可”,助动也。此等句法,动字往往解为受动。

……有谓礼中庸云:“可与入德矣。”论语阳货云:“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易系辞云:“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史记袁盎列传云:“妾主岂可与同坐哉!”诸“与”字作“以”字解,而引史记货殖传云:“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与汉书杨雄传云:“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与为朋”诸句,以“与”、“以”两字互文为证。

不知古人用字不苟,其异用者正各有其义耳。况助动后“与”实有本解。

如汉书陆贾传云:“越中无足与语。”若云“无足以语”,则不词矣。

书籍中“与”字往往有不可解之处,释词所拟之解,颇可释疑,然不敢据为定论也[3]。《释词》卷一:与,犹“以”也。

很明显,《文通》的说解优于《释词》。

(3)古人用字,各有其义,不可牵混。且假设之词,有不必书明而辞气已隐寓者。

如释词引吕氏春秋知士篇剂貌辩答宣王曰:“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删涿视,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又去尤篇曰:“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

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

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两节,谓“且静郭君”云者,齐策“且”作“若”,而“且组则不然”者,亦与“若”同义。

不知“且静郭君”一句,原是假设之事,而“且组则不然”者,申明事理,并无假设之意,何以强解为哉[4]!《释词》卷八:且,犹“若”也。在此,《文通》的驳正是有理有力的。

(4)又孟子万章下云:“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一节,经生家以“而”字作“如”字解。

左传襄公三十年云:“子产而死”一句,则以“而”字解作“若”字,又杂引他句,“而”字解作“乃”字。不知“而”字之解“若”、“如”等字者,非其本字,乃上下截之辞气使然耳[5]。

对于这个问题,《文通》还有论述:

(5)夫“而”字解如“若”字之义亦通,然将两上截重读,接以“而”字,其虚神仍在。……论语述而云:“富而可求也”句,必将“富”字重顿,而云“富之为富而可求也”,则下句“虽”字已跃然矣。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犹云“且为一国之君而逃臣”云,如是上截顿足,则下截跌进更有力。

若惟云“君若逃臣”云云者,则无余音矣[6]。《释词》卷七:而,犹“如”也。

而,犹“若”也。《文通》或从“辞气”角度,或从修辞角度来说明问题,胜于《释词》之泥解。

二、《文通》批错了的:

(6)经生家皆以“何则”二字连读,愚谓“何则”二字,亦犹“然而”两字,当析读,则“则”字方有着落。且“则”字所以直接上文,必置句读之首,何独于此而变其例哉[7]?《释词》卷八:何则,“何也”也。

《墨子·尚贤》篇曰:“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损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巳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荀子·宥坐》篇曰:“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上下比较,《释词》所解更为文通字顺,而《文通》则有点胶柱鼓瑟。

(7)惟史籍中有时“唯”字与“即”字同解,而经生家以“唯”、“虽”两字同韵,往往以“虽”字解“唯”字,拘矣[8]。《释词》卷三:惟,独也,常语也。

或作“唯”、“维”。家大人曰:亦作“虽”。

古汉语中表示让步假设,用“唯”、“虽”或“即”,意义相同,《释词》所解无误。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同《释词》。

王力评价《释词》此解“确不可拔”[9]。

三、王、马所解都不能令人满意的:

(8)经生家谓经籍内有“也”、“矣”两字互相代用者。论语先进云:“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以为“也”代“矣”字。论语里仁云:“其为仁矣。

”又以为“矣”代“也”字之证。蒙谓“皆不及门也”者,决言同时之事,“也”字为宜。

至“其为仁矣”之读,夫子自叹未见好仁者之真恶不仁者,故追忆真恶不仁者之曾已为仁之时,直使不仁者不得加乎其身云。此似追记已事,助“矣”字为宜。

夫“矣”“也”两字皆决辞,有时所别甚微。若非细玩上下文义,徒以一时读之顺口,即据为定论,此经生家未曾梦见文通者,亦何怪其尔也[10]。

《释词》卷四:矣,犹“也”也。“也”“矣”一声之转,故“也”可训为“矣”,“矣”亦可训为“也”。

《文通》的说解虽然费力不少,但大多只是臆测之辞,不能说服人,而言辞上还有点盛气凌人;《释词》只从语音上推敲,也有缺漏。其实,就一般情况而论,“也”用于判断句,“矣”用于叙述句,它们各有适用范围;这两个字有时混用,但这是少数情况(参看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和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此种混用情况,笔者以为,是由于古书传写时不同的人用字规范与否的原因造成的,或许也是上古语法发展演变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反映(它们均不见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而是在这之后才出现并使用起来的)。

(9)列子力命:“仲父之病疾矣,不可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云至于大病”者,谓或至于大病也。“云”者谓也。

此句有“则”字为承,有假设之辞,不必以“云”字强解“如”字也,盖假设辞气,可不言而喻。而释词注引礼檀弓:“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之句,以证“云”作“如”字之解,究属牵合[11]。

《释词》卷三,家大人曰:云,犹“如”也。《文通》与《释词》各言其是,各有所据,然孰是孰非,一时难以确定。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有解“云”为“如”,同意《释词》,但同时又说:“‘云’作假设连词,极罕见”。可见这亦非通例。

《文通》对《释词》的批评,多数颇有道理,起码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其中也不乏精采之处。如:

(10)礼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云云,“能尽其性”者,犹云“设如能尽其性”也,经生家即以“能”字有假设之意。不知凡挺接之句,或重叠其文,如“能尽其性”之类,皆寓有假设之语气,不必以用“能”字为然也[12]。

《释词》卷六:“能,犹‘而’也。……《韩诗外传》:‘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能分贫,则穷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者弗恶也。

’”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表示假设关系等语义关系,可用关联词语,也可采用“意合法”,现代汉语如此,古代汉语亦如此。《文通》的作者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王引之《释词》颇可破解古文之疑惑,然在此却忽视了汉语语义连接方式的多样性特征。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关于汉语词汇层的研究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百岁山
良心的发现
记运动会
文明--只差一步
第一次洗书包
我与诺贝尔
我喜欢
一次野炊
我家楼下的四季之美
幸福是什么
国庆见闻
晨 雾
爷爷奶奶给我的爱
游记
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进场经营合同
设备租赁合同
停车场租用合同
大学活动租赁协议
铺位租赁合同
市场场地租赁合同
建材展位租赁合同
解除商铺租赁合同协议书
地下停车位租赁合同
商场柜台租赁合同
场地租赁合同书
展览场地租赁合同
商店摊位租赁合同
广告看板设置契约书
机械设备租赁合同
坚持劳动教育,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循环日记”写作教学法实验简介
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初探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纵横
缺口教学初探
考场作文制胜探索
试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发挥主体性走多方位评价之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释
赏识学生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物理教学
《妈妈的帐单》案例、反思与评析
学会感恩,生活充实──《妈妈的帐单》教学后记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1
让课堂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七颗钻石》教学案例与评析
感受彼得那颗内疚的心──《妈妈的帐单》教学谈
《七颗钻石》教学札记
《妈妈的帐单》教学建议
《七颗钻石》课文原文
《七颗钻石》教学建议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精品教案
《妈妈的账单》优秀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2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3
《妈妈的帐单》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