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1)

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1)

【内容提要】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赤壁之战的节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言语与语言。赤壁之战的语言可分为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这两个部分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二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用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将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拉长,多层面地强调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节奏。三是情节与非情节。情节与非情节作为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不但决定了故事的发展速度,而且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情境。

【关键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语言/言语/节奏

一、言语与语言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有必要将《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语言分解为两个部分:

一、叙述性言语;

二、人物的言语。这两个部分作为赤壁之战的语言,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了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从叙述的视点来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运动形式,其审美情境的创造与语言及言语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中间,作品的运动轨迹往往是通过语言及言语的表达来实现的。诚如高尔基指出的那样,“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2]321,作品中的语言与言语特有的运动节奏,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还起到创造审美情境的作用。

在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中,作者重点突出了诸葛亮的雄辩。在这里,诸葛亮或晓以大义,或动之以情,或暗藏机锋,或旁敲侧击,一口气驳倒了七个文士,从而为孙权与刘备联合拒曹奠定了基础。受雄辩这一特定的内容支配,作者在文本叙述中,有意识地将笔墨放到了人物的言语方面。“舌战”是诸葛亮与江东群儒发生冲突的中心话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通过关注言语的内在变化形式,强调个性化语言在人物话语中的意义,从而形成特有的节奏运动。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处于被动中。然而,在雄辩过程中他主动出击,一步紧似一步,一环套着一环,迫使对方俯首就范。

舌战群儒是促成刘备和孙权联盟的重头戏。为了驳倒江东的主降言论,为了准确地传达舌战群儒时激越的基调,作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法:一是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静态描写(如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一般都是一笔带过)。二是根据对手的不同,雄辩言语的分量也不同。如对付孙权手下第一谋士张昭,作者不惜让诸葛亮发表一篇六七百字的宏论,以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对待其他文臣谋士的挑衅,则仅用几十字不超过百字的言语予以批驳。三是为了避免读者阅读时的疲劳,作者除了强调叙述性语言在叙述中的作用外,还注意穿插人物之间的对话,从而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艺术效果。四是为了创造出雄辩时的激越氛围,作者还注意尽量少用长句而多用短句,以此达到明快有力的艺术效果,进而传达出慷慨激昂的情调。诚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的那样,“没有节奏的语言,又太没有限制了。”[3]93五是注意运用人物的言语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性格。亚里斯多德指出:“语言表现了情绪和性格,而又切题,那么,你的语言就是妥帖恰当的。所谓‘切题’,那就是说,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在表现情绪方面,谈到暴行时,你要用愤怒的口吻;谈到不虔诚或肮脏的行为时,你要用不高兴和慎重的口吻;对于喜事,要用欢乐的口吻;对于可悲的事,要用哀伤的口吻,其余以此类推。”[3]92人物的言语可以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感情情绪,可以凸现人物的性格。由于人的性格是丰富的复杂的,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有变化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说,这就是节奏的运动,就是强调在变化中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诸葛亮游说江东时,先后有智激孙权和周瑜两个场面,同样是“激”,因对象不同,言语也就有所变化。它不但表现和丰富了诸葛亮的性格,同时也刻画了孙权和周瑜思想感情的变化。对待孙权,诸葛亮故意不提破曹良策,又故意违背鲁肃的叮嘱,渲染曹军的强大,甚至劝说拥有一定实力的孙权降曹称臣,迫使孙权对诸葛亮产生反感。在击中孙权心病后,诸葛亮又宕开一笔,和盘托出破曹良策,以坚定孙权抗击曹军的决心。对待周瑜,诸葛亮先是冷笑,然后又有意迎合江东降曹的论调,借此侧击和讥讽周瑜,紧接着又机智地曲解曹操的《铜雀台赋》,以引发周瑜的怒火。在这里,诸葛亮的每句话都似乎与周瑜无关,但绵里藏针,句句直刺周瑜。应该说,“舌战”作为这一场面的中心话语,把握的尺度是讲究言语的变化,关心节奏在其语境中的意义。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只有节奏的运动和变化,才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风貌,才能再现人物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注意到节奏的和谐,将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协调起来。然而仅有和谐是不够的,还必须紧凑,只有紧凑才能把握住节奏。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紧凑——是作品美学价值的第一个条件,一切其他优点都是由它表现出来的。……现在主要的美学通病——就是水分过多。”[4]502要紧凑,作品的语言就不能拖沓,因为拖沓就会使画面苍白,情节萎靡。进而言之,作者通过创造悬念,激起人们等待结果的兴趣,实际上就是为了创造紧凑的艺术境界。我们强调紧凑,并不是把弦绷得太紧,如果太紧,也会适得其反,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作者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皆在调兵遣将,不写孙刘联盟内部的争斗,也不写孙刘与曹军的隔江斗智,恐怕这样就会破坏应有的节奏,使我们感到冗长。如果一味地写热闹的战争场面,今天厮杀,明天还是厮杀,最后某一方取得了胜利,表面上看很紧凑,实际上只会使人乏味。只有突出赤壁之战的鏖兵和斗智这两条线索的齐头并进,注意穿插抒情场面,有张有弛,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孔明草船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抒情场景,既缓解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又留下了很强的悬念。

与西方小说不同的是,中国古典小说擅长于人物的言语和行动的描写。可以说,人物的言语和人物的行动(叙述性言语的主要部分)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两大支柱。作为叙述的原则,它们不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巧妙地把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作意图寓于其中,而且还创造出故事的叙述节奏,进而使读者通过它了解故事的结局,把握住作品的进展。相比之下,西方小说则不太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技巧,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可以有整个章节的心理独白或描写;托尔斯泰可以在《战争与和平》里加以宗教说教和发表对历史的见解;巴尔扎克可以不时以评论家的身份不断地对其作品的人物加以评论,不甚强调言语对情节推动的作用。可见中西方古典小说的言语的传达方式是极为不同的,其内在的节奏也是不同的。中国古典小说强调言语对情节推动的节奏,注意在时空中塑造人物,注意在情节的推进中展示人物性格;西方古典小说则注意运用言语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精雕细刻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汉学:回溯与前瞻

军事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迷人的秋景
家乡的雪
秋天
千变万化的雨
家乡的草地
迷人的秋天
下雪了
草丛中的发现
秋天真好
四季风
家乡美丽的无名山
家乡的龙山公园
美丽的江滨
市场营销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初探
党报发行工作应树立的营销理念
浅谈我国保险市场开放方式的抉择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体育赞助营销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在营销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外资保险对国内保险业的影响分析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基于生态学的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筛选
工业品渠道规划和管理
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
直销经营中销售人员的沟通策略
我国信用保险业的发展研究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如家酒店的营销战略的研究
专卖店的商品陈列的技巧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问题与对策
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才能留住和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松鼠》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如何和松鼠亲近
《鲸》教学反思
优化学生合作学习──由沙丽老师的语文课《鲸》想到的
执教《鲸》有感
《鲸》教学反思
自主活动理解课文──《鲸》教学反思
教中有悟,不亦乐乎──《鲸》教后反思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鲸》教学有感
《松鼠》相关链接
《鲸》教学片段
“比”出特点──《鲸》教学随感
《鲸》教学反思
《鲸》教学评析
《鲸》第一课时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