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1)

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1)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社会弥漫着浓烈的好剑之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剑崇拜心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有关“剑”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在诗歌里,剑作为文学意象被热情赞美;在小说中,剑衍生为神奇的“剑术”。唐代是剑侠小说的勃兴期,清代是剑侠小说的辉煌期。剑侠小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有着浓郁而深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关键词】剑崇拜剑术剑侠小说

剑侠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其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都有独到之处,其间更浸透着中国民间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迄今为止,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未见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笔者不揣冒昧,搜检思索,形诸文字,对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剑”的崇拜和“剑术”的产生

剑,薄体而双刃,是古人随身佩带的兵器,轻便灵活,被誉为“百器之君”。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好剑之风。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有薛烛、风胡子、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人,而著名的剑器则有莫耶、鱼肠、吴鸿、扈稽、湛卢、钝钩、胜邪、巨阙、龙渊(也作龙泉)、泰阿(也作太阿)、工布等。贵族们更是把剑作为饰佩物和尚武精神的象征。藤国的国君自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①莒国的国君更是“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②。赵惠文王则养了三千多名“剑士”,令其“日夜相击于前”③。野史笔记中也记载了楚王为得利剑而杀人及越王勾践向民间求教“剑术”之事④。

先秦社会弥漫着的好剑之风,不但造就了一批善于铸剑的能工巧匠,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浓烈的对剑崇拜的文化氛围。先秦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着严重的威胁。随着剑器在战争中的普遍使用,人们对剑器产生了崇拜心理⑤。这种崇拜心理,在民间巫风及宗教鬼神观念地推动下,很自然地升级为一种超自然的幻想。东汉吴康《越绝书》卷一一记载,晋郑联军围楚三年,楚王甚忧。于是,楚王亲自登城,高举干将、太阿两把宝剑指挥作战,楚军士气大振。晋郑联军被击败,楚国之围遂解。楚王在胜利后问大臣风胡子:“夫剑,铁耳,故能有精神若此乎?”风胡子的回答不但肯定了剑器精神的存在,而且认为“铁兵之神”(剑)与“大王之神”(人)是相通的⑥。这一传闻说明,在剑器的物质载体中凝聚了人的精神情感,剑器被神秘化、人格化了。

最能体现剑器的神秘化、人格化特征的,是有关铸剑的悲壮感人的神奇传说和剑器变形化龙的记载。《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云: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鉄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干将曰:“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莫邪曰:“先师亲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于是干将妻乃断发翦爪投于炉中。使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⑦

唐陆广微《吴地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云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于炉中,铁汁乃出。遂铸成雄雌二剑,取名干将、莫邪(人名剑名合一)。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自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悲鸣。两处记叙略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类似原始宗教的对剑的心理崇拜,体现出人剑合

一、物我合一的古代中国人的哲理思维。剑分雌雄,成为以后文学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固定模式。 “囻”字漫说

金庸小说的文化品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