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1)
摘要:言语品味的重要性正日益深入人心,本文试着从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等方面对言语品味的方式进行一些探索。关键词:言语品味 方式 “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
(1)“离开语言文字的鉴赏,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德育都将落空”
(2),要“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
(3)这里的语言是指结合具体语境的语言,我们现在大多把它表述为言语。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这里无需赘述。
本文主要从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等方面就言语品味的一些方式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基本的方式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晨读时,他们常常默对课文,或者嘤嘤嗡嗡,音细如蚊。
这样一来,就忽视了语言的一项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所谓“言为心声”,他们放弃了一条最便捷的还原心声的方法,实为可惜。
况且前人都是非常注重诵读的。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
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早年诵书时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直令童年时的“我”神往。前人总结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诵读的作用。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抒情性的文章尤为适用。如我们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可先由教师范读创设情境,继而让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挑读,挑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孤苦无依之状和祖孙相依为命之形,从而被作者所感动,接受灵魂的洗礼。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角色体验。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
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阅读教学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精彩的小说片段、乐府民谣、唐诗宋词、元明散曲、时尚精品,还有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情节鲜活灵动,人物有血有肉,妙语令人难忘。但这些本应能激起学生极大阅读兴趣的作品,却常常被我们有些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意象全无。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去体验。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
电影戏剧里,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忘我”、“投入”,我们评价演员表演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他们是否“入戏”。同样,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前者的要求相对高些,要求学生的准备也相对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此方法偶一为之,很有必要,但无法作为常态,我们能够进行的是一些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如对《药》中有关“茶客议药”的描写,通过分角色表演,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对他们的表演是否到位进行评价,就能加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至于分角色朗读,运用就比较广泛了,如在《失街亭》第一部分里马谡与王平就防守策略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马谡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和王平的小心谨慎的性格。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对汉学论著规范的探讨
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顽皮的堂弟
- 美好的回忆
- 爸爸,我想对您说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妈妈的爱
- 我的小弟
- 我爱我的妈妈
- 我心目中的德育老师
- 爷爷走了
- 小歌谜
- 爱唠叨的妈妈
- 大树小鸟
- 可爱的表弟
- 弟弟生活镜头精彩回放
- 我的哥哥
- 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1)
- 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影片简评详细内容(1)
-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1)
- 基于体育运动对不同运动群体心境影响的述评
-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探析
- 家国军旅一身事 缱绻执著两情深(1)
- 在战栗中成长:对恐怖电影的精神分析及再分析(1)
- 浅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当代中国个体纪录实践现象学批判(1)
- 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
-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1)
-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四)(1)
-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肢体语言教学
- 试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 《小松鼠找花生》续编故事
-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 《小松鼠找花生》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 《识字二·自选商场》教学杂谈
- 《小松鼠找花生》朗读指导
- 读儿歌猜谜语:《落花生》
-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
- 《小松鼠找花生》词语解释
- 《小松鼠找花生》学法指导
-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教学实录
- 出乎意料的风波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实录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实录
- 《小松鼠找花生》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