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向(1)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反观汉语被动句的如下特点:汉语与亲属语言藏缅语在被动表述上没有共同来源;汉语被动表述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类型学特点;“被”字是构成汉语被动句的关键要素,也是汉语被动句的特色。 【摘 要 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藏缅语/汉语/被动句/反观 【正 文】
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共时状态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语言演变上也还会存在一些共同的规律。即便它们之间有差异,差异也有规律可寻。因而,研究某种语言,有可能从与其有亲缘关系的语言特点中得到启发、得到印证,还可以从类型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不同语言的认识。藏缅语族语言(以下简称藏缅语)与汉语有亲缘关系,同属汉藏语系,因而有可能通过它们的相互比较、反观,去认识不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弥补单一语言所看不到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分析汉语、藏缅语被动句的基础上,进而通过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反观汉语的被动句特点,旨在对汉语被动句的研究有一些帮助。
一、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特点和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汉语被动句是一个复杂的语法现象,有着一个庞杂交错的系统,因而对其本质特征难以认识清楚。虽然语法学家经过了长期的研究,但至今未能取得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甚至连汉语有没有被动范畴都还存在争议。加上汉语被动句的提出最初受到英语语法研究的影响,不免多少套用了英语的语法概念和分析框架,这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在这一节里,我们先对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特点做些简要的疏理,以利于认识汉语被动句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
(一)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特点
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特点主要可以从语法、语义两方面来认识。
1.在语法标志上,被动句可分为有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被动句两类。汉语被动句有多种形式标记,其中常见的是以“被”字作为被动标记,构成“N+被+(N) VP”式(N是名词性成分,VP是动词性成分)。这在语法学界的认识是一致的。“被”是个带有实词意义的虚词,由动词语法化而来。此外,“叫、让、给”等也是被动标记,由这些词组成的句子也是被动句。如:“饭叫狗吃了、我的钱让小偷偷了、这张纸给弟弟撕坏了。”
无标记被动句是指不用“被”字词汇标记,但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有的人将它称之为“意念被动句”。如:“桌子搬走了、队伍解散了、失散的亲人找着了。”但对“意念被动句”,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算是真正的被动句。
汉语的被动句包括有词汇标记的和无词汇标记的两种。二者都带有“受事+施事+动词”的语序特征。语序特征也是确定语法范畴的参项,特别是对分析性较强的语言来说尤为重要。语序特征不属于形态变化,但它也是语法形式的一种,从广义上说也是一种语法标志。
2.在语义上,汉语的被动句主要是表示“不如意、遭受”等消极义,如“我被他骂了、弟弟被老师批评了、我的钱被偷了。”但人们又发现,被动句除“不如意、遭受”等消极义外还能表示“如意”的积极义,如“我被表扬了、他被提拔了、他的病被治好了。”还有表示“中性”义的,如“那本书被压在箱子下面了、杯子被拿走了。”
(二)认识的分歧
1.在定义上,主要是对汉语究竟有没有被动范畴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由“被”字等组成的句子表达了被动的语法意义,而且其语法形式是词汇标记和语序,既有语法意义又有语法形式,应该可以确认为是被动范畴。但有的则认为“被”字表达的被动义是词汇现象,主要属于语义范畴而不是语法范畴,由“被”字组成的结构只能称“被动结构”或“被字句”,不能称被动范畴。他们还把汉语的被动句与英语相比,以形态有无的眼光判断汉语不存在被动范畴。汉语究竟有没有被动范畴,这是被动句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在被动句的分类问题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对被动句做了广义上的划分,认为汉语被动句包括有词汇标记的被动句和无词汇标记的“意念被动句”两种。但也有学者指出被动句式的本质在于其“结构格局”(即“语序”),因而认为所谓“意念被动句”的提法不妥,不必在被动句下面再单列“意念被动句”一类。
3.对“被”字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被”字的属性与被动句的性质密切相关,对它应如何认识在被动句研究中至关重要。对“被”,普遍认为是介词,但有的认为是动词或助动词,还有的把“被”字视作“介·助”兼类词。在具体的问题上也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有:关于“被”字前面是受事主语的提法,有的认为不完全是受事。(宋玉柱1995)关于“被”字后的宾语名词性成分,有的认为不一定是施事。(李临定1980)关于被动句作为谓语的动词,有的认为必然是及物动词(刘慧英1998),但有的认为“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大都是及物动词,有些自主动词也能做“被”字句谓语动词。(王还1984)关于“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关系,有的认为二者的性质大致相同(王力1985),但有的认为二者在语义上、结构上存在着若干差异,只有一部分可以相互转换(梁东汉1960)等等。
(三)分歧的主要原因
由于汉语属于分析性类型的语言,其被动句的语法标志不像英语由“be V-en”的形态变化那样易于被确认,因而在对分析性成分的认识上容易产生分歧。此外,汉语的句法结构是受语义强烈制约的,因而如何结合语义来研究语法是个难题,也不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语序方面,由于语序的排列除了有固定特点外,还存在灵活性的一面,这也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分歧。还有,被动句在口语和书面语上的差异,在方言和共同语上的差异,也是一个不易弄清楚又容易产生观点分歧的问题。
二、藏缅语被动句的基本特点
藏缅语是汉藏语系中语种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语族,而且藏缅语类型复杂,下属语支之间在语法特点上差异很大,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关系。这与藏缅语分化的时间长、分布地区广、不同群体长期隔绝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藏缅语与汉语有亲缘关系,二者在语言特点和语言演变规律上有共性又有个性,藏缅语对汉语的研究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一)藏缅语的被动表述手段
藏缅语的被动表述手段有虚词、语序和形态变化等三种。虚词和语序是最常见的手段。虚词是使用格助词、介词表示施受关系。形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声调屈折表被动;动词后附词素表被动;动词前缀表被动。
这些不同的被动表达手段在藏缅语诸语言中有不同的分布。如:表示施受关系的格助词在大多数语言里都有;而用介词表被动只存在于白语里。有的语言只有一种被动表述方式,如白语、扎话、珞巴话、景颇语、纳西语、拉祜语、独龙语等;而有的语言在以格助词表示被动的同时还可以跟其他被动表达方式并用,如彝语表被动可以用施事格助词和声调屈折两种方式,载瓦语除了以格助词表达被动关系之外,还可以用动词的使动变化表示被动义,哈尼语被动句施事出现时用格助词表施受关系、施事不出现时用连动结构表被动。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表达被动义,但被动义表达效果的强弱却有所不同。以前置型介词做被动标记的语言,其被动义最强;以格助词表达的被动义则相对较弱。
(二)藏缅语被动句的类型划分
藏缅语被动句的分类标准与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密切相关。虽然以格助词表示施受关系的语言中有的语言还可以兼用其他被动表述手段,但所兼有的方法大多不常用(如载瓦语的使动表被动),而且学术界对一些被动表述方法(如彝语的声调屈折表被动)也尚存争议。无论一种语言中有几种被动表述方式共存、并用,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手段。
从意义和形式两个参项入手,可以把藏缅语被动句分为三种类型: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和汉字
- 走遍天下书为侣
- 我喜欢
- 开学
- “早”字的启示
- 我爱绿叶
- 很幸运,我是个女孩
- 老虎大王受骗记
- 续写龟兔赛跑
- 流泪的花季
- 我想飞
- 多变的天气
- 我心中的红领巾
- 差距使我进步
- 骄傲的鹰王
- 关于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论析地方高校教师自我导向发展模式的有效构建
- 试谈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其对策
- 试论高校学生体育伤害民事赔偿及救助机制的构建
- 论析反思性教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 浅谈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平衡
- 浅谈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道德培养途径的分析
- 试论高校新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 试谈高校图书资料的文化价值
-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原因及责任归属
- 浅谈教育叙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探究
- 试析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师自主的必要性
- 再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问题
-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探究
- 浅论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的学生权利保障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与评析
-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及反思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对话,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创设情境 感悟品味 丰富想象──《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让语文课堂盈满情感和智慧──《荷叶圆圆》教学案例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朗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