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副 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1)

“副 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副 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1)

【内容提要】对“程度副词 名词”这种特殊组合,现有的解释最终都归结为名词的语法功能发生了改变,我们试图根据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重新进行解释。第一,提出“语义特征的唤醒机制”以及“因果性”语义特征。第二,根据“形态名词”的特点,提出语义指向新品种“语义特指”,包括:语义斜指法,语义内指法,语义偏指法,语义深指法和语义外指法。第三,讨论了这类组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第四,讨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所表达语义的模糊性。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形态名词/唤醒机制/语义特指 【正 文】 一 引论 “程度副词 名词”这种用法,早就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注意,通常解释为“词类活用”,即名词在这里临时活用为形容词,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例如“如此青春”、“十分堂吉柯德”等。这一种组合其实并不新鲜,许多所谓的名形兼类词,最早本来就是名词,只是由于跟程度副词结合次数多了,甚至于频率超过了名词的一般用法,这才变成兼类词。例如“铁、油、毒、牛”以及“内行、传统、科学、理想、困难”等。

近年来,这种“副 名”组合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不仅频繁见于文学作品和各种媒体,在口语中也有扩大化的趋势,因而引起不少语法学家的密切关注,并试图从各个角度进行解释。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二)“功能游移论”。从名词特殊的交际功能出发,认为名词活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名词的空间属性,而“副 名”现象正是名词的功能游移所致,比如张伯江(19

9

4)。

(三)“语义量度论”。从名词的语义是否具有词性转变的基础出发,认为正因为这类名词具有或是临时赋有“量度义”,副词才可促使名词的功能发生转化,比如张谊生(19

9

6),谭景春(19

9

8)。

第一种观点是从副词入手,强调的是副词对名词功能改变的外在强制性;第二种观点是从名词出发,强调的是名词自身功能改变的内在因素;只有第三种观点才开始注意到语义特征的量度问题。尽管这三种看法具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最终都归结为名词的语法功能发生了改变,或者是名词向形容词功能靠拢,或者临时活用为形容词,或者干脆看作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 形容词通常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朱德熙19

5

6),程度副词能够与性质形容词相互选择,归根结底也是语义特征匹配的结果。性质形容词表示某种抽象的属性,程度上必然存在差异,具有可变的量,因为具有【 属性】这一语义特征,所以实际上隐含着【 程度量】这个语义特征,而程度副词虽然没有【 属性】这一语义特征,但是却具有【 程度量】的语义特征,所以能与性质形容词取得语义吻合点,从而得以相互组合。以“红”为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红,例如“最红”、“很红”、“非常红”、“更红”、“比较红”、“有点红”、“略红”等,所以跟程度副词组合应该没有问题。可见,【 属性】和【 程度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前者决定了后者。我们把这种隐含的语义特征关系称之为“因果性”的语义特征。然而状态形容词却不可以这样组合,其原因就是状态形容词已经表示程度很高,因此“程度量”相对不变,例如“雪白、冰冷、火热、滚烫”,“绿油油、红通通、火辣辣、白皑皑”,既然无所谓程度的变化,当然也就失去了跟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基础了。①

对于“副 名”组合的解释,我们跟以往分析不同之处在于:这既不能单纯归结于副词,也不只是名词的原因,而是两个相组合词语的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换言之,不仅要考虑两个词语各自的语义特征,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选择关系以及语义指向的途径。

英国的语义学家利奇(19

8

1)把语义分为七种,撇开“主题意义”,剩下的六种语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包括除了理性意义之外的另外五种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所谓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意义,它是静态的,是其他语义的基础。通过纵向的相同语义场成员的区别性特征对比,我们可以获取某个词语的理性意义,比如“中国”,是在同“日本、美国、英国、俄国、法国、韩国”等其他国家的比较中获得它的理性意义的;而某个词的联想意义则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可变的,是外围的语义,受到时代、社会、文化、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不可能在纵向的聚合类的对比中获得,而只能在横向的不同词语匹配构成的句法结构的组合中才能显示。

联想意义中最重要的是内涵意义,利奇早就指出:“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这说明,关键是该词语“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即它可以包括各种特征,躯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等,例如“今年在伦敦过的春节非常中国”,这里的“中国”明显带有“中国色彩”的内涵意义,比如放爆竹、吃饺子、舞狮子、发压岁钱、拜年、贺喜等等。

联想意义越丰富,跟程度副词组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理论上讲,任何名词都有进入“副 名”组合的可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就需要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重点考察那些具备名词的全部语法特征,明确属于名词类,然而也能够在某些场合跟程度副词组合的名词。由于这些名词比较特殊,我们仿照“动态名词”的名称,把这类名词命名为“形态名词”。② 在具体掌握上参照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只按名词注释的就收,如“火气”(怒气;暴躁的脾气);而按名词和形容词兼类,而且两方面分别注释的就不收,如“运气”(命运;幸运)。 三 语义指向的新品种 副词在唤醒名词的属性特征时,语义指向主要采用以下五种途径。

第一,语义斜指法。

这主要是针对“形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名词。这类偏正结构名词的语义核心,本来应该是中心语素,所以修饰语的语义原则上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语素,例如“小红花”,“小”的语义应该指向“花”,而不是指向“红”,但是当程度副词跟名词组合时,实际上这个副词的语义特征【 程度量】无法跟名词匹配,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副词的语义无法指向名词的中心语素,却可以指向名词的非中心语素(修饰语素)。而事实上,人们在语义理解时也是这样进行的。例如“很柔情”,“很”事实上语义指向的不是“情”,而是“柔”,等于说“感情很温柔”。“很专业”的“很”语义指向“专”,意思是“业务很专门”。这类名词本身带有形容词性构词语素,因而性状特征就比较明显,内涵意义比较丰富,程度的差异表现得更明显,因而最易与程度副词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副词的语义不是指向名词性的中心语素,而是斜指向形容词性的修饰语素。这些名词主要有两类:一是指物的名词,如“温情、激情、雄心、耐性、韧性、兽性、狭义、广义、绝路、悲剧、喜剧”等;二是指人的名词,如“神童、高手、老手、贵族、贫民”等。例如:

(2)“我才是最喜剧的人”一直以英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的梅尔吉布逊,或是影坛大哥劳勃狄尼洛,都不会是喜剧的最佳演员;不过,事实上,这可是乔治是调侃自己太喜剧才会得到这个奖。(《特写:金球奖颁奖朱莉亚·罗伯茨笑容百变》,南方网新浪首页/影音娱乐/电影宝库2001. 01.

2

8)

(3)事实上,所谓的投资理财顾问的定义是很狭义的,不过就是让客户的钱能够保本,客户实际利润很小,保证这种投资没有风险。(《理财规划师其实难副》,《北京晚报/人才周刊》2004. 02. 0

4) 第二,语义内指法。

这些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语义内涵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属性,形象突出,个性鲜明。例如“青春、集体、个人、文化、技术、权略、权势、兴致、理性、感性、资本主义”等等,以“青春”为例,指称青年时期,青年时期多含有朝气蓬勃这一属性特点,所以比较形象,也容易引起联想。多数名词在进行词义诠释时还常常含有明显的形容性成分。如:“骨气”解释为“刚强不屈的气概”(《现代汉语词典》452页),“那么(非常)骨气”可以理解为“气概那么(非常)刚强不屈”。显然“很”的语义是朝内指向该名词所包含的属性意义。例如:

(5)至于小瓦,那是个容易给人深刻印象的孩子,我们三个齐聚在寝室的第一个晚上,她使用非常文学的口气回顾了她的恋爱史,还谈起了和她相与交接的朋友们。(亚亚《一个清华女生的非常日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5)

(6)这一方面有感觉上的东西,另一方面还有技术上的东西,因为音乐还是很技术的东西,比方你要表现那种潮湿的感觉,你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表现它,你体会了以后你才会在你的和弦里增加很多的韵味。(《我的长城——董倩专访作曲家叶小纲》,东方时空2003. 02.

1

2)

(7)贝贝喜欢那个坏人,有非常形式主义的哥特式台风的和沙哑的喉咙。(亚亚《一个清华女生的非常日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2

1)

(8)可是不能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些本来很“文化”的事,也变得不“文化”起来。(《变味的文化》,《杂文月刊》2004,

2)

第三,语义偏指法。

这些都是含语义偏移特征的名词,由于该类名词所指称事物的性质意义由中性偏向褒义或贬义,因而词语本身附上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获得了程度性,如“风度”本义是“举止、姿态”,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人们在使用该词时,多是与“高雅”等褒义词连用,久而久之,该词的语义发生了偏移,“风度”成了“好的姿态,高雅的举止”,“很风度”的意思是“风度高雅”。“学问”意义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知识、学识”,本是中性词,但使用时经常偏向为褒义,“特学问”意指“学问很高”。类似的名词还有“缘分、个性、性子、经验、知识、潮流、境界、风采、气量”等等。这里的语义显然是偏指其某种褒义或者贬义的感情意义了。例如:

(9)莫慧兰:不一定,我觉得我是一个挺个性的人,不太喜欢作贤妻良母。(《莫慧兰:以前是超人,现在是凡人》,搜狐体育2002. 11. 0

4)

(1

1)比如主持人先玄玄乎乎叽哩咕噜了一番美国大片如何如何之后,接着就很“学问”地仰视着陈凯歌:“请问您又如何评价好莱坞的电影?”陈凯歌只单蹦出俩字儿:“好看!”(何东、卢北峰《大话陈凯歌》,《北京青年报》2002. 09.

2

5) 第四,语义深指法。

这类名词所指称的人物本身往往具有某种特征,而且这种特征多为人们所熟知。指人的具体名词,如“男人、女人、知青、小人、草包、笨蛋、君子、奴才、书生、笑面虎”等等。指物的则主要是某些国家或者地区的名称,也具有某些为人所熟知的特征,如“中国、东方、西方、大陆、广东、香港”等等。这里副词的语义指向不是指向名词表层的理性意义,而是指向名词深层的联想意义。例如:

(1

4)人人都喜欢追天赐,他的怯懦自卑的眼神简直就是一个信号,它示意别人:我很草包,我怕你们,你们来追我吧,你们大家都来打我吧。(苏童《天赐的亲人》)

(1

6)巩俐很明白这种欣赏。“也许吧,相对于世界来讲,我是属于中国的,其实我是一个很中国很北方很沈阳的女人。”(《巩俐首谈敏感问题:张艺谋是我永远的青春教育》,《时代商报》2004. 02.

1

7)

第五,语义外指法。

该类名词常常充当比喻、比拟或者借代的对象,所以已经获得某种临时性的比喻义。这时跟副词组合,副词就必然在语义上指向这个外围的比喻义,而绝对不是其基本义。

一般地说,名词是对人或事物的称谓,所以理所当然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或标志。例如具有一定的个性、外形、属性等等。这些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用来作为比喻、比拟或者借代的语义基础,因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语义信息就有了扩大的可能性,使得人们一看到这个词语,自然而然地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使该词语的比喻意义成为在理性意义之外的首要意义。比喻意义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内涵意义,比如“狼”指一种哺乳动物,形状和狗相似,面部长,耳朵直立,尾巴向下垂。这一理性意义只是交际的前提,它在说话人交际时显示的“残忍”、“贪婪”则是内涵意义。因为人们常常用“狼”来进行比喻:“这个人非常残忍,像头狼”。所以当人们听到“这人办事太狼”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容易联想到“凶狠”、“残忍”等属性。而很少这样比喻的词语,就很难接受“很”的修饰,例如我们也许可以说“很黄牛”、“很蜜蜂”、“很海鸥”,但却很少会说“很蚯蚓”、“很海马”、“很企鹅”。例如:

(1

8)长大后为人妻子,我想要恩爱嘛,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老公。可是说句很乌鸦的话,老公没病没灾,身体健康,心情开朗,工作顺利,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才算是心疼他,就这样,我的心很久不疼。(新浪网/亲子中心2002. 07. 0

7)

(20)原以为,研究史料、文物的人很“古董”,甚至不解风情。其实不然,张敏杰很喜欢音乐和诗歌,尤其是中国的民乐。(王敬《岁月有痕真水无香——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敏杰》,《黑龙江日报》2004. 03. 0

8)

(2

2)五个小时,走的时候觉得长啊,快结束了,又觉得短了,人是很蜡烛的东西,拥有的时候不感觉到什么,失去才知珍贵,围城的道理嘛。(《走过,才知美丽——三峡之行》,三峡热线2003. 06.

2

3)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

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