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论争(1)
翻新时间:2013-12-18
“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论争(1)
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就“形象思维”问题展开过两次大规模的论争。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历时十年左右;第二次是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持续了
七、八年时间。两次论争的时代背景、知识背景不同,但理论使命相似,即探讨“形象思维”是不是独立于并相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不是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前一个问题带有浓厚的哲学尤其是认识论色彩,后一个问题则试图探讨美学尤其是艺术创造心理学的真谛。
一个来自异域的美学观念(第一次论争:1955—1966)中国第一次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冷战的国际格局,规约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也严峻地影响并规约了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促使他们在学理价值取向方面趋于单一,思想资料来源过于偏枯。
现在回顾中国当时那场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只是前苏联关于同一问题论争的移植和接续。“形象思维”作为诗或艺术定义,出现于1838-1840年间的俄罗斯思想界。
前苏联文艺理论界一般认为: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发表于《莫斯科观察家》1838年7月号上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家乡的开元寺
- 污水处理场参观记
- 秋游"地道战"
- 飞夺“泸定桥”
- 春游
- 游武庄水库
- 音乐喷泉
- 桂林游记——之活跃的山水
- 美丽的人民广场
- 登天柱山
- 泰山游记
- 上海印象
- 海滨之行
- 美丽的云和中学
- 我登上了长城
- 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思考
- 浅谈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
- 武汉汽车制造业利用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1)论文
- 浅论中德少年儿童学校体育游戏比较
- 网财”的浅析
- 论汽车质量纠纷的责任主体
- 从思科诉华为谈起—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新审视
-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论文
- 新型工业化
- 浅谈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1)论文
- 债的担保与诚信之间的辩思
- 内蒙古“金三角”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探讨(1)论文
- 论财产权与人类文明
-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说课稿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