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论争(1)
翻新时间:2013-12-18
“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论争(1)
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就“形象思维”问题展开过两次大规模的论争。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历时十年左右;第二次是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持续了
七、八年时间。两次论争的时代背景、知识背景不同,但理论使命相似,即探讨“形象思维”是不是独立于并相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不是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前一个问题带有浓厚的哲学尤其是认识论色彩,后一个问题则试图探讨美学尤其是艺术创造心理学的真谛。
一个来自异域的美学观念(第一次论争:1955—1966)中国第一次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冷战的国际格局,规约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也严峻地影响并规约了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促使他们在学理价值取向方面趋于单一,思想资料来源过于偏枯。
现在回顾中国当时那场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只是前苏联关于同一问题论争的移植和接续。“形象思维”作为诗或艺术定义,出现于1838-1840年间的俄罗斯思想界。
前苏联文艺理论界一般认为: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发表于《莫斯科观察家》1838年7月号上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六年踪迹六年心
- 彼岸花开
- 左右时光------文集的后序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戴黄金甲的朋友
- 品读人生
- 润物细无声
- 聆听记忆之声
- 悄然绽放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共享欢乐时光------在班级毕业联欢会上的演讲
-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 笑声
- 红色之旅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低年级说话教学,不可忽视
- 刍议初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 致沉默的生活
- 让小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放飞自我
- 诗人、理想和爱情各奔东西
- 利用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 短篇小说的能量
-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 “生活”乱弹 (二题)
- 平凡之路偶有奇迹
- 课堂教学中的训练益处多
- 是,或不是,不再是个问题
- 魔法师的事业
- 习惯养成,让学生获益终生
- 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利弊
- 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只有一个地球》网络课堂 说课
-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利用网络平台,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
- 电化教学古诗四步走
-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 活动式网络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 电教手段是解决科学教学难题的"庖丁之刀"
- 论文
- 网络,作文应你而精彩
- 丑小鸭 教学谈
- 发挥电教优势,足进语文教学整体发展
- 信息技术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 谈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
-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有成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