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1)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多次反复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同时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这个问题的适时提出和强调,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文艺界引起了普遍、热烈的反响。许多报刊连续发表文章,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入地阐述了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要讲政治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界;同时还从各个方面联系实际,指出了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于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的重要性。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它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有密切的联系,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前途。建国前后,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曾经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此又进行了更加广泛和热烈的争议。这次讨论最初由文艺是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开始,提出“必须为文艺正名”。
后来又转入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讨论,认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提法,比提“为基础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都好。随后,这个讨论又延伸到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上。
郑伯农在《要讲政治,要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一文中,回顾以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时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中央调整了文艺政策,不再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口号。这一调整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但是,井非所有的人都能正确对待党对文艺政策的这一调整。有人借着纠正过去在处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某些偏颇,宣扬文艺与政治的彻底分家。
后来,就从非政治化发展到非意识化,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而疏远政治,非意识形态化的结果,并没有使文艺成为思想上的真空。
“削弱、取消了社会主义思想,必然给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提供了此退彼进的机遇。
这些事实,这几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1期)这个概括和评价,不但符合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讨论的实际,同时也指明了重新关注这一问题的起因和必要性。
梁光弟在《文艺界也要讲政治》(《文艺报》1996年3月8日)的文章中也说:我们的文艺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能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但是,从总体上说,文艺脱离不了政治,躲避不了政治,这是中外古今文艺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李伦在《中流》1996年第5期发表的《讲政治,要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中认为:新时期伊始,党总结历史的经验,不再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不再以“为政治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总方针。
这是非常正确的。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文艺工作者可以不讲政治,可以脱离政治。
这又是非常显然的。事实上,近几年来文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如果服膺于所谓“淡化政治”、“远离政治”的虚伪口号,就会削弱乃至丧失自己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在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和“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和“自由”强加给我们的挑战面前丧失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就会在自己的文学艺术活动中脱离人民群众,甚至违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连艺术生命也会越来越枯竭。
所以,有必要强调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不要脱离政治,而一定要讲政治。当然,这绝不是要求所有文艺作品都只能表现政治斗争,不是要求文艺去简单地配合具体的政治工作或重复一些政治口号。
显然,文艺界重新研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强调文艺也要讲政治,是对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作出更广泛也更深入地回顾和总结。 怎样理解“文艺也要讲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旗帜——学习邓小平文艺理论
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江滨公园
- 诚信
- 风
- 风声畅想
- 游泳
- 我的愿望
- 珍珠鸟
- 鸡蛋的故事
- 假如我是设计师
- 《会摇尾巴的狼》续集
- 秋天的景色
- 挖花生
- 我最喜欢的水果——橘子
- 留言条
- 我的妈妈
- 简论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简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 论增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问题
- 试析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 试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 试析第一次进口替代时期台湾经济复苏与职教改革略论
- 试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使命、要素与逻辑走向
- 试析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建构研究
- 试论高职高专数学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试析重庆市城乡中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四维”对策
- 简论工学结合视阈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 试论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 浅谈社会转型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目标定位
- 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 浅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精解
-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