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译者的能动性研究(1)

译者的能动性研究(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译者的能动性研究(1)

摘要:翻译活动是伴随语言产生而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译者的角色也在不停地变化,经历了诸如“征服者”、“画家”、“奴仆”、“解放者”、“叛逆者”等角色。笔者从语言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后结构主义范式三个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认为在译者主体性被夸大的今天,仍存在一些限制主体性的主客观因素。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能动性;角色

在中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家们研究更多的是翻译方法、原则、技巧等,虽然没有出现过对译者的系统研究,但翻译家、理论家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对译者的理解。译者作为能动的个体,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观性、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包括了译者的选择创造性和制约性两个方面,这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译者的作用也就相当重要。在漫长的翻译历史长河中,译者的角色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用一些形象比喻来说明译者的作用。

在罗马帝国时代,翻译的目的是使外来文化归顺并融入目的语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审美情趣,因此采取掠夺式的翻译,是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语言内涵和语义内涵,不是译者的首要考虑。到了公元4世纪,在翻译活动的早期,翻译家圣哲罗姆(Saint Jerome)宣称,译者应该将原作的思想视为自己的囚犯,利用征服者的特权将其移植到自己的语言中。这种征服者形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古罗马时代,各国之间为了统治权征战不断,军事上侵略一方对被侵略一方所造成的不公平待遇也影响了文学与翻译,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平等现象。

译者的第二种形象是“画家”。这个形象最早是由英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德莱顿(John Dryden)提出的。他认为译者就应该像画家一样工作。当画家在作画时,他一定是尽量使他的画接近目标,与被画物体相似,那么译者也有责任使译作在任何方面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换句话说,要再现原作。

译者的第三个角色是奴仆。18世纪中期,翻译家和作家认识到其他语言并不比自己的母语低下,开始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原文。翻译开始容忍文化的差异,翻译只能试探性地接近原文(tentativeapproximation),鼓励向原文靠近。施莱尔马赫(schleiennacher)提出原作产生一切力量,译者要么屈服于原作,要么占领原作。巴托(Charles Bat-teux)则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僭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增减。就这样,译者从征服者变成了仆人或奴隶。到了近代,虽无奴隶一说,但译者的从属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

20世纪是翻译的世纪,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认识。本雅明(Walter Beniamin)发表了《译者的任务》一文后,译者的身份得以重新定位。本雅明认为翻译是原作的再生,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再创作时释放和解放被禁锢在原作中的纯语言。他还认为词语均有情感内涵,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不遮蔽原文,不阻挡原文的光泽,而是让纯语言更加全面地映照原文。译者变成了解放者。

二、对中国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传统翻译对译者研究很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的讨论、直译与意译之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等。但是最近学者们将目光投向了译者身上,他们意识到了译者的重要性。

根据吕俊教授的划分,中国的翻译经历了三个范式,即语言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与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范式。在这三个范式中,译者的主体性也有所不同。

在语文学范式中,译者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范式。这期间,人们过分强调译者的才能和禀赋,这主要受到古典知识论哲学的影响,一切都笼罩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不能形成系统的译论体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当时的翻译理论及标准往往都是翻译家的经验之谈。比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等。在这过程中,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从直译到意译得到了不断彰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属于我们说的“天性”型的翻译家,即依赖自己的个性和天性,依赖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翻译中往往显出较多的灵气、创见和本然的东西,但即使在语文学阶段,翻译完全靠译者的个人才能完成的阶段,人们依然没有给译者“创作”的权利。译者只能无限猜测原作者的本意,而不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换句话说,只要原作者站出来说出他的本意是什么,那么持有不同理解的再好的译者也无法辩驳。这一时期的翻译讲究译者中心,而非译者主体性,人们也普遍没有意识到译者主体性问题。所以长久以来,译者一直处于“隐形人”的状态中,译作的优美行文往往也归功于原作者。

翻译的语文学范式一直持续到结构主义的出现。结构主义者强调二元对立的观点,其创立者索绪尔就强调应进行共时语言学的研究,并且指出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种影响下,结构主义者关注语言的共同特性,通过研究二元对立的各个项目,索绪尔分析了语言并找到了语言的内部规律。但结构主义也同样为我们带来一种封闭性研究的方法。它让我们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去寻求共性和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即最本质性的东西。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西方结构主义翻译学著作引入我国,例如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卡特福特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等。他们也开始关注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转换问题,注意寻找语言转换规律以及语义对等模式。

在这种释译中,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者往往忽视译者的主体性,他们关注文本这个客体,关注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关注简单的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而没有深入的言语层面。他们反对对外界一切因素的研究,孜孜以求的是封闭的自足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认为原文存在着一个确定无疑的意义,译者通过语言可以通达这个意义,翻译也就是要产出一个与原文对等的文本。这种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强调语言的规律性的翻译思想,造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死亡”。在结构主义翻译学者看来,两种语言之间完全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转换的,翻译是纯粹的解码过程,译者是完全客观而中立的实体。这样译者则彻底变成了翻译的工具,变成了“机器”。这也就意味着译者已经丧失了他的主体性,或者说,译者的主体性被降到了最低。 古汉语假设连词“使”的来源及虚化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研究综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忙碌的早晨
新村的早晨
校园的早晨
家乡的傍晚
我的眼睛
忙碌的傍晚
新村的早晨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春雨
月夜静思
妈妈的的假期
春的呼唤
丰富多彩的早晨
忙碌的傍晚
美好家园
关于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
浅谈大学生权利研究的现状与瞻望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培养的理性思考
浅论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
试析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
高校体育伤害及其法律思考
浅析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实力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浅谈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工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于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浅论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的养成与实践
浅析旅游行业现状谈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于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冲突及学生权利保障之探究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