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语素“儿”的性质之我见(1)
[摘 要] 对于在北京话以及广大北方方言中存在的儿化音节中的“儿”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儿”作为词缀的语素,也有人否认“儿”的语素身份,理由是儿化音节中的“儿”不够一个音节。本文将从词缀和语素的定义出发,指出对于语素的理解不应该狭隘,重点讨论了“儿”作为语素的几种不同的情况。 [关键词] 儿;词缀;语素;不同
1 引言
“儿化”现象是北京话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关于“儿化音节”中的“儿”的语言性质,语言学界都存在分歧。 本文根据以上诸家观点,从词缀和语素的定义出发,分别讨论不同性质的“儿”。
2 不同性质的“儿”语素
2.1 汉字“儿”的本义指“小儿”。《说文》“儿,孺子也。”段注:“儿孺双声,引申为幼小之称。” 这类 “儿”属实词,具有实在的意义,语音上自成音节,是词根语素。在语义上具有如下几种:
儿1:小孩子,如 婴~、 幼~、~童、~科、~歌
儿2:孩子,如 女~、胎~
儿3:男孩子,如 ~子、孤~、~女、~媳、生~育女
儿4:泛指人,如 健~、宠~、混血~、低能~
这类“儿”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是词根语素,是用来构词的实语素。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儿化”音节中“儿”的性质。
2.2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儿”与“老”、“头”、“子”等同看待为词缀。关于词缀的定义,朱德熙《语法讲义》认为词缀具有如下特征:表抽象的语法意义;定位语素; 黄伯荣和廖序东《现代汉语》中对词缀的描绘是“加在词根后头,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就是词缀。” [4]
考察诸位先生对词缀所下的定义,我们对词缀有如下的认识:
(1) 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不能单独使用。
(2) 词缀位置固定,一般只能放在其他词的前、中、后。
(3) 词缀本身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仅能表现某种抽象的附加意义,即语法意义。
所以词缀是汉语中位置固定,仅能表示某种附加意义,起构词作用的不自由语素。
关于语素,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中:“语素的通常定义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1] 黄伯荣和廖序东《现代汉语》:“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4]
认为“儿”不是语素的观点是从音节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儿化后的“儿”没有独立音节,只是附着在词根韵尾上。但是我们知道,语素若从音节上分,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同样也可以包括不够一个音节的语素,也就是“非音节语素”[5] 。 “对于语素的意义,理解不应狭窄,实在的有指称性的意义,虚灵的附属色彩或意味也是意义;抽象的语法特征或功能也是意义。”[5]
下面我们从“儿”在北京语以及普通话中的语言事实分析“儿”的 语素性质。“儿”在词中有三种作用:把一个现成的词变成另一个词;把不成词语素变成词;增加或改变词的附加意义。
2.2.1 “儿”可以使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也可以使一个现成的词转化为另一个词。
⑴ 动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
滚——滚儿 抹——抹儿 鸣——鸣儿 扣——扣儿 堆——堆儿 包——包儿 罩——罩儿 卷——卷儿 套——套儿 摆设——摆设儿 笑话——笑话儿
“滚”原来为动作,儿化后可为“打个滚儿”,“驴打滚儿”,“鸣”本来是动词鸣叫的意思,“鸣儿”表示“公鸡打鸣儿”。“抹”原为动词“涂抹”,“抹儿”是名词,如“瞧这两笔抹儿。” “笑话”原为一种动作,表示嘲笑、讥笑。“笑话儿”则指引人发笑的故事、言语或引人发笑的事。从这些中我们看出动词儿化后已经转变为名词。
⑵ 形容词儿化后可变为名词:
短——短儿 尖——尖儿 粗——粗儿 黄——黄儿 丑——丑儿 弯——弯儿 鲜——鲜儿 零碎——零碎儿 破烂——破烂儿
“短”原来是个形容词,与“长”相对,“短儿”则是名词,表示与“长处”相对的概念。“破烂”是形容词,“破烂儿”指破烂的东西。
⑶ 量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
个——个儿 条——条儿 位——位儿 根——根儿 袋——袋儿
“个”是个使用范围较广的量词,而“个儿”是表示人或物体大小的名词。“位”也是个量词,“位儿”则表示名词位置,座位。
⑷ 名词儿化后可以成为另一个名词:
头——头儿 口——口儿 嘴——嘴儿 门——门儿 手——手儿 眼——眼儿 风——风儿 里——里儿 信——信儿 白面——白面儿 “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
浅谈女作家琴子长篇小说《血之梦》的语言运用和细节描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下雨
- 美丽的秋天
- 秋天到了
- 可爱的小黑狗
- 黄辫子闹钟
- 终于下雨了
- 夏天的孩子
- 夏天的冰雹
- 夏天的傍晚
- 雷雨
- 春雨
- 春
- 美丽的秋天
- 夏天
- 美丽的秋天
- 试论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
- 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
- 分析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传统美学元素
- 在个体与公共之间追寻
- 浅析桥梁的情感功能内涵
- 论高校师范生就业认知偏差探析
- 试析《静静的顿河》中“家的时空体
- 简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对策探析
- 试析我国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研究
- 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控制体系构建
- 简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试析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与对策
- 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情境思维
-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
- 关于专业批评家与网络文学批评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