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1)
摘 要: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 “回”在重叠方式上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关键词:动量词;差异;运用 “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开始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准确使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差异
“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征,也不包含主观量的情态特征或时间量度特征,[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因此适用范围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发现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搭配上的差异
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首、本、各、多、屡: 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使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使用。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点有关。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形式皆主要见于书面语中,相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形式,如例
(1)“首次发现”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发现”,例
(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
(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
(一)次(回)识记”,例
(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可见,二者在搭配使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似乎没有这种区别。
2.修饰名词性词语时,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动量词“回”“次”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计量动作行为,不过,有时候也可以用于计量名词性的词语,用在名词性词语前作定语。在这种用法中,二者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都有差异。
次:计量可以重复出现的事情:
一次机会 / 两次会议 / 三次事故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取得了无数次胜利 / 几次失败他都没有灰心
回:
(1)计量事情:怎么一回事 / 有那么一回事 /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你们俩说的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
(2)计量章回小说中的一章或书中的一个段落:
《红楼梦》一共有一百二十回 / 《西游记》第二十回 / 今晚说了两回书
修饰名词性词语时,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计量事情,不同点一是语义侧重点不同。“次”用于计量事情时侧重于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而“回”则侧重于表示事情的段落,相当于“件”。二是适用对象和组合方式不同。“次”不能直接用于由独“事”字构成的词语前面,比如不能说“一次事”“那次事”;而“回”则相反,一般只能用于“事”字前,构成“回事”的形式。三是“回”可以作章回小说或评书的一个单位,而“次”则没有这种用法。
(二)重叠方式的差异
动量词的特点之一是能重叠使用。动量词“回”“次”都能以“一AA”形式出现,如:
他们一次次背着冬梅去医院,一点一点地积攒着钱。(丁丁《一个日本遗孤和她中国的父母》)
一次次的采访,其实就是一回回接触社会,熟悉人事并了解自己的过程。(徐光春《走过长弄堂》)
不过,动量词“一回回”出现的频率很低。在现代汉语语料库里找到“一次次”的用例687处,而“一回回”的用例只有8处,其中有4处是与“一次次”在同一句中以对举形式出现的,有1处是指章回小说,另3处皆出现于诗歌语言的环境中,可见,“一回回”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
另外,“次”还可以大量地以数量结构重叠的形式使用,如:
(1)学校领导逼着我一次一次检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2)一次又一次的询问,伍惠珍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张清渝《跨越大海的爱》)
(3)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去看一部法国电影。(潘虹《虹独语》) 总之,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着使用,而动量词“回”除非是出于特殊的需求目的,一般都不能重叠着使用。
(三)语用方面的差异
1.出现频率差异很大。动量词“次”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动量词。据刘街生对近三千个专用动量词用例的统计考察,动量词“次”的出现频率占了40%,而“回”只占总用例的大约6%多一点。[1]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高文盛
读《论语》,话“和谐”
单宾语句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今天的感受
- 我那心爱的日记本
- 姐姐帮我申请邮箱
- 暑期日记
- 真正的快乐
- 日记一则
- 运动会
- 日记一则
- 良药苦口利于病
- 走进“电的世界”
- 妈妈,别偷看我日记!
- 读
- 日记一则
- 刮台风前的防备
- 拔牙
-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高校学风建设
- 对于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转化策略
- 关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正面标签化”探析
-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
- 关于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辅助引导对策研究
- 试析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 试论教育改革形势下高校教师的“转变”
- 关于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评析
-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 试析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
- 简析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
- 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究
- 关于创新型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
- 试论高校德育工作中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 从《凡卡》一文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自学能力
-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教学《凡卡》一课有感
- 我教《凡卡》
- 教学《凡卡》有感
- “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吗?”──《凡卡》一课课堂教学的意外收获
- 以读促悟,悟中生情──《凡卡》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 感于《凡卡》
- 《凡卡》中对比的运用
- 我行我诉──用诗的语言解读《凡卡》
- 《凡卡》之思
- 凡卡的信寄出以后……──《凡卡》教学随感
- 在求异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凡卡》一文的结尾教学
- 注重“导”的功夫──《凡卡》教后记
- 《凡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