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论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优化策略

简论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优化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1

简论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优化策略

"

[论文摘要]课程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行动起点。我国传统课程的弊端有:对知识进行了碎片化分割;课程的同质化趋向十分严重等。大学课程要根据社会与时代的需求、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优化。未来的大学课程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取向,以“有效”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以创新为核心重组课程架构。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 大学课程 优化 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所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是将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过程进行统一的中介,也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媒介。同时,课程也是撬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战略与目标、中观体制与政策、微观管理与教学等不同层面的改革都绕不开课程改革这一问题,因此,课程被认为是开启高等教育的“金钥匙”。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课程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行动起点。

一、传统课程的弊端

审视传统的大学课程,其弊端显而易见。第一,知识的碎片化分割。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课程基本按照专业分类进行设置,传统专业口径过窄,因此,课程知识的编排就受制于专业的设置,将内容进行细碎的划分,不同的课程又在自己狭小的知识体系内“画地为牢”,割裂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有一些课程面面俱到、重点难觅,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还有一些课程知识更新速度慢。大学课程细碎化与陈旧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迁移能力减弱,甚至造成刻板和片面化的知识结构,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阻。第二,大学课程的同质化趋向十分严重。课程的同质化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整齐划

一、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雷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过于单一,而忽视了对学生求异思维方式的训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迷信权威,而缺乏个性化的思维能力。第三,知识传授方式的单向度趋向。传统课程以教师的权威作为教学的唯一取向,教师对知识拥有至高无上的传授权及裁判权,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总是以知识的权威者出现,通过灌输的方式强调“确定性”知识的传授,并且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强调讲授法、演绎法进行按部就班式的传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了,学生的知识量似乎在增加,并且可以进行精确的“测度”,但是学生的知识创新力以及非智力素质的养成被排斥于课程教学之外。第四,课程结构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知识过少;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基础课比例太少;显性课程受重视,而隐性课程受冷落;课堂教学时间多,活动教学时间少;教师讲课时间多,学生自学时间少。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失调,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动手能力太差;课程门类多,但是实用性课程少;学生负担重但是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繁重的学业中被逐步消解。总之,传统的大学课程将学生的创造力置于关注之外。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大学课程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顺从轻质疑等思想与行为;二是近代科学主义的影响,系科制度的形成使知识被步步肢解,最后,大学课程也被狭隘的系科利益所害,阻碍了学生学习领域的拓展。

二、大学课程优化的基本逻辑

大学课程优化的实质就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指导思想而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改造”①。课程优化的实现首先要澄清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的核心就在于课程优化的行动逻辑,或者说是内在标准。当代大学课程进行优化的首要动力来自于社会与时代的需要。大学课程的设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结构是其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以其更新速度快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而成为大学课程变革第一逻辑。因此,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的大势所趋,大学课程就是深刻体现这一变化的载体。

1.从教育外部看,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是大学课程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在。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通过多种成果体现出来,但是科学知识无疑是最为特殊和最为高级的形态,课程就是从这些人类的科学知识中精选出来的,它应该浓缩了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文化精华部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剧,并出现多学科融合的态势,有的还形成了纵横交错、相互交融、层次多样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因此,大学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甚至融入这些知识,而课程设置者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充分理解与把握整个科学体系,并且建立丰富而先进的课程知识体系。

2.从教育内部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课程发展的重要逻辑。个性是萌生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大学课程的本质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主线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并更新课程的组织方式,提升与拓展学生应对将来职位的能力。同时,课程的设置也受到学生个性结构的制约。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作为大学主体的学生应该处于科学知识发展的前沿,大学课程的合理性既要体现知识的前沿性,又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基础。既要充分借助于大学生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让他们的思维富于独立性、批判性、组织性和深刻性;同时还要关注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明显分化以及矛盾统一的发展阶段,要通过观察或调研充分了解并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情感与意志特征等,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发扬这种优势与特点,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另外,我们在优化大学课程的时候还要充分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造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维持或者引导这些非智力因素,使它们之间能够协调统一,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达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效果。 "

<>

三、大学课程优化的实施策略

1.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取向。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即促进个人潜能、创造性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重视个体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课程就是实现这一本质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大学课程的优化应该以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作为目标,其中包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养成,这些创造性思维方式包括了求同性思维与求异性思维、复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和谐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发展等。课程改革就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维度,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这就说明大学课程的出发点就是要超越书本世界而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敢于直面大学生生命的活动,提升他们对生命的自觉、潜能的发挥,实现生命的自由发展以及完美,最终达到生命的解放与超越。

2.以“有效性”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近代以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课程的内容选择,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学课程以“知识的有用性”作为课程内容,这种近视和功利的价值取向压制了人的和谐发展。而所谓“有效的知识”就是针对学生而言具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材料,有效知识中也许只有极少部分的知识对学生的当下生活有用,而多数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用;同样,有效的知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也许是需要科学加以“证伪”或者“证实”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来说不无裨益。这样的知识大体有几类: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方法论知识等。

3.以创新为核心重组课程的体系架构。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在三个方面加以体现与强化。第一,将传统的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转变。认同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知识当作权威,让学生无条件接受,学生以掌握这些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教育就成了“高智能工作机器”的生产者,学生一直对这些“有用”的知识顶礼膜拜,被动接受这些知识,容不得半点质疑与创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就被逐步抹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必备素质,因此,大学的课程必然要超越传统的认同性课程,实施创造性课程。这种“创造性”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超越感知与记忆等低层次水平,而是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课程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对课程知识进行批判性地接受与创新。第二,将分割式的“专业化”课程转向整体性强的“综合化”课程。专业化的课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专业化的课程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学生的知识视野受到了严重限制,知识创新就会落空。现代科学知识或者学科之间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科学与社会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而且客观世界的相互关联与统一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哪一个学科可以单独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的有机统一。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认识或者理解世界图景,就只能通过课程的综合化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学生整体性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一般说来,课程的综合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融合一些相关或相近学科,形成一些具有学科交叉的融合课程;另一个是按照学科门类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这样可以突破原有的学科壁垒,拓宽原有课程的边界,形成一种“广域课程”。第三,将“单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传统的课程是一种标准化的课程,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或教学进度都强调整齐划一。但是,大学生有个性张扬、兴趣各异、需求多样的特点,单一化的课程抹杀了大学生多样的个性、兴趣、爱好与需求,因此,大学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化解统一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扩充课程的总量,提升质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以及未来的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当前很多大学实行的模块化课程就是将选修科目拆解成几个大模块,并且每个模块都占合理的比例,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爱
低碳减排歌谣
读《草船借箭》有感
可爱的妹妹
温暖冬至
寂寞的心
社会责任感
小木偶历险记
夜静阅书
四季韵味
秋天的风景
我的女孩
老鹰捉小鸡
镇2006年工作回顾及2007年工作思路
2006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先进性教育群众满意度测评总结
2006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文化服务中心总结
水利基建工程质量监督站2006总结及下一年计划打算
收费站监控员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财贸线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
乡2006年工作总结
电力局经营部半年工作总结
财监系统2007年工作要点
XX中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总结报告
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2006年农林局工作总结
交通局绿色出租活动工作总结
适度减税:扩大内需的现实财政政策选择
农村税费改革后面临三大难题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和立法研究
论中央与地方税权的合理划分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从国际比较角度谈我国主体税种优惠政策的有效性
“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关于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思考
构建税收信用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企业购并的税收筹划
对税收关系和预算概念的新认识
论我国的税权划分
我国国债发行成本优化问题研究
美国遗产税对我国的启示
《清明上河图》传说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身世之谜
张择端简介
《古诗两首》词语理解
清明上河图
《古诗两首》近反义词
《清明上河图》是何时景象
张择端和它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千年流转之传奇
国宝蒙冤? 故宫藏《清明上河图》已遭篡改?
《古诗两首》多音字组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清明上河图》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