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

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7

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

"

[论文摘要]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达到预定目标程度的评估与衡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文章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域探究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主张构建具有适应性、主体性、发展性、多样性、整体性、特色性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 高等教育 质量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社会知识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重质量的不断提高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人们对高等教育达到预定目标程度的评估与衡量的高等教育质量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试图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视域下探析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点。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人本主义发展成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促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推动了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自由特性,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第二,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能自我实现的。教育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指导、自由学习,使学生的固有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开发和挖掘,从而实现自我。第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人本准则。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愿望,重视个别差异、自我概念及个人的选择,尊重、了解学生,主张创设和谐、融洽、关爱和理解的氛围,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第四,教育的方式强调从做中学。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从做中学,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问题,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在切身体验中学会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学习的有意义的方式之一,主张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内涵

质量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反映,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并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这种解释最终强调在培养的对象上,显然,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实践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日益成为人们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所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有了新的内涵。

(一)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充分肯定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对象”的生命。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高等教育是人在更高层次上对自己的意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而是必须经过学生主体主动吸收、转化。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都必须依靠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任何有效的教育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学生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主体,探讨高等教育质量显然不能离开学生。

(二)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

人本主义强调人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高级需要和动机,如友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特别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这两种基本功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这种统一的唯一基点就在于学生——一个有主观意识、至高无上的、有多元化需要的学生。作为一种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是由人类和个体的生活需要决定的。赵婷婷认为:“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应该首先符合他自己的需要,就像是产品和服务一样,应该首先是顾客满意……高等教育质量应该致力于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人本主义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等因素。

(三)高等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能够适应岗位转换的需要,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即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样化的才能,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即个人的独创性和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关系个体的物质生活状态,也关系个体的精神生活状态,不仅关系个体的现实状态,更关心个体的发展状态,这是教育的根本。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实现教育的目的,体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四)高等教育应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物,因此,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舞台,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高等教育是一个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活动体系,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职责。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文化、文明的传递与继承,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

<>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本主义思想成为新的时代精神的当下,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能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正确、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以此来评价和保障自身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式的发展能否顺利健康地进行。

(一)适应性的质量观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指出“衡量高等教育尺度,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行为之间的适应”,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问题。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这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学术本位质量观而提出来的。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现代高等教育具有研究科学、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又是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适应性的质量观要求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既能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然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关门办学,与社会直接联系得很少,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性而忽视了适应市场选择和实现人生追求,致使相当一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工作,造成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在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今天,如果忽视教育质量的适应性,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无法“适销对路”。高等教育只有成功地适应和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要,彰显出对地方、地区和国际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才称得上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二)主体性的质量观

人类的幸福不仅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和谐与完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高等教育的主体性,主体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属性。我国以儒家精神为主的教育理念,强调追求主体人格完善,讲究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孕育着丰厚的时代价值和现代意蕴,体现着教育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这也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聚焦于学生主体,走入学生的心灵,使高等教育不仅适应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追求更加幸福的社会。高等教育只有把关注的视角由简单的市场逻辑转变为主体逻辑时,才会有更深邃的提升。

(三)发展性的质量观

教育是一种通过对个体传递知识信息、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高等教育要体现出发展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属性。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也是发展。要树立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时俱进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以时代主题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首先,强调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其次,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观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高等教育应该在不同的时期以时代为主题来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这是当前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优先考虑的问题。从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看,都要求高等教育质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只有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四)多样性的质量观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多样化。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应重视多样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自然属性,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多样性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办学主体、教育目标、培养方式等都是多样性的,这就要求确立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因此不能把传统的学术标准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用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教学型大学的质量,也不能把学术理论型大学的人才质量标准与职业应用型大学的人才质量标准混淆使用,不能一谈到办学条件就看有多少博士,有多少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而忽视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只有树立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使高等教育正确对待和处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类问题,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五)整体性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从整体的人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属性。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极大地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因此,不能用片面的人才培养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一方面要求高等教育着眼于培养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求高等教育立足于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满足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只有树立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从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的角度考察教育质量。

(六)特色性的质量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充分发展,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每一所高质量的大学都必须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特色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属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体现了特色化的质量观,并且对“特色”进行了注释:“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化的质量观主要解决高等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面对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期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一所高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依靠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和实力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定位,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特色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优”的生动体现,每所高校都应该从不同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益,富有特色、发展个性日益成为高等学校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筹码。只有坚持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色性,学校才能在高校花园中生存和发展。

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质量竞争的时代,对高等教育质量本质的探求,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质量观是统领质量问题的先导,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质量观是动态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实践探索中,应该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方特欢乐世界一日游
我对摩尔庄园的感受
北京欢乐谷一日游
歌颂祖国母亲
欢笑声中的野炊
外婆家的后院
校园一角
家乡美
我小时候的糗事
这是谁的家
精彩的比赛
我爱祖国
我是一个小书迷
学打羽毛球
美丽的菊花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分层次目标教学研究
简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步骤
关于英语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教学
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关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衔接问题的探讨
浅议普通高等学校英语分层次教学
关于高职机电类学生电工实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试论素质教育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法研究
试论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新构建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营销推广形式及实现研究
关于我院网络专业“工学交替”的探索与实践
试析数学实验在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推广
浅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简论机电类高职物理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兰亭集序》重点难点及发散点拨
《兰亭集序》字词解释
《兰亭集序》重点难点
《兰亭集序》课文分析
《兰亭集序》迁移赏读与检测
《兰亭集序》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兰亭集序》结构分析
《兰亭集序》中心意思
《兰亭集序》词语古今异义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难解句子
《兰亭集序》写作特色
有感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