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论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探析

简论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2

简论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探析

"

[论文摘要]在影响教育国际化的各个因素当中,课程国际化占有中心地位。高校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导向,通过增加国际化特色内容,将课程的国际化因素融入课程的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最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文化敏感性,并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和交际,成为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论文关键词]课程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敏感

一、引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或院校间的跨国合作,它更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及全球化视野整合至高等教育目标、功能和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机构应对所掌握并传授的知识进行一次必要、关键和人为的转变。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使之具备国际化的高度与视角,培养学生在国际多元环境下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生存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课程国际化的作用与定位

课程国际化(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是教育国际化的一部分。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是将跨国界和跨文化视野运用到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的整合过程,需要教育机构将国际视野灌输到指导方针和运行规划中。它的实质是一种认知意识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由教育机构的职能部门、教学及科研部门共同完成,并渗透到教育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当中。

课程国际化对高等教育所倡导的变革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并起到最关键的作用。课程的“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在高校的各个教育环节当中,课程是指导学生树立世界观,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规划自我的最有力的媒介。而课程国际化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最显性、最有效果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国际化专家Jane Knight曾指出: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主心骨(Backbone)。加拿大课程国际化研究专家Maidstone将课程国际化比喻为“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影响教育国际化的所有因素当中,课程国际化在实现高等教育预期的转变中所起到的中心作用和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加拿大学者Sheryl Bond在对加拿大的高校调研后指出,在国际化所有的因素当中,课程国际化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通过她的调研结果表明,课程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有效、最中心的内容。

三、高等学校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战略方案

课程国际化的对象和侧重点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所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西方国家是教育输出大国,同时由于移民政策的影响,使教育国际化较早地摆在高等教育机构面前。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多将教育和课程国际化的研究重点侧重于研讨如何使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在我国,教育国际化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外向型意识,建立全球一体化观念,整合国际教育资源,扩大涉外课程比例等方面。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专家学者在教育部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中,就将“专业课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比例、专业课程中采用外语教学的比例、必修课程中涉外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中涉外课程的比例等若干指标”作为中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评估指标。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高等学校应与时俱进,转变思想,开拓渠道,主动出击,设立学校的国际化定位,谋求学校的国际化出路。在学校课程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的高等院校应首先认识到课程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使高校通过课程国际化设置使学生掌握多元文化技能。而课程设置具有代表性地反映出某种文化或某个机构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并对学生产生强加作用,使学生对这些价值观产生认同感,所以教育和课程设置在决定学生的价值观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课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课程国际化进程是“一个在不同层面转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才能达到教育机构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国际教育专家Kitano曾指出,课程国际化是使学生从“排斥”过渡到“接受”并最终发展到“转变”的过程。Sheryl Bond对课程国际化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阐释,她提出了通过课程国际化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提出“增加”到“融合”到“转变”的课程改革方式。增加阶段指的是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新的国际化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于本族文化的其他文化的特征与表象。融合阶段是改变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将课程的国际化因素融入课程的设置和授课过程中。在转变阶段,教师和学生将彻底改变世界观,将以国际化、交融的视野审视世界。 "

<> 无论课程国际化经历哪些阶段的发展,它的内涵既涵盖了培养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的职业技能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交能力,也包括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范式,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意识、主动融合并整理跨文化知识的能力。总体来说,高等教育机构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范式。

1.思维范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自觉了解本国和他国的文化,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交流方式、价值观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对自己或他国的文化没有偏见或主观性意识,对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差异持容忍和理解的态度。

2.技能范式。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技能,了解文化因素引发的特定行为模式,有意识地掌握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国际性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具体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开放性思维,具有全球意识;培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正确分析国际政治及经济环境影响下的各类问题;培养在多元文化工作场合的人际交流能力;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个人自我评测的能力,了解从个体或民族、集体、国家角度出发引起的文化偏见。

(二)课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课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整合教育国际化资源、培养学生具有跨国际及跨文化知识、技能和国际化视野的手段,R.Michael Paige曾经指出“课程设置需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化导向,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跨国和多元文化环境下具有专业技能和社交技能”。在课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Mestenhauser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复合型、批判型、对比型和跨学科、跨文化型的发展模式最具有代表性。这种观点在后期被一些其他专家继续发展和完善。这些学者们一致认为,课程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只有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学生才会有意识、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必须融入跨文化的知识和理念,使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决定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

课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分阶段、分目标地完成。在初级阶段,应通过增加国际化课程的设置,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在第二阶段,有意识地将国际化概念融入课程设置当中,逐步模糊“中”与“外”的区别,强调世界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多元分析能力。在最后阶段,通过改革传统思维模式,转变学生的行为范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三)课程国际化的实施策略

Mestenhauser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以认知为主的文化理解模式”,这种认识结构是多元化、跨学科的,是构架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认识到文化多元性的意义并将教育本身当作文化现象的一部分。目前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技能培养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大国,课程的国际化设置早已被许多海外专家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发现许多过去较为通行的做法,例如将本土学生和海外学生共同授课或分组活动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传授。这种意识的培养应使学生把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与内涵作为必备常识之一,在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下对不同文化行为进行思考,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互动。

课程国际化需要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所有院系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的课程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国际交流部门作为核心桥梁,为各个院系提供国际化课程支持,包括提供国际化课程材料、提供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并监控项目进展。各个院系将具体实施并监督国际化课程的进程。国际课程具体培养模式可归纳为:建立机制,选派专门人员负责课程国际化工作,扩大各个学院国际化视野,并培养学院在教学和教研中对国际化的关注度,组织并提供国际化活动,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氛围;院系在课程设置中应融入国际性内容,以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并提高交际及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判断力,鼓励学生以对话性、开放性的观点判断问题;院系在设计课程过程中应使用国际性或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进行海外学习或进修、组织国际调研工作或学习旅行、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课程要求的一部分、与海外大学针对某一学科开展合作项目;鼓励学生与国外人员或回国(返境)人员进行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周、鼓励学生讨论国际时事;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尤其可以利用高校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从跨学科角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探索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深入调研地方经济,了解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标准。了解国际环境下同类行业的行业标准及运行情况,了解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并适当调整课程设计;聘请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的人员,扩大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将课程国际化作为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和课程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目标。将语言技能的培养调整为跨文化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性项目,如出国培训、出国交流、国际会议等;同时改革大学英语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是否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能力作为学习质量评价之一。

四、总结

国际化是我国高校长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课程设计,融入国际化思维与理念,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生存技能和文化理解力,将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重要革新手段。将教育国际化作为高校建设和长期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使课程国际化成为高校发展的长效战略机制,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领悟力、跨国界竞争力的高质量国际性人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一张课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我的小伙伴
吴老师其人
金色的秋天
看大海
竞选班长
劳累的星期天
秋天的校园
铅笔、橡皮、转笔刀比本领
写景两则
假如我有支神笔
愉快的双休日
给家长的一封信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伦理建构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学习研究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初文等术语初探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
英语学习小组化的组织管理探讨
浅析如何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赏识教学
浅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作文备考策略
浅议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浅析对话教学策略在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普通高中一般学校英语学习能力补弱行动探究
香港特有词语管窥
从模糊集合论的角度浅谈颜色词的应用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网络环境下汉语学习策略的应用
高二语文赤壁赋2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3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3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4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2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2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1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1
高二语文老王教案
高二语文赤壁赋1
高二语文陈情表3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