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理想人格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试析理想人格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2

试析理想人格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

[论文摘要]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站在“理想人格”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由此立论,首先基于“理想人格”辨析了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而后在此基础上一一分析指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六大方面的内容及其实现目标,最后从“理想人格”的角度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多途径手段三个方面,点明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论文关键词]理想人格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国内外不少相关学者和教育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为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思想新元素的出现,以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渐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目标。基于此,本文力图站在理想人格的视角上,就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以求有益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一、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内涵的重新定位及其研究意义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就已经提出“素质教育”一词,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至于“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其除了指人的先天性质外,更重要的是指人在后天所形成的素养、修养,其将素质和后天的素养修养相连,说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实践和自身的成长过程,把从外界获取的知识、信息加以内化,并逐步积累发展成为自身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品质在内容上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等。对于身心处于转折期的大学生而言,所谓大学生素质,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所应形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等。

从“理想人格”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研究趋向。一般而言,“人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二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通过身心圆融的省思与实践使自身的品德、气质、能力、性格逐步趋于完美的境地。这里,人格完善所指向的就是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内涵。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内容及其修养方式的论述十分丰富,这些论述所指向的都是如何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可以这样说,人格完善事关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人格越趋于理想,其工作和生活将更完美,对社会的贡献也会越大,由此组成的社会也更加完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因此,从理想人格的角度入手探究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具有可行性,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他们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理想人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素质教育之主旨、落实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发展最为迫切需要的其实就是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于每个人而言,首先就是健康人格、理想人格的形成。可见,由理想人格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不但规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所应考量的种种方面,还从根本目标的设定上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参考标准,即培养大学生在其以后的人生中,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并为此在情感、意志、道德和信念上通过教育和修养进而形成正确、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文化各方面可以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处于良好的、适宜的、健康的人生状态。

二、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及其实现目标

从理想人格的视野,相比以前的研究来看,我们对于大学生素质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及由此延展而来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理想人格”在内容上至少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心理调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性格素养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幸福感、人生态度等等综合素养。其要达到的目标是“理想”,所谓理想,不是一个僵化的标准,而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即使人格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学习和修养达到逐步完善的境地。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展开,使之整体素质得到切实提升。

如果对照现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将“理想人格”的内容分为以下六大方面,其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定以及由此而应有的实现目标: 2.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个大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品质,由此导致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悲观的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闷闷不乐,常常预想可能发生的不幸,甚至抱怨生活,逃避生活,长此以往,渐渐封闭孤陋;而积极乐观的人情绪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强,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力,即便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不畏艰辛,积极面对。正是因为生活态度的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大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来了解他们是否思维活跃、勇于克服困难,是否总是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倘若发现有悲观消极、逃避生活的大学生,就要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利于其素质的提高。 "

3.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操守。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和完善,职业道德被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视为重要的人才选择标准之一,从而使得其成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所应形成的必备素质之一。那么,什么才是职业道德这一素质所要实现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不同的行业,其职业道德也存在不同和差异,但是在多数行业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普适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遵纪守法等。总之,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职业行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尽可能地去开拓、创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4.和谐适应的人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大学生与社会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生活以及发展前途,因此,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能和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的发展,能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姿态主动关心、了解社会,并在客观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算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和谐适应的人际能力这一素质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接触各种事物,积极地看待社会发展前景和主流现象,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5.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情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其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从大方面来看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小的方面,即大学生个体身心方面来看,是培养大学生面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时,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取舍得当,能够舍利取义,止恶扬善。要培养大学生通过健康理想的生活方式,提高修养,及时排解心理的忧郁和困扰,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并能够在人生的过程中,培养起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

6.崇高浓郁的爱国情怀。俗语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其实就是在解释个体和群体、和国家的关系,即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发展最终还得依靠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爱国传统,心系国家,把这种朴素浓郁的爱国情怀上升为爱国行动,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和目标。

三、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凡是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做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如同教学方法是“法无定法”“有法而无法”一样,素质教育也不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方案。尽管如此,倘若剥离附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外围的附属元素,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措施和途径,这些措施总体来说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制订相应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并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落实,以培养大学生自知、自爱、自律、自强的理想人格。 2.基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是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重要载体,这种形式的活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学校之外开展的,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科技咨询服务、生产实习等;一类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比如科学实验、技术培训、教师助教、文明校园建设、校园资讯传播等。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承担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锻炼其实际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承担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相应的心理素质。为此,高校相关负责人要在观念上创新,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之在社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社会活动和学校开设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训练,培养其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基于多形式、多途径手段,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提升其整体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来逐步开展实施。因此,对于校园内外的各种有效途径,都可以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积极加以借鉴利用,如广播、电视、期刊、网站等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的媒体手段,都可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拿过来对大学生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工作。这些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从中得到切实的自我感受,有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红糖节
春的约会
令人伤感的毕业联欢会
致奥运健儿的一封信
第一次吃火龙果
我与汽车赛跑
嗜酒的祸
跟解放军叔叔学叠被子
海南之旅四部曲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艰难的胜利
一双球鞋
日记一则
日记一则
节能心得体会
关于高职学生错别字现象刍议
试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思考
关于大学新生新学习生活的心理调适法研究
简论高职教师科研素质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校新闻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学生要注重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试析心理训练对排球运动的影响及作用
对于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究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开放大学模式的探究
关于廉政教育与大学生党员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探讨
关于多媒体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引导和教育
试析仿真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世纪人物回顾·梁启超
梁启超壮年逝世的原因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梁启超探索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
文体知识:演讲稿
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
梁启超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
对初次参战的第45师士兵们的训话
梁启超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追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
梁启超的故事
梁启超对儿女的教育与影响
《梁启超史话》序
什么是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