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_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1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

论文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使大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对历史人物能够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是这门课程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

论文关键词 历史人物 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成为他们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指导。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该把教会大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1.符合课程性质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其并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其核心目的在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衡量这门课程教学目的是否正确的核心标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够基本正确的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

2.符合学生认知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存在错误认知,即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不甚了了,信息来源错乱。其二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客观、不全面。即从其对历史人物的历史片段出发,进行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或者对历史人物不能做出定性的评价,仅仅停留在机械的一分为二的状态。因此,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是必要的。

3.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提供历史借鉴是历史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使大学生能够了解某一具体历史人物,就可以把握住该历史人物的时代特征、把握该历史人物活动的规律,并从这些规律中揭示出许多对大学生人生发展具有突出借鉴的内容,如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

4.提升教学效果的需求。当前,部分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仍照本宣科,没有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使得大学生对本已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存在着抵触情绪,进而丧失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实现其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增加正确评价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内容是个很好的选择。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该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是否科学是历史人物评价正确与否的前提条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就需要把该人物置于他所存在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考察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然后给予较为公正、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若干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传授给学生,成为其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武器。概括起来,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阶段论。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个运动的过程,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因此,对待历史人物应分阶段地加以评述,这样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比如,洪秀全早年是农民阶级运动的领袖,定都天京后则日益腐化,日益向封建君主转变,晚年更是深陷宗教迷信的泥潭,在太平天国的失败问题上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如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时是吹响新文化的号手,五四运动时是“总司令”,创党初期是党的缔造者,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错误,晚年选择脱离共产党。这些历史人物,在其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突出的特征,这是对其进行评价必须看到的。

2.方面性。历史人物的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在其历史活动的同一阶段,又有不用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因此需要对其功与过、是与非分别论之,即“方面论”。如曾国藩一方面是严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另一方面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影响了许多人。李鸿章一方面是洋务运动的旗帜,兴办了许多洋务事业,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则对西方列强一味妥协求和,是众多不平等条约的直接签订者。袁世凯一方面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使民主倒退;另一方面又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有一些具体有益的尝试。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注意到他们的一切方面,不能只承认其一个方面,而无视其另外一个方面。

3.综合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在阶段论和方面论的基础之上统观全局,对该历史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进而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做出一个定性的评价,也就是对历史人物进行综合的评价。中共中央在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就体现了综合论的原则,该决议指出,“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该结论抓住了毛泽东一生中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做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定性结论。 "

4.阶级论。历史人物均处于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因而每个历史人物均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历史人物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观点,都打着特定阶级的烙印。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关注该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更要看他是为哪个阶级服务。如在分析曾国藩、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时,就要看到他们的阶级属性问题,正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他们只能认识到中国当时比西方落后的仅仅是技术,而看不到中国封建制度比起西方民主制度的滞后性;也正是他们的阶级属性,他们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同样也是由于阶级属性,他们是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出身于相同阶级的历史人物可以选择不同的政治道路,如宋庆龄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却走了一条走向革命的道路。

5.历史条件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而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客观实际。如孙中山,幼年时期崇拜农民起义军领袖,自称“洪秀全第二”;早年政治活动时期曾向李鸿章上书,带有改良色彩;上书失败后,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成为中华民国缔造者;晚年则改组国民党,加强国共合作。孙中山人生每一阶段的历史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连。如果脱离了客观历史条件,就很难理解孙中山如此“多变”。只有将其和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历程。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以上这些理论和原则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只有综合运用上述原则和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科学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综合运用上述原则和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该把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作为教学重要环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该把培养大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采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调查研究等形式培养大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认知水平。

1.专题讲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若干历史人物的评价穿插于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将具体章节中涉及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专题讲解。笔者在教学之中选择了以下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分别是:林则徐与禁烟运动、道光皇帝与鸦片战争、洪秀全的是与非、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之路、孙中山的革命历程、陈独秀的坎坷人生、王明沉浮录、联军司令赵尚志、川中圣人张澜的民主之路、接受改造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毛泽东的功与过、康生的投机人生、邓小平的“三落三起”。这13个小专题穿插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之中,人物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而且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2.集体研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之中,还可以采取集体研讨的形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集体研讨的步骤是:第一步,教师讲解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并作案例示范;第二步,学生课后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写出发言稿;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发言,每组推选代表做课堂集体交流;第四步,教师选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典型发言;第五步,教师点评总结。集体研讨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的主要手段,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中肯的点评,指出其问题与不足,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这对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3.调查研究。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历史人物评价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家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乡土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教师在课堂上抽取较为优秀者进行交流,并给与点评。围绕本地历史人物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开展实践教学,不仅促使大学生去了解乡土历史,也提升了其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这不仅是增加教学内容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载体,值得教师引起重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稚之心2008
小学生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母爱
“小怪物”卷笔刀
童话的雨滴
2008欢迎你
可爱的小甲鱼
我的梦幻曲
假如我是风
小油漏
心灵花园
轻舞飞扬
春夏秋冬
秋天到了
试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新教育理念的构建
试论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研究
试论大学软实力视野下的大学排名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育分析
试论和谐社会建设中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试析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边远地区实现远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途径与规律探索
浅谈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于和谐视域下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分析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关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试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从程红兵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看整体风格模式的教学特点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谈《我的叔叔于勒》教学
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杂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个案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式”教学案例
《我的叔叔于勒》教后记
对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渗透”的研究──以《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讨论为例
画了一枚铜钱
同情、理解和爱:《我的叔叔于勒》个性诠释
三问“态度”抓住本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