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

浅议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9

浅议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

"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多媒体 教学设计 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外语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该理论强调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教师、学生、任务及其所处的多媒体环境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相互促进,以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

在以信息化、数字化与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外语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模式从纸笔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这种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的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立体的、鲜活的语言环境,真正实现了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自主式、互动式学习。这些巨大的变化也对传统的教学设计①(Instructional Design)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基于这种理念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迄今为止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基于该理论的成熟的教学设计也有待进一步开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

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由行为主义(behaviorism)转向认知主义(cognitivism)又转到建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强调外部刺激——反应的设计,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认知加工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兴起,其影响日益扩大。[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等研究使该理论体系不断丰盈、充实,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核心观点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且逐渐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2]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具有六个核心特征: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和反思性。[3]建构性学习是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而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整合和相互作用。因此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主导地位,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无疑会给教师自身带来冲击和挑战,对教师的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的内容,还要懂得如何因材施教,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善于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

2.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的可容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勃兴,在教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能否共容?一种观点认为建构主义根本不能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相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构主义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4]这两种观点截然对立,其争议的核心问题实质是认识论的根本冲突。

传统的教学设计遵循的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论、还原论、确定论思想,把教学系统视为线性的、封闭的、静止的、可确定的单向发展过程,追求一种可显的、可控的学习效果;而建构主义学习观则强调学习效果是自我建构的,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其立场与教学设计理念根本相违背。

基于系统科学观下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不可预测的、整体的学习系统;建构主义的哲学思想正与之契合,把教学系统视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综合体,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5]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基于这种理念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1.多媒体语言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语言教学中,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是文本输入和语音输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构成的语言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密度的信息输入,使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更为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ta)的构建。借助于强大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更鲜活、更真实的语言场景,创造更丰富、更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有效地增强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习者对输入信息的处理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不同知识构架的整合,提供更为灵活的、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教学和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为基础来构建学习环境,[6]强调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1)强调对学习自主性的设计。自主性是指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过程,学习者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不同之一就是教学资源重新配置,这突出表现在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外语教师及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但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选择和配置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创设教学环境、选择教学网络功能、调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学生有条件接收到大量的鲜活而丰富的语言信息,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学设计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搜集和过滤信息,而不会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要学习如何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和探索或者通过互动和协作交流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意义的建构;要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师则需要发挥其组织概念和引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组织“协作学习”,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2)强调对学习情景性的设计。情景性是指应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关心学习“情景”的设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具体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多媒体网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多媒体环境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一体化界面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能有效刺激学生联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广泛接触和自由选择大量的新闻、影视作品,而且可以和教师甚至是本族人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为学生获取英语信息和练习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这种语言环境激活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知识、经验,并“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强调对学习社会性的设计。社会性是指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协作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丰富和全面。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媒介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协作”与“会话”会贯彻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特别是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大量的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可以增加语言输出力度,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驾驭、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既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又有在教师辅导下的学生课后自学;既可保证他们在校期间英语学习阶段的连续性、知识的系统性,又从多方面创造语言学习环境,为对外语有不同兴趣、能力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期间不断地调整自己,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向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迈进。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和哲学基础。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使得外语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任务及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相互促进,以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

注释:

①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的、优化的安排,形成系统化教学方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

[2]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

(4):12-16.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

(1):35-39.

[4]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

(1).

[5]Harper,B.& Hedberg,J.Creating Motivat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a Constructivist View[M].ASCILITE:Australia,199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学画画
未来的学校
即将来到的期中考试
我喜欢做的事
春天来了
可爱的“美美”
春天来了
五指兄弟
我与轮滑的故事
可爱的小鸡
我的‘新朋友’
我忘记写作业
自我介绍
未来的学校
清明节
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2)法学理论论文(1)
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死刑存废的犯罪学思考(2)法学理论论文(1)
论税收的宪政精神法学理论论文(1)
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7)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死刑存废的犯罪学思考(5)法学理论论文(1)
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6)法学理论论文(1)
论我国的夫妻财产权(2)法学理论论文(1)
论口供(2)法学理论论文(1)
论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5)法学理论论文(1)
论税收的宪政精神(2)法学理论论文(1)
谈盗窃犯罪的立法完善法学理论论文(1)
论税收的宪政精神(7)法学理论论文(1)
论税收的宪政精神(3)法学理论论文(1)
由生命权看安乐死(2)法学理论论文(1)
《雷雨》知识点精析:思想探索
《雷雨》美文赏析之二
《雷雨》教师语录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
《雷雨》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
《雷雨》知识点精析:艺术成就
《雷雨》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雷雨》考点练兵二
《雷雨》考点练兵一
《雷雨》教案之一
《雷雨》教案之二
《雷雨》美文赏析之一
《雷雨》课后习题答案
《雷雨》随堂练习之一
《雷雨》知识点精析: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