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浅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4

浅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

论文摘要: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出发,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个案,分析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训练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新时期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飞速跨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满足这一需求的根本在于教育。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主动适应农林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足农林,以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为核心,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农林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农林业人才的专业构成和岗位设置等都做了较大调整。如何尽快适应形势变化,应对社会需求,把握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文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宣传农业经济政策和农业与农村法律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高等农林院校要拓展高等农林教育的覆盖范围。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地构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努力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从而真正增强高等农林院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和社会的认可程度。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否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是该类学校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因此,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必须抓住地方政策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来,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在第十次党代会中提出了“四省”和“三浙江”的目标,全面启动了“生态省”建设项目。最近,浙江省委又在第十二届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着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浙江省的“两创”总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地方的高等农林院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突出生态创新目标,转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浙江经济发展和战略部署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指导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影响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林类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己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多样化,根据所处时代环境的特征和要求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使培养出来的多样化人才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多样化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的教育方法、手段和社会适应性,因而也应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农林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深入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高等农林本科院校37所,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均尝试了从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宽专业口径,塑造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角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1.科学地进行专业归类,实施“宽口径”培养 2.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各专业大类在共享公共基础平台的同时构建共同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并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与结构调整的需要组建专业课程体系,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科学设置专业知识模块,适度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构建一套利于其个性发展的培养体系。

3.改革教学管理,实施弹性学制和“三学期制” 4.加强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农林类专业为20%左右,其中偏重应用型的专业为25%左右;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实践环节,开设设计性实践项目。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创新科研基金、互动式参与教师课题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课程

结合生态省和生态大学建设目标,在公共选修课程群中开设学校行业特色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模块,要求学生必须修满2学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以知识模块的形式增加特色课程,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教学,更好地体现“生态化教育”理念。

6.实施基础强化班计划,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农林院校应当转变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到有效整合。同时应加强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调整培养目标

高等农林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类型、办学定位、特色和地方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的高等农林院校应主动适应生态文明省的建设需要,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深化教学改革

(1)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各种经验表明,高等农林院校的办学方向必须根据国家需求、地方经济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强调要根据市场就业的需求和变化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方面,以“专业群”为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在适度增加新专业的前提下,着力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学科专业与农业产业链有效对接;对传统专业,如林学、园林等,进行有效的改造,形成特色和优势;对一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生态类、环境类专业等,应加大投入;建立专业淘汰机制,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要进行调整;加大对新专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内涵建设,保证新专业的教学质量。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精神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开设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识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根据科学发展、国家“三农”政策的需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使其既反映农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压缩必修课比例,扩大公共选修课范围,增加课程体系弹性和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建成以课件库、试题库、习题库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资源库。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一是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独立地思考,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在运用传统讲授法的同时,适当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强化实践训练

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这对我国的本科人才培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高等农林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能力。第一,要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美国本科教学前两年都注重实践课程,我国虽然达不到这个比例,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基本都应达到25%左右。而且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第二,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技术推广能力的训练,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专利发明、科研论文写作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农情,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组织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

5.加强国际合作

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优质资源,以学院为主体,以教师为桥梁,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运作模式,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提高生源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展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海外教育、国际实习和海外就业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积累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引进优质资源,积极实施对外汉语和双语教学,促进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国际化;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机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
池塘
创造美好的未来
大战老鼠
我想当马小跳
再见,我的2004
我是麦子
我讨厌春天
迎奥运 促和谐
未来的学校
我的理想
美梦
假如我是老师
假如我是哈利·波特
互联网金融大敌当前自身缺陷导致银行创新裹足不前
第一章 老百姓为什么爱Uber
商学院搞坏了商界风气?
试点时间过半仍无建树虚拟运营商繁荣需跨诸多障碍
电子商务下我国快递业发展对策探析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末端配送模式研究
众筹成互联网金融新增长点成长空间无限需有效监管
诺基亚迎娶阿朗图谋行业老二多国部队整合困难重重
挂牌一年就出现巨亏页游科技电话被投资者打爆
第三章 创新的互联网思维无可阻挡
入华30年,英特尔中国化和新硬件战略同步升级
企业并购不应停留在量的叠加上
第二章 Uber和现实的矛盾
“双十一”触发创新灵感途牛牵头造在线旅游狂欢节
Uber生死劫:一场互联网思维和现实矛盾的较量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案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设计
0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精品教案一实录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实录2
07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设计A案案例
0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精品教案B案实录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设计二案例
07我不是最弱小的之教材分析案例
0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精品教案三实录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实录案例
0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精品教案二实录
课外阅读:又 见 蔷 薇案例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赏析案例
我不是最“弱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