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途径浅议

浅谈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途径浅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途径浅议

"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个性化教育

【论文摘要】 发展个性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的三种主要途径。希望能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1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对人的个性潜能的发掘,主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素质,对人的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提倡发展教育的特色化,是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素质与改变学生不良的个性素质的一个统一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2 个性化教育改革的途径

(1)以“小团体”个性化教育模式渐渐替代“群体化”传统教育模式。

虽然推广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绝不能为了推行个性化教育而全盘否定群体化教育。这是因为在大学推行个性化教育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在推广个性化教育的初期,可以先设立一个过渡时期,对比个性化教育与群体化教育的优缺点,以“小团体”为主要教育模式进行个性化教育推广,并及时总结经验,关注得失,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

“小团体”个性化教育,将学生分为若干有不同典型人格特征的群体,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个“小团体”,然后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小团体”因材施教,安排实施有特色的教学,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小团体”个性化教育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用较小的教学成本换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学校具有较强的实施力,由于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群体化”学习,而是要潜移默化地把“小团体”教学融合在“群体化”教学模式之中,因此推广过程应该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立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大学教学的现状,完全进行“个性化”教育必然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推广“小团体”教育教学,把它作为一个过渡模式,相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应该全面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上。我认为以个性化原则为基准的教育改革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办学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

办学思想的个性化,首先要求学校改变死气沉沉,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的办学思想,要在办学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要求学校要把“死”的教学大纲教“活”,扩大教科书可选择的范围,建立开放性的教科书供应体制。开放性的教科书选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巧妙的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是要逐渐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学、给予性学习,实行创造性教学、自主性学习。在推广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与设备,进而建立高效的新教学学习模式。教学形式的个性化,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分成小组,不使用统一的授课时间表,而是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编制不同的学科轨道,进行不同的授课进度。

“以人为本”是个性化教育的根本原则与思想,在实际推广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性化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是由教育本质、人的地位及人的价值所决定的。第二,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即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最强的个性闪光点。第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最重要的任务与目标。第四,教育的个性化特色化,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层次、种类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办学特色,而且要体现在同一地区、层次、种类的学校也要有明显区分的办学特色。

我国长期的群体化教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就是一个标准流水线,输出的人才虽然源源不断,但也导致了千篇一律。所以要实现个性化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旧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观念,因材施教,尊重其个性,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个性化人才。

(3)实行个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团队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团队?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我们绝不能认为团队就是简单的人员组合,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一个团队即使全部由精英组成,也是无法协调一致高效率完成任务的,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非精英团队。

在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必须认识到,除了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外,还要具有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学校与学生个人都要认识到:团队合作是个性化教育的温床。学生必须学会依赖伙伴,把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与同伙伴的合作结合起来,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白无论在团队中自己充当的是什么角色,你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与他人的工作相连接的,是需要得到他人支持与帮助的,当然自己也必须积极帮助他人。学校和学生个人都必须端正心态,不仅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要学会欣赏别人,两者结合,才能更有助于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3 结语

如今在读的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承载着全社会的期待踏入社会。与其说大学生将在未来接受社会的检验,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在接受社会的检验。所以,推行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我也坚信,个性化教育一定能在高等教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自我教育一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J].教育研究,1994,

(10).

[2] 刘彦文,袁梓林.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民族教育,2001,(01).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水乡高邮
新“长征”
我爱上了看书
未来的日照
游原山
20年后的世界
美丽的晚霞
国旗,我心中的旗
动画迷的弟弟
小龙虾
尴尬的头发
葡萄家族
五岳之首--泰山
夏天
大自然界的春天
关于执行拍卖物上优先权处分的解读
按份共有中优先购买权
WTO知识产权协议侵权归责原则
典权制度存废之再探讨
试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研究(1)论文
关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和权利让渡
让噪音远离科学探究
武汉市居民网球运动消费情况的研究(1)论文
浅论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
试论历史情景教育
浅谈中外体育社会科学学科进展分析比较
台湾地区全民健保制度实施绩效论析(1)论文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浅议《范进中举》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范进中举》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关于《儒林外史》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探究学习价值的生成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