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简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简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

论文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南华大学在改革发展中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色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和内在动力,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本校特色文化结合,对提升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以校训锤炼特色文化底蕴

文化是一个高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全校员工凝聚力量的体现,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抓手,也是一所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作为文化特征的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是激励和劝勉师生员工自强不息、携手共勉的座右铭。2000年9月,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合并组建后,把“明德、博学、求是、致远”定为学校校训。这与南华大学定位为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的省属多科性大学是相称的。我校地处湘南腹地,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学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回顾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虽几经变迁,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学校之所以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无不与“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精神追求相关。学校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这种精神气质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把“明德”列于首位,体现了我校的治学传统和人才培养标准。作为一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学,南华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高擎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防事业和核工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英才。以“博学”为校训,体现了我校重视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等办学理念。“求是”,则倡导学习、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50多年来,南华人坚持用“求是”精神培养勇于求索的人才,累累的教育成果见证了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的光辉足迹。“致远”,意在勉励广大师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校训从“德、学、志、行”等四个方面对我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体现了学校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学子做人、做学问和干事业的要求,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特质和船山文化的“经世致用”、“卓然不惑”的精神,以及“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内在一致,不谋而合,凸显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二、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

办学传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历届师生所认同的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精神等办学因素,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我校前身原中南工学院建校伊始,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来自核工业系统,他们将核工业严谨的管理风格带到学校;发扬核工业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聚集了一批在核工业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办学50多年,学校历尽艰辛,意志弥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人才。

近年来,学校借鉴企业CIS系统,结合大学文化建设,建立我校形象识别系统(UIS),把办学理念渗透到教职员工和社会大众之中去。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先后建立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三大课程平台,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教育三个课程模块,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跨学科、专业选课,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把科学与人文教育融于专业设置、课程内涵、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建构基于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主辅修制、个性化专业培养、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因材施教,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空间,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和人文积淀,具有悠久性、丰厚性和独特性。它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熏陶影响的作用。坚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铸就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高校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优秀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来孕育校园文化。

南华大学地处湖南衡阳。衡阳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人称“寰中佳丽”。她是著名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历史上涌现出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哲学家和思想家王夫之等著名人物,是造纸术发明地和船山文化所在地。另外,衡阳还是著名的红色、抗战文化名城,这里是十大元帅之一——罗荣桓、革命先驱夏明翰烈士的家乡,这里曾发生誉有“东方莫斯科保卫战”之称的衡阳保卫战,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原国民政府批准建设的“抗战纪念城”,有唯一的全国性抗战英烈祭祠——南岳忠烈祠。由此可见,衡阳具有极其浓厚的地域文化,浸润着湖湘文化、船山文化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精神,以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学校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开展多姿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等熏陶学生,培养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

四、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

优势学科是所有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具有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它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我校鲜明的“核”特色与竞争优势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

五、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校办学50多年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形成“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以服务核工业、国防科技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为己任,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滋养下,学校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50多年来,我校共培养了1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有3万余名以铀矿采选冶炼、核技术与应用、辐射防护与安全、核能经济与管理等为主。他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胸怀神圣使命,勇敢地挑起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的进工厂,上矿山,扎根于茫茫戈壁,潜心于科研院所,奋斗在地质、矿山、核燃料、核试验与核发射基地、核电站、海军核潜艇基地等国防工业和核工业第一线,把青春和智慧无私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有的默默扎根于基层医疗事业单位,为当地百姓服务。无论在海拔达3500米的海宴盆地、地处偏远的404厂,还是在新疆、云南采铀基地,无论在巴基斯坦、伊朗、津巴布韦等异国他乡的援建工程项目的工地,还是在那些异国他乡的中国医疗卫生队中,都能看到南华学子勤勉务实、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在我国核工业的创建、“两弹一艇”的研制、民用核电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等许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为此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今后,我们还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托我校衡湘文化研究所这个组织平台,加强与本地及省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深入开展衡阳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用以指导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二是认真做好规划工作,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层面系统地将衡阳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三是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强化校园文化与衡阳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努力使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主动融入衡阳地域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为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妈妈
下雨了
美丽的荷花
夸家乡
孝心献妈妈
开家长会
我的弟弟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可爱的小猫
假如我生活在海底
看图两条小狗
登黄鹤楼
玩上海
二十年后的我
放风筝
浅论公共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新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论析高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五大转变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及有效性控制
关于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浅谈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论析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问题
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
浅谈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
发挥课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试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变色龙》素质教育新学案
《变色龙》朗读指导
《变色龙》结构分析
《变色龙》的叙述策略与讽刺批判效应
《变色龙》的“正面人物”探微
在小说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变色龙》中的“人群”
《变色龙》学法建议
《变色龙》写作特点
《变色龙》课文剧
《变色龙》简析
《契诃夫的创作与十九世纪末期现实主义问题》摘要
析契诃夫的《变色龙》
挖掘细节描写的深意
《变色龙》的取材和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