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

试析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2

试析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

"

论文摘要: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政府的宏观调控、用人单位的选聘毕业生规则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症结;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形成可行的应对策略,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

经过多年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所造成的,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许多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识不足,自身定位不准。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存在长期和一次性的就业心理,想找理想的单位和职业,做到一步到位。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而实际上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改变了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历史。

其次,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存在观望、攀比、盲目从众等不健康的心理。虽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单位,但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签协议一拖再拖,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焦虑烦躁、自卑、自负的心理大大影响了就业和择业的成功率。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另外,自身能力素质的缺陷也成为成功应聘的障碍。随着独生子女代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增大,“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增多,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心降低,团结互助的集体团队精神欠缺,沟通能力不强,等靠思想严重,同时缺乏敢于创新精神。

2.高校人才结构培养的不够合理

高校人才结构培养的不合理性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即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与大学生就业总量需求矛盾相比,这是主要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即供求错位。

首先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雷同化和热门化倾向严重。不能有效地按市场需求来调适,造成“产销不对路”。许多学校受生源选择和营利趋向的影响,纷纷上马热门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专业雷同化倾向严重,而且知识陈旧,理念滞后,跟不上社会需求。其次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上表现为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就业单位肯定不喜欢这种学生,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再就是就业指导的不合理性。这主要是就业指导的教育面不广,工作队伍建设质量不高,在就业指导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实战教育环节研究不够。

3.政府的管理调控力度不够到位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首先是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才,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而兴叹,企业也招不到人。

其次是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信息服务不到位。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目标盲目,不了解单位的招聘信息情况,单位也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4.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聘毕业生条件

目前好多单位选人用人缺少标准,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偏好、歧视等越来越明显。

首先是证书、经验、学历偏好。很多用人单位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中共党员等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实践经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就盲目地提高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有些适于专科生的职位却被本科生占据,有些适合于本科生的职位却被研究生所占据,造成了严重的学历浪费现象。而事实证明,高学历的人在同一职位上的工作能力并不一定比低学历的要强。

其次是身体歧视,把身高、长相、气质等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如一些用人单位动辄提出“男身高1.70米以上,女身高1.60米以上”,一些单位甚至排除身体残疾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另外,隐形性别歧视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现象依旧普遍。一些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女大学生,一些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要女大学生,但也是在挑不到合适的男大学生时才退而求其次选择女大学生。

5.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就业

调查中发现,社会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相反,一些在校期间整天“混日子”的学生却找到比优秀学生好的多的工作。有些单位就是近亲繁殖,招进来的人都是和本单位相关人员有关系的,这样既挫伤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单位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另外,社会上的男女性别歧视、工作岗位歧视等对大学生就业和择业也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影响。 "

二、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就业也不是一两方面造成的,因此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有力的发挥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的各自优势,通过有效配合与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最终的解决。

1.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自我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正视现实,积极参加就业市场化与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多元化就业。

其次要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如今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毕业生要想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另外,大学生应该积极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片广阔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政府部门也在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

2.高校方面

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三方面。

首先,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要求,适时适量变化。一方面,个别专业应隔年招生或限制招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专业就业难是普遍问题,不存在学校、地区的差异。这就要按照市场要求,采取隔年招生或限制招生的方法,既可以节约学校的教学成本,又可以针对性的为市场提供人才。另一方面,实现专业的动态设置。我们主张的学校专业动态设置包括减、增、转三方面。其含义是减掉连续三年或三年以上就业率一直处于学校最后或低于30%的专业;根据市场要求适时适量增加新兴专业,但切忌盲目随流;根据学生兴趣和市场要求,在大学

一、二年级前适量允许学生转换专业。

其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上。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式教育,要从“入口”抓起,从新生入学起就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从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提高学生。另一方面,立足专业实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合理安排课程。

最后,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就业而不是学生毕业。高校应把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率作为办学的导向仪,作为教育教学改革试金石。第一,建立“全员全程参与式”的就业指导模式,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要使各辅导员、党政领导、授课老师与就业指导部门共同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第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社会之间的联系,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第三,加大优惠力度,引导就业去向。加大对支援西部和到基层就业的学生的奖励政策,同时还要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广泛的优惠条件。

3.政府方面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

首先,加大对高校招生的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该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从招生源头缓解就业难的矛盾。

其次,加大扶持与激励政策。制定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政策,如建立创业风险基金、政府专项扶持基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相互补充的创业资助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手续,降低行政收费等。尽快制定国家统一性的关于大学生到艰苦地区、行业从事艰苦工作或特殊工作的补偿政策。如对到西部服务的大学毕业生可实行以下的政策优惠:一是取消户口、档案、社会保障、工资制度的限定,实行人才自由流动;二是提高待遇;三是父母、子女等亲情照顾。

最后,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做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预测与信息发布,为就业学生提供丰富、快捷、详尽、方便的就业信息服务。

4.用人单位方面

首先,用人单位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不能为提高其自身形象,故意抬高门槛。要严格把握录用人才时的公平公正性,录用最优秀的人才,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不能一味追求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做到慧眼识才,放手用人。

其次,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的合作机制。因为毕业生是单位未来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因此企业也应参与到毕业生培养的成本分担的主体中。要更多地为在校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锻炼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为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

5.社会方面

从社会角度入手,突出社会自身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措施主要从公众意识、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三方面做起。

首先,提高公众的社会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就业的困难和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其意识到解决就业问题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是全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前提。

其次,加强中介机构的职业指导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中介机构是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它不仅能为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也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大量的择录信息。重点建设和完善各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大学生人才交流市场等中介机构。

此外,加强社会监督。通过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宣传手段抵制大学生就业中不正当竞争,防止“拉关系”、“靠背景”等歪风习气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蔓延。通过社会舆论,逐渐改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改变社会对就业岗位的工种歧视。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科学的社会监督机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保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爷爷,我想对您说
心儿怦怦跳
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一次性筷子带来的思索
包馄饨
期末考试之后四天
劳动基地之可怕的训练
一次开心的旅行
跳大绳
爱无处不在
建议书
我渴望病魔不再折磨我
痛苦的滋味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设备公司第二季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
矿井瓦斯治理创水平经验介绍
医院托管前后的情况简介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发展社区教育,建设现代生活
干部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在全市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材料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材料
征求意见座谈会的书面发言材料
科技副县长供职发言
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解决的问题
统战系统如何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
征求对市委常委会意见座谈会的发言材料
如此双簧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究及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产业集群识别与分类实例研究(1)
关于强化就业导向理念打造就业指导平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新视角(1)
投资行业竞争模式问题研究
浅谈园林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试论用“5S”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实力与软环境比较研究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探析
刘志迎:大力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加油站改造探析(1)
浅议农村信用社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对浪费型校园建立的思考
浅谈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论语〉十则》义词辨析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结构分析
《〈论语〉十则》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重点难点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论语〉十则》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