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高校学分制实践及其选课制度改革

试析高校学分制实践及其选课制度改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6

试析高校学分制实践及其选课制度改革

"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选课制是学分制实践的核心,能否建立科学有效的选课制度将直接影响学分制改革的进程。当前,在学分制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选课缺乏有效指导、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创新选课制度,推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度;教学管理

一、学分制及其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学分制是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早期的大学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相对统一。18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统一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教育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美一些大学打破原有的统一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开设许多新课程。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修完所有开设课程,于是选课制应运而生。 1919年,蔡元培率先在北京大学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学分制在我国高校开始施行。1922年东南大学全面采用学分制。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大学章程》,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课程采用学分制”,从此直至解放初,我国高校一直都采用学分制。建国后,受计划经济及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当时的教育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因此除少数教会学校、私立高校继续沿用学分制,大部分高校都按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实行学年制。1952年,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确立,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学年制。1978年,学分制在高校恢复试行,选修课的建设成为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倍受瞩目。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校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从表面上看,许多高校都实施了学分制,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只有极少数高校真正实施了完全学分制。

从学分制和选课制产生、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来的,是以学分为单位来量化学生学习,并以此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取得学位标准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自由化、个性化和目标化的特性。学分制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实施模式,不同国家、不同高校之间实行学分制的方式各不相同,各个高校因其自身特点呈现各自不同的学分制实施特色。从国内外各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总体情况看,较为完善的学分制一般包括四项基本制度: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和聘任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灵魂,选课制给予学生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自主选择的自由,包括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需求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量和学业进程。因此,选课制的实行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查尔斯·艾略特说过,“选课制这个制度充满生机的原则即是‘自由’”。因此,高校应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面的选择,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教师、上课时间、学习方式等,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促进其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发展的目标,此为选课制实施的前提和关键。选课制是学分制实现的载体,在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选课制度保障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践的选课制度困境

为了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许多高校近年来都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有些学校已允许学生跨学校、跨年级、跨专业选课。选课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并获得发展,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学年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的选课制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

1.缺乏科学指引,学生盲目选课

从学生自身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小学、中学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固定化,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严加管教,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认知也十分缺乏。突然面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难免会不知所措。不少学生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知道学什么,该怎么学,造成了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而往往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是否容易得到学分而盲目选课。从选择教师方面看,部分学生都喜欢选择那些要求宽松、容易过关的教师的课程,而那些对教学要求严格的教师却遭到冷落,从而容易导致不良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另外,由于缺乏合理的教育宣传机制,不少学生对学分制实施的目的认识不清,对任课教师、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和课程基本情况缺乏了解,课程的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造成一些热门的专业备受青睐,而那些相对枯燥、理论化的课程选课人数较少。

2.教学资源不足,选课受到限制

充足的教学资源是选课制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高校连年扩招,而教学资源并没随之增长,教学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推进选课制改革的主要障碍。其一,教师资源短缺。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教师资源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致使一些热门专业课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多数高校增开选修课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影响了学生选课的自由性,限制了选课制应有的灵活性。其二,课程资源匮乏。教师资源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开出充足的优质课程;学生数量的增长致使教师的工作量也相应增长,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无法开设出反映学科专业前沿性的课程。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增开选修课程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目前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大多职称不高,课程涉及深度、广度不够。再加上政策导向原因,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选修课的质量。同时,有限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选课自由度。 "

3.教学管理落后,教学评估制度不完善

选课制的实施必然导致选课系统、教学管理、选课管理、质量监控等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增多,同时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选课制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教学管理制度,熟练运用教学管理技术,还要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改造。目前由于选课制教学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大多数高校的选课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对成熟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除此之外,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的相关评估激励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高校选课制度的良好运行。尤其是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导向下,“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许多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忙于科研,不愿意也没有时间为本科生上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选修课大多是考查课,考试形式以课程论文为主,有些课程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教学随意性比较大,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另外,高校对选修课的日常教学检查和督导力度不够,造成部分高校中“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基于学分制实践的选课制度改革路径选择

由前述可知,能否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越性,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选课制度。我国许多高校试行的学分制,只有学分制的形式而不具有或缺少有效的选课制,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学分制应有的功能。所以,只有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1.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完善导师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涉及到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等等,但若缺少指导,学生选题很容易产生盲目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除了完善学校常规的选课指导程序之外,学校还必须配备专门的导师,帮助学生正确选课。当前,部分高校建立了学生导师制,但在学生选课中导师制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切实完善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在选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导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又要具有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服务态度。导师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导师应在学生选课开始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选课时特别需要导师的引导。当然,导师并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选课,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促进其全面成长。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辅导员制,但是其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控制,缺乏对学生的课程和学习进展进行系统的指导和监督,更不可能对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导师制推行过程中,要明确导师和辅导员各自的职责,在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选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本校校情的导师制。

2.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选课制顺利实施的保障。这就要求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紧引进和培养各学科专业紧缺师资。紧抓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工作,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大力引进和培养学科顶尖人才,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保证教师能够开设出数量充裕、学科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课。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优化教师资源,激发教师潜力,促进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开拓学科研究新领域,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的需要。再次,引导学生了解所开设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计划、课程安排和学习目标等,避免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扩大选修课比例,制定弹性教学计划

美国高校除了自由选修课占较大比例外,在普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的必修部分也引入了选修机制,可以说在美国高校课程中,没有绝对的必修课。而我国高校选修课的比例偏低,且课程选择余地较小。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选择余地。首先,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结合学科建设,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性,打破专业壁垒,注意专业交叉融合,在规范课程设置的同时,积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体现开放性、突出弹性和灵活性,方便学生在教学计划的导向下进行自主选课,使教学计划更好地适应学分制下的教学要求,改变刻板单一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的硬性限制。其次,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组合自身知识结构,发挥聪明才智,取得尽可能大的学习效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满足学生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期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以达到培养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目的。最后,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采用全天排课,按年级、专业隔日排课的方法,解决学生选课时间冲突的矛盾。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允许学生跨校选课,校际间应相互认可学分。

4.加强对选修课的评估,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应定期对公共选修课进行评估,每学期新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必须填报申报表,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审批。对教学质量差,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予以撤销。学校可开出有关学科前沿、综合或交叉学科的科普全校性选修课,并采取激励措施,合理安排时间,鼓励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走上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第一线。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上全校性选修课。建立教学督导制,对已开的全校性选修课进行评估与分析,注重开课过程的跟踪与管理。通过组织专家听课、评课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做认真调研;通过严格考试管理,如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约任课教师迎合学生不良学习动机的倾向;对教师批改的试卷或者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评分及送分甚至任意给出高分的现象;通过学生评教,对全校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测评;通过学风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对学生的管理,保证教学秩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妈妈的一封信
对小河的道歉信
致大哥的一封信
给《中华活页文选》谷老师的一封信
妈妈,我想对您说……
给爸爸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黄盖给曹丞相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给加油·好男儿宋晓波的一封信
给学校的一封建议书
给父母的一封信
乡镇机构改革材料
如何在项目上以丰富的企业文化陶冶人
构建“三级联创”运行机制,实现创建与农村发展同步推进
区路政大队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
我们是如何开展劳务输出的
以法治会努力推进工会工作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第二届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做光荣选择  为光荣增辉
警民共建活动协议书
一心为公的女支书
真诚服务  铸就品牌(电信)
浅谈如何在基层林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对建立和谐机关的几点看法
供电局火灾事故预防、灭火及疏散预案
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试谈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关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思考(1)
中部地区服务业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1)
军事工业竞争力测算参数与模型研究
试谈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培养
试析高中学生的道德培养和策略
浅谈信息教育中的道德培养
浅议以美育德:美学实用化在大学德育中的作用与实现
试谈荣辱观教育与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
对马克思价格理论的质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暂时冷落(1)
论析发挥教研组主阵地作用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
浅谈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我的信念》教学点评
注重体验升华情感──《我的信念》课例及评析
《居里夫人》教学杂谈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我的信念》教学过程实录
《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我的信念》讲学稿
“对比”可激千层浪──《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洗一次精神“桑拿”──《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论语〉十则》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我的信念》说课稿
《我的信念》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