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论近些年我国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分析

简论近些年我国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简论近些年我国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分析

"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一流大学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计划修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培养目标高:培养目标定位瞄准高精尖,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人才素质强:强调宽厚基础教育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课程设置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学时),为增加选修课及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预留空间;配套制度新:各重点高校还对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供了完善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论文关键词: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迎接新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在20世纪末的专业设置调整(1998年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改革的基础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要求下,进一步深化了教学计划改革,给教学计划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采用了一些新的管理策略,表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高:培养目标定位瞄准高精尖,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重点大学,承担着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使命,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落脚点都是要把一流的本科生培养为相应领域的首屈一指的人才(如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例如,北京大学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在各个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领导潜质,将来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南京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瞄准国际前沿的高科技人才,培养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无疑要依赖教育,而教育的塔尖就是重点大学,它们的高度决定了整个教育大厦的高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各重点大学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都制订了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切培养目标,力争作出独特的贡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使然。

二、人才素质强:强调宽厚基础教育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高精尖”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各重点高校纷纷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不断探索优秀学生培养模式,打破原有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强调开展综合教育、注重创新教育,突出专业方向设置的柔性化,使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坚持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夯实基础、储备力量。

为了给学生发展奠定宽厚基础,北京大学近年来的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强调,要从按专业组织教学向按院系(或学科大类)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院系(或学科大类)内进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强调“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加快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步伐。

清华大学新一轮培养计划修订也强调,要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改革的核心是: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订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加速向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转变,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为此,清华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推出新生研讨课计划(Freshman Seminar Program),旨在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启发新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新生研讨课还为新生与教授沟通创建了一条新型渠道,为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机会,缩短了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 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系统探索,提出:按学科大类制订培养方案,构筑学科基础课程的第二平台,即同一大类要打通专业基础课教学,同一学科大类前2/3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应趋同,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并适当压缩其占有的学时。

可见,上述高校普遍地推行“(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就为学生发展提供宽厚的学科基础,并注重从入学开始就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此外,各重点高校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步伐,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纷纷开展了专门的实验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探索基础科学班、文科实验班培养模式,南京大学设立“基地班”。上述各高校的实验班强化了通识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要比普通班更深、更宽,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并为实验班的学生配备资深导师,引导学生尽早介入导师的基础研究课题,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三、课程设置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学时),为增加选修课及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预留空间

各重点高校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强宽厚基础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外,还通过适当减少学分和学时的措施,为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需要选修课程及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预留空间。为此,各重点高校普遍增加选修课比例,课程总数很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教学计划具备了由“刚性”有余转变为“柔性”明显的特点。

例如,为了控制总学分,北京大学提出“准予毕业的总学分一般应在140学分以内,特殊情况也不得超过150学分”。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因此,北京大学提出:辅修和双学位的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亦应是教学计划修订的内容之一。北京大学要求必修课程为总学分的60%左右,并取消限制性选修课,其他全为选修课程,达50学分左右(占总学分35.7%)。为保证有足够的课源供学生选择,北京大学还提出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认识,各院系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应尽可能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可设先修课要求),以增加课程总量。 可见,各重点高校的毕业总学分(学时)都有较大幅度(20%~30%)的减少,而选修学分(学时)则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既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趋势要求,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

四、配套制度新:各重点高校还对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供了完善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在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基础上,各重点高校还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为目标修订和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总体上分析,各重点高校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是全面实施学分制,使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为推进自主性学习和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实施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使其更早、更好地接受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从而可受到导师人格、学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普遍实施三学期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或四学期制(如浙江大学)。这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结果,可以做到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途径,也便于其开展国际交流和出国学习。

可以说,各重点高校新世纪新一轮的教学计划修订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及管理策略更加符合顶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现代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趋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其逐步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举措。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回忆
黄河
我喜欢她
佛山我家
春天来了
雪花
枫叶
东山湖公园
樱花
迷雾
母爱
佛山母亲河
我的发现
踏青
兔子和野猪
试析德国职业教育资助制度的三大支柱
关于对专业化背景下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探析
关于工学结合视阈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浅析高职单招“职业潜质评估”模式的探索
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远程教育发展探析
试论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职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试论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试论“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模式的实践
关于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探索
关于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究
关于本科高职发展中对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
试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
试析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关于“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试析对新形势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实录及反思
《羚羊木雕》课堂实录
由《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反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还应教会学生些什么──谈谈《羚羊木雕》的教学
多采课堂,个性激扬──《羚羊木雕》几种不同处理方法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
《风筝》课堂实录
《羚羊木雕》教学杂记
紧张严密的叙事中张扬科学幻想──读张之路科幻小说《极限幻觉》
从《羚羊木雕》看教学的三个突破口
《羚羊木雕》课堂实录
摆脱精神的禁锢,呵护思维的灵动──《风筝》个性化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