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析大学生自杀与长善救失机制的建构

简析大学生自杀与长善救失机制的建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简析大学生自杀与长善救失机制的建构

"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高校时时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拟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预防这类事件发生的长善救失机制。

论文关健词:大学生;自杀;预防;长善救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文化昌明的今天,人们本应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然而,在挫折与不幸面前,有人却选择了自杀来摆脱这一切。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自杀事件时时发生在大学校园,发生在那些时代宠儿,天之骄子身上,这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或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呢?本文拟对大学生自杀的内在原因及预防措施做一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自杀原因的全息透视

1.外部环境的促动

(2)家庭因素的失衡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另一个外部原因。家庭既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又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我国,很多的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上,是不科学的,很多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这种失衡的家庭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另一个原因。这种失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爱的混淆。据专家研究,中国绝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合格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其子,是人类一种很正常的情感,但很多的家长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教,甚至把二者颠倒。有的为了防止孩子受到伤害而过分保护;有的为了防止孩子学坏而过分监督;有的孩子犯了错误,不是告诉他们错在哪里,而诉诸武力,非打即骂,使孩子无所适从,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直到成年以后也无所改变,因为孩子进入学校后,学校主要教他们知识,很少教育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知识增多了,能力却还是原地踏步。在他们进入大学,远离家乡,遇事无人帮助和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2)冷漠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很多学生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完全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父子、母子间缺乏交流,家庭沟通不够,亲情只限于父母不正常的爱,在这种爱中父母只是充当了孩子后勤部长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与满足。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使孩子在遇到难题时,根本想不到向父母求助。还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家庭关系极为紧张,父母之间战争不断,孩子在战斗里成长,甚至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些大学生往往用自杀来表示对不和谐家庭的抗议。

3)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考上大学根本不用为学费而发愁,因为那个时代不需要交学费、住宿费、班费,就连就餐,学校每人每月都有补助。20世纪末,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学校开始收取学费、住宿费。对于一些从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来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经济状况拮据的同学,在和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相比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赶上他们,再加上对前途的无望,很容易会选择自杀来摆脱这一切。

望子成龙是中国式家长的普遍愿望,特别是那些处于城市中下层地位的家长,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他们自身的处境,使他们饱尝人世间的炎凉,很希望通过自己的下一代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就为他们制定了长远目标,要他们考研,读硕士、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有的家长在大一阶段就给孩子购买了各种各样的考研资料。在如此重压之下,日久天长,会造成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一旦遇到外界因素的触发,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2.个体危机的潜在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个体潜在危机有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脆弱的心理承受力。面对不幸与挫折,是百折不挠,还是一蹶不振,决定了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高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占绝大多数。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的,80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大多为独生子,他们在家里享受超过实际需要的疼爱与照顾,这就导致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没有经受必要的心理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困难,便束手无策,轻者消极颓丧,严重者的会用自杀来逃避困难与挫折。 "

(2)人格的缺失。人格的缺失是一种心理变异,它是一种非正常的人格关系,一般形成于儿童与少年时期。具有人格缺失的人,会形成一种在个人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和帮助,就会出现情绪失调、自控能力下降、意志与毅力被摧毁等现象。大学生人格缺失通常表现为悲观、抑郁、自卑和封闭等现象。他们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如考试不及格等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3)紧张的人际关系与情感挫折。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价值与理想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处于单一的人际关系之中,在家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在进入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单一型变为多元型。面对这种转变,有的人能够很快适应,有的则陷入困境。在人际冲突中,他们不会协调、不懂宽容,偏执的认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以至人际关系恶化。这种状况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心理严重失衡,在外因的作用下,很容易导致自杀。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阶段,虽然在中学已经情窦初开,但是那时为了高考,大家都忙于备考之中,他们大多无暇顾及此事。进入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大学对谈恋爱也不禁止,也加入到恋爱队伍中。由于对于恋爱成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之自己对于恋爱的全身心的投入,一旦对方拒绝自己,或对方移情别恋、另有新欢之后,在沉重的精神打击面前,不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心理极度失衡,会出现自杀或杀人等悲剧或暴力事件。

二、长善救失机制的建构

自杀事件的时时发生,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或将自杀事件降低到最低限度,就需要建立长善救失机制,以挽救那些徘徊于“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中语)中大学生们。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传统文化在预防大学生自杀中的长善救失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百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每个人的身体不仅仅属于个体,它为父母所赐,不能随意抛弃和毁伤。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知道孝敬父母,懂得“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让他们在遇到困境时,不是自残、轻生,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成就事业,以报答社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家庭、学校、社会三维网络的建构

西方人有句俗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发生的,它是长期郁积的结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才能防止或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

家庭在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任何人都没有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缺失的学生,家长要与学校建立长期沟通,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动向。家长要把自己孩子的情况如实向学校反映,学校做好记录,重点预防、重点培养。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平等对话,使孩子把自己内心的苦恼、郁闷释放出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对话中,家长要鼓励多于责备,安抚多于辱骂,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要委婉批评,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缘由和改正或挽救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把他们的心里话和“难言之隐”讲出来,不至于闷在心理,导致轻生事件的发生。

从学校角度来说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长善救失工作:一是宏观方式,即在全校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全校掀起热爱生命的热潮,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校风,这种大环境、大气候就会有效的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二是微观方式,即对一些家长反应上来的和学校发现的“问题学生”,要重点呵护,要组织他们参与各项活动,在运动中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还可辅助一些心理咨询、求助热线等方式,以及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

社会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最大可能的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以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国家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用人单位要打破“唯文凭论”,在全社会推行重真才实学的用人制度,从而使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第一大杀手——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3.多功能辅导员机制的建构

高校辅导员是代表校方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专职人员,也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在预防大学生自杀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他们除了要有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信号,还要有处理危机的能力,更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洞察力。特别是在有校内或校外自杀事件发生时,要做好危机学生的安抚与稳定工作。所以,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自杀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是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问题,而自杀又是多元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对此引起高等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以至杜绝此类不幸事件的发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写给天堂爷爷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给体操王子杨威先生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心存感激——致老师的一封信
给路边小摊小贩的一封信
给环保局的一封信
写给月亮姐姐的信
给姚明先生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给冰灾地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致妈妈的一封信
给体育健将刘翔的一封信
写给天堂里最美的母亲——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生命的母亲
**局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实施细则
捐赠答谢词
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
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效 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关注困难群众生活
从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中外管理比较
高速公路公司总经理致全体员工的新年慰问信
环卫工人节上的发言
税务局纳税服务规程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
正确理解GDP与绿色GDP
行政复议工作经验
新开门店实习人员须知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材料
县直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
浅谈教师权利观及其法律救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第九章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
学科建设与管理初探
浅论部分大学生权利义务观的错位及补救
关于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
我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
试论加强教学、科研和学科管理工作三结合秘书的共性意识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于未成年学生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的思考
浅谈在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创新
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与案例分析
浅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浅谈学生权利意识变化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白兔和月亮》教学案例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和科学贡献
《我的信念》有关资料
《人生寓言》教学杂谈
《白兔和月亮》教学案例
居里夫人的故事
施士元:承教居里夫人(节选)
《我的信念》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居里夫人年表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落难的王子》课堂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