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外语类院校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试论外语类院校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6

试论外语类院校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论文摘要:近年来众多外语类院校也加入到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行列中,但由于其经管专业基础薄弱、人才培养经验缺乏,产生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弊端。通过对照欧美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构建外语类院校涉外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围绕“涉外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机制和环境;理论教育与涉外实践相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以及要建立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

论文关键词:外语类院校;经管类专业;涉外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涉外型人才的含义及国际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深入和广泛,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涉外型经管类人才。所谓“涉外型”人才,从已有研究的各种论述总结起来主要是:一有国际化观念;二有国际化知识;三有市场观念;四有流动性的观念,即与国外相联系的观念;五是硬指标,比如熟练掌握互联网和外语;六是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了解。虽然近十年来,涉外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成为国内高教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但事实上,涉外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思考外语类院校究竟如何提高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水平时,不妨先看看欧美等先进国家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一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设计各种形式的出国学习计划,推动大比例学生的流动。欧美的主要语言类院校借助作为不同地区语言学习和交流的中心,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各种“国际教育费奖学基金”来资助自己的学生出国学习。破除单一的出国深造更高学位这种狭隘的留学形式,通过设计出各种长、中、短期的学生交流计划,尽可能的让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走出去,获得国际化学习的经历和国际化的视野。

(2)积极推动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流动。欧美政府、高校以及民间组织对教师的国际交流设立了众多资助计划,倡导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基础是开拓教师的国家化视野;同时聘请世界各地优秀学者来任教或讲学。教师到国外旅行、教学和研究所获得的海外经验帮助提高了课程国际化的内容。

(3)积极推动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主要采用的方式有: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以及大力采用国际化的著名教材。通过课程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4)积极推动校园文化氛围的国际化。借助校园内学生、教师的国际化来源,推动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校园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建设,包括:开设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和国际著名企业经营管理等前沿知识讲座;举办各种形式的不同国家文化周活动;注重大型国际活动的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国际场合的氛围,培养锻炼其适应能力。

上述这些涉外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可以为我们探究国内外语类院校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外语类院校在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对社会需求最广泛的涉外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实践已经大规模铺开。很多原本主要从事语言教育的外语类院校,也纷纷拓展学校的专业范围,积极开设出各种“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但是因为缺乏经验积累和学科基础,各个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内容、方法、规格上参差不齐,在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养方案中“语言类”学习为主,专业知识基础狭窄、薄弱

很多外语类院校由于先天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薄弱,经管类专业教育资源、师资、培养经验、学科积淀等都比较匮乏。由此导致仍然以纯“语言类”学习导向为主,在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上成为短板。[2]在校期间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大比例是“语言类”,很小比例的专业课设置,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素质有明显缺陷,适应和创造能力差。毕业学生很多变成“两不靠”的半成品(即:语言应用能力上,不如单纯语言专业的翻译水平;专业应用能力上,又表现为基础薄弱只懂皮毛,根本无法胜任比较专业性的岗位)。同时,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深厚,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对实用知识的重视导致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

2.教学及课程体系不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同专业之间无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外语类院校延续了人文类高校的教学特征,人才培养制度长期以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却不重视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主、以教师为主,学生入学年龄、教材、考试、评分等一切都是统一模式,不能因材施教;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思维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率低、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把培养高技能、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3]同时,很多外语类院校在涉外型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混乱,很多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特色不鲜明,只是非常粗浅地在外语课程方案基础上增加了几门零散的专业课程,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不同专业间的特色性课程体系。导致不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大同小异,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突出。

3.大多数外语类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不能主动利用涉外实践活动培养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经费的不足、企业不愿接受实习生等原因,实践教育实施难度大。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更是难以顾及,外语类院校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对实践教育的管理与实施不够重视,造成学生主动参与不够、教师指导不力,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目前各高校不仅未能重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各种涉外交流活动,更是欠缺主动利用对外交流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只是一些高校学生零星地私下参与社会的各种涉外商贸活动,还要承担学校违纪处分的风险。事实上,经管类专业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性要求特别高的学科,企业需要的也是真正掌握实际应用能力的涉外型专业人才,这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导致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慨叹人才难找。 "

4.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的支撑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有效提高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依赖众多保障性措施的支持;诸如:学生国际化交流,国际化交换学习的支撑计划;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交流计划;教学课程国际化内容的开发;国际化校园氛围的营造。目前,国内外语类院校普遍省属高校居多,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有限;单靠政府财政支持根本无法实施完善的配套保障体系的建立;这大大的限制了很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同时大多数院校在学生国际交流学习中学分互相认可,教师国际交流期间工作量的计算,新课程国际化内容的开发支撑等措施上还没有建立一套有力的保障制度,从而导致各种事务职责不明、权责不清、激励机制缺乏;校内的教师、学生都缺乏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美好的规划和设想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三、外语类院校涉外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对策

1.围绕“涉外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

由于涉外型经管类人才毕业后所定位的就业去向以及现实中国际化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涉外工作岗位下所要求的能力复合型又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范围。因此,外语类院校必须推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尝试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去探索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具体课程模块,探索每个课程模块内包括的内容以及根据实际变化开设新的课程,探索每个课程模块的课时比例和课时结构,开发复合多元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形成“复合专业知识合格+英语特长”的知识特征。同时,为了适应专业人才的对外交流合作需要,可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在多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国际方面的内容。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利用双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翻译。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模块开发,注重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2.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机制和环境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涉外型经管类人才适应国际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应具备的素质。学校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要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提倡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个性,没有个性便难有创新。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和构成体系本来就不是长久不变的,通常都是时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快速变化和知识更新。因此,让学生掌握已有的专业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创新的知识获得能力。在课程建设中除了要向先进性、综合性和特色性发展,还应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自助)式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课程安排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一定的思索与学习的空间。应该鼓励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参加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多证书等形式的学习;为学习优异或确有特长的学生专门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激励学生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互动,改变满堂灌的教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为导向,将第

二、第三课堂纳入培养体系;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刻意的双语教学和英文原版教材等做法,探索真正能强化学生涉外能力、动手能力的双语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方式和立体化教学方式。

3.理论教育与涉外实践相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重视利用各种国际性交流活动培养涉外型人才

在涉外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学生经管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在实践、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亲自操作与仿真实践。将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践、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的现场工作的一个全过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对情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最理想化的要求是学校能营造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因此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构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在此平台上优化和改革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和轮岗实习为基础,设计实训项目,纳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立足浙江外贸大省的实际,外向型企业众多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设,增加学生实践教育的机会。

同时,注重利用各种国际性交流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越来越多的各种国际性展览会、博览会、旅游节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还能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国外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调研能力,比如在通过和客商的交谈接触和其他渠道,学生们学会了收集信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处理的过程中,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独立工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构建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

在上述的改革中,还需要探索相应的配套改革的内容,来发挥保障作用。一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体系,包括诸如教师国际化交流、学生国际化交流的资金、渠道、绩效等配套保障,建立中外合作教育平台等。二是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来为各种教学改革提供配套支撑,包括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进行转变,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法,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加大外语环节、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比如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如何纳入到正规的学生考核体系中)。也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要进行转变,调动老师参与到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积极性(比如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双语教学、新课程的开发、课程教学多元化建设等活动,在职称评定、岗位定级、工作量计算、安排进修或奖金津贴中给予体现等)。三是建立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各种校园文化周活动、校园语言角活动、校园国际化商务大赛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的配置,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活动氛围,增强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国际化熏陶,也是需要有完善的配套保障体系来支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难忘的歌谣
假如我有来生……
给小姨的一封信
群策群力共建幸福小区-----致全体建昌商业广场业主、居民的倡议书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给农村小伙伴的一封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给姐姐的一封信
亲爱的父母,我想对你说!
给乐乐的信
写给老师的心里话
写给海伦的一封信
致日东社区居民们的一封信
给外公、外婆一封信
教师转变观念   学生全面发展
以“四化”为标准,提高涉税办公室水平
一季度公司职工政治学习提纲
公司近年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员工满意度测评表
做好政务公开中的民主监督工作(政协)
把握四个关系  创新人大工作
实施五大统筹网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浅谈企业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
学校关于处理违纪学生的暂行办法
X局网络管理和使用办法
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
在宗教座谈会上的发言
塑造安全文化   强化青岗监督
中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
关于师范生教育科研道德培养刍议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
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对骨转移癌60例止痛效果比较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产业集群模式探索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1)
浅析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略论水利设施对美国西部开发的重大意义(1)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促进人海关系和谐(1)
李宁“轻资产运营”模式浅析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路径选择
浅论实习实训过程中职业道德培养探究
分析型应用将成为电子政务厂商竞争新热点
试论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师范生评课探析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及培养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