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与本真回归

试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与本真回归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与本真回归

"

论文摘要:源自社会环境、主体精神、方法理念等层面的问题共同构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化解危机、回归德育本真需要以德性伦理学为指导,在意识上,关注大学生人格发展需要,培育职业情感,认知职业道德;在方法上,强调“以人为本”,将个人发展的需要与职业发展的要求有机融合,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在实践中,紧贴社会现实,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构建体现职业特色的新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危机;本真回归

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要件,职业道德正是大学生谋求生存、服务国家、建功立业、实现价值的必备条件。然而,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十分突出,化解教育危机必须回归德育本真,进行深层伦理学思考和实践创新。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

1.培育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社会环境十分恶劣 2.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主体性精神欠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从中可以提炼出国民职业道德的三项主体性精神:责任担当、诚信精神、服务意识。从大学生职前职后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欠缺这些事关职业持续发展的主体性精神。研究表明,责任担当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然而在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认居第一位。大学生欠缺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工作拈轻怕重、缺乏耐性、多抱怨、少思考、不善协作共事、怕负责任。诚信是市场商业活动的主导精神,大学生在职场中缺乏诚信主要表现为:虚构应聘资料,伪造实践经验,频繁更换工作,职场意志不坚定,对于企业的客户资源、核心技术、商业机密等把风不严。从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看,相当一部分初涉职场的大学生仅把工作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表现出工作热情不饱满、工作作风不严谨、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不熟练等缺陷。

3.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认识有偏差,方法手段需创新

我国教育系列中,思想道德素质通常被看作是“软指标”而极易忽略。高校虽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就业指导课,但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较,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大学四年,涉及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课程中职业道德的内容偏少,理论性与原则性很强而专业性和和实践性却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就业指导课则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技巧和专业技能等显现因素,对职业道德这一隐性素质关注不够。此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只关注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原则的教化,忽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致使教育的内化效果不明显,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实践教学本应是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主要平台,然而教师们普遍认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就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全部内容,至于职业道德,应该是就业之后在工作中自然养成的事情,不是在校期间所要考虑的,事关职业道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也很少有人发起和策划。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学思考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危机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出深层伦理学思考,不从根本上变革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的哲学思想,现有的问题恐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1.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学基石及其弊端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当代大学生从片面发展、利益驱动的“经济人”向全面发展、德性驱动的“道德人”转变。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在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道德教育自身的本体论意义,终使职业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的不良倾向。具体来说,规范伦理学有两大基本理论,后果论与义务论。后果论实质上是功利主义的现代形式,后果论中的“后果”与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最终的好处是个人的好处”,其他事物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促进个体的好处与福利。义务论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康德,康德坚信道德责任并不来自人们对善与恶的价值判断,仅仅来自理性。以康德的视角,以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都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来的,充满着强制、神意和欲求。从本质上说,道德源自责任,人们只根据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来行事,就算是道德人也“仅仅只是出于义务才活着,而不是由于他对生活感到丝毫的趣味”。

规范伦理学引导人们将道德束缚在某些静态的、非连续性的利益和规则之上,道德价值的载体因此而充斥着事态、利益和规则而看不到人。对职业道德教育来说,这一哲学基础产生如下后果。首先是道德的意义被僭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具化”倾向明显。规范伦理学将道德教育看作是以人接受规则为目的的教育,使道德失去本有价值的同时也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故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式枯燥、缺乏激情,学习只是一种单向性规则灌输。其次是道德与人的割裂致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缺位,教育虚而不实,缺乏核心与重点。规范伦理学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责任或效益上,以此确定道德上的善、正当与合理,进而形成了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基本方法。道德价值的去“人”化必然会割裂道德与人作为道德意义载体的内在联系,使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成为一种充满义务、责任的规则性教育,而规则性教育的内容具有静态、片面、非系统性等特性,所以大学生一旦在职业实践中运用起来出现与书本不一致的情景时,将深感教育内容的虚浮而丧失宝贵的学习兴趣。

2.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回归德育本真的伦理学思考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回归德育本真就是要矫正现有的规范式道德教育,以德性伦理学为指导,重塑教育思路与理念。德性伦理学的兴起是基于对主流伦理学的强烈质疑,它将生命、生活与道德紧密关联,注重道德行为中的人生体验和个体感受,关注品质与选择,强调道德存在在人身上所形成的稳定品性,从而凸显其理论的鲜活性、实在性和教育性。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哲学大师斯宾诺莎认为:“就人的德性而言,就是指人的本性或本质,或人所具有的可以产生一些只有根据他的本性的法则才可理解的行为的力量。”可以看出,保持道德价值的本质在于探索道德价值形成与人格的关系,一旦道德价值的载体定格于人格,德性即可理解为支配人意愿行为的品质或人的一种本质力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德性伦理学必然主张道德教育中把人格作为道德的载体,从而为道德教育寻找到了核心和重点。进一步说,道德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人们生成能够向善、行善的人格和品性,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人格”成为了下一步考察的重点,大哲学家舍勒认为,“人格是连续的现行性”,他告诉我们:人格不是静态和僵化的,而是一种动态的、流畅的、活的东西,人们在对道德的学习和实践中自身存在的人格会不断更新变化。人格发展的连续性说明道德价值也具备动态特征,一旦人被置于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人格和品性自然会成为教育的焦点,规则、义务的灌输也仅能为此目标服务。在道德实践中,人是主体,主体实践着“真、善、美”当然也体验着“真、善、美”。德性伦理学指导的道德教育所生成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其人格力量成为了道德的本质源头,且完全融入到主体存在的整个精神结构层面,即使主体的物质躯壳消亡,其精神力量仍然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分支,不可能完全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为了缓和并最终彻底解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危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意识上必须关注大学生本身,关注他们人格发展的体验与需要;在方法上强调“以人为本”,刻意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实践中紧密贴近社会现实,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教育的内化效应。 "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回归德育本真的理念与方式创新

1.在意识上关注大学生人格发展需要,通过帮助大学生深刻体验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培育职业情感,认知职业道德

俄国学者季塔连柯认为:“如果知识不在人的感性体验、偏爱和需要的烈火中熔化,任何的道德规范、义务、禁令等知识都不能保证个人道德上的可靠性。”强化大学生对职业的价值体验,努力培育他们的职业情感能够顺利的将职业道德要求有效内化,满足大学生人格发展需要。为此,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深刻体验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十分必要。首先,体验职业的社会价值就是要通过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提醒他们理解和认识自己从事的工作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贡献,培育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体验职业的个人价值就是要教育学生在职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自愿的将身心投入其中,体会发挥自己才能和优势后的职业成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严峻的竞争和挑战。最后,在教育实践中,这些职业情感的培育很难通过框框条条的机械背诵以及抽象观点的宣讲而收获,这些传统方式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感是具体的,各专业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和学生实践中,分析职业行为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说明职业道德素养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阐述会计信息失真、商业贿赂、伪造产品信息等职业失德行为的危害。

2.在方法上强调“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将个人发展的需要与职业发展的要求有机融合,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职业精神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本真在于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回归。因此,培育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思考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职业道德在满足他们根本需求,实现他们最高价值中将起到怎样非同寻常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高素质大学生来说,个人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未来事业的发展上,谋求生存、服务国家、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思政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将个人发展的需要与职业发展的要求有机融合,强调职业道德在个人发展和职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依据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突出培育“四种精神”即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当中,敬业精神是基础,最能体现出职业道德对发展经济、服务社会、造福民众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诚信精神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整体的精神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协作精神是保障,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既是对现代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一种呼应,也是帮助他们意识到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同心协力的合作,争取双赢、多赢,求得事业的发展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成功体验;吃苦精神是根本,意志力、忍耐性差的独生子女是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需要学会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少讲条件和实惠,多讲实干和奉献,刻意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此作为打造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根本要素。四种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大学生锻造自我的自觉行动,可以通过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参观考察、企业实习、民情体验、志愿者服务等各级各类主题活动和实践平台将四种精神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成为一种稳定而持续的大学精神。

3.在实践中紧密贴近社会现实,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精神典范,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构建体现职业特色的新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在道德教育中,典型示范、精神引领的作用十分重要。就培育职业道德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反思社会现象、领悟职业精神、形成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例如,结合专业特点,组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研讨会、辩论会或演讲比赛;聘请职业精英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相应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进行有说服力的诠释;邀请英模人物、学校具有突出成就的校友和走出校门不久的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向大学生畅谈他们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心得体会;组织学生到一些管理规范、诚信度高、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观摩、学习和实践,亲身感受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开展职业生涯再设计活动,将职业道德的实际内容融入其中,使自己的发展规划更加全面有效。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这一重要平台,关键在于将企业的经典文化与大学的校园文化对接,以此构建体现职业特色的新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研究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回报社会的企业精神,平等、友好、和谐的合作意识等与校园主体文化思想对接。二是在企业物质支持和精英参与的条件下主办一些介绍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刊物和网站,在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实践工作的用品与服装设计、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等方面考虑学校的专业特征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特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努力营造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校园氛围。三是与优秀企业进行全面深层次合作,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和技能性等特征,全力培养一批深入企业或生产一线,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知识新、技能强的专业实训教师,为帮助学生培育良好职业道德提供一流的硬件条件。四是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职业道德本身就带有约束、限制、严格要求等内涵,有效的校园制度对大学生培养克己奉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大意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黄盖给曹丞相的一封信
给学校的一封建议书
妈妈,我想对您说……
给加油·好男儿宋晓波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给老师的一封信
致大哥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
给《中华活页文选》谷老师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对小河的道歉信
给父母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给爸爸的一封信
构建“三级联创”运行机制,实现创建与农村发展同步推进
对建立和谐机关的几点看法
以法治会努力推进工会工作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一心为公的女支书
供电局火灾事故预防、灭火及疏散预案
我们是如何开展劳务输出的
如何在项目上以丰富的企业文化陶冶人
乡镇机构改革材料
第二届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真诚服务  铸就品牌(电信)
浅谈如何在基层林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区路政大队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
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做光荣选择  为光荣增辉
警民共建活动协议书
浅议以美育德:美学实用化在大学德育中的作用与实现
试谈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培养
对马克思价格理论的质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暂时冷落(1)
中部地区服务业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1)
浅谈信息教育中的道德培养
关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思考(1)
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
试谈荣辱观教育与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
试析高中学生的道德培养和策略
论析发挥教研组主阵地作用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浅谈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
军事工业竞争力测算参数与模型研究
试谈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我的信念》讲学稿
“对比”可激千层浪──《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论语〉十则》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居里夫人》教学杂谈
《我的信念》教学点评
《我的信念》说课稿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注重体验升华情感──《我的信念》课例及评析
《我的信念》教学过程实录
《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洗一次精神“桑拿”──《我的信念》教学案例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