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当前高校德育方法指导下的德育实效性

浅论当前高校德育方法指导下的德育实效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7

浅论当前高校德育方法指导下的德育实效性

"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德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当前形势下,通过整合传统的德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革新现代大学德育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是德育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在传统德育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回归生活法、人性复归法、教管结合法等三种人性方法来探讨如何提高德育实效。

论文关键词:德育方法;德育实效;指导;创新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当前条件下,通过整合传统的德育方法,革新现代大学德育方法来提高德育实效,是教育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果“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空洞、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诉求,这种道德教育是苍白的。因此,本文以创新高校德育方法为起点和途径,来探析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策略上做出一定的创新。

一、高校德育方法与实效性概念

德育方法较早由胡守菜教授在《德育原理》中提出:“德育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突出的是教育者教的方法”,随后鲁洁教授和班华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较为成熟的是檀传宝教授所提出的“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笔者与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和而不同:德育方法是一种追求内心境界的陶冶和强调“自律”性诉求的一种体验方式和手段。它不同于法制的“他律”性,而应该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合体,围绕一个共有的德育目标来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组织活动。

提高德育实效是掌握德育方法的目的,即在德育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能产生强大的效力和效用,以达到大学生成长所需要的道德水准和高校德育的目标。这里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感化活动,二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道德情感的传授付出所能够吸收和接受的程度,即道德接受活动的成效。

二、高校德育实效性存在的偏差

德育工作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偏差。

1.德育过分“官化”,理论与实践路径存在偏差

当前,德育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究,特色不明,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显著。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和善于理论研究和查阅整理德育资料,却不十分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和德育体验,使得学生只能在资料的虚空环境中去想象着道德的概念,而对德育的内涵却知之甚浅。

2.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德育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

高校在日常德育过程中所宣扬的是正面教育;社会实行的负面道德教育,用低层次的精神需求来代替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造成德育“情感低地”;家庭所倡导的是实惠教育,坚持利益最优原则。三方对德育价值观的承载方式和执行理念存在严重偏差,不能形成拧成一股绳的合力,给学生德育思想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混乱。

3.德育工作教管导向存在严重偏差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道德理论知识和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课后就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不管不顾,无形中就导致了课堂德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般都承载着学生生活教师兼德育教师的使命,但是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局限,且由于工作事务繁琐,而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由此导致了学生德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出现“教育”与“管理”双线发展偏差,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借鉴传统德育方法,加强高校德育管理

传统德育方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能够被广大高校师生所接受,对于加强高校德育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比较鉴别法

比较鉴别法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当前社会中,充斥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因此,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伪存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相当重要,而不是“表面上道德胜利了,实际上人们却自欺欺人给个人穿上了道德的晚礼服,结果是虚伪这种不道德的产生”。[3]教育者应该经常与受教育者进行接触,以发现受教育者的日常价值取向,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情感波动情况的反馈来及时的加以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在“乱花渐入迷人眼”的社会环境中去对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和筛查,提高自身的比较鉴别能力,以抵制不良道德价值观对自身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

2.理解对话法

德国哲学家施莱伊马赫认为理解是理解主体通过心理上体验理解客体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一种复制和重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就能够实现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提出的:“能够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观、社会和职业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4]的目的。因此,师生双方作为道德教育的“双主体”,彼此之间进行理解与平等的对话,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情感咨询法

所谓情感咨询法是通过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道德教育当中,深入挖掘出受教育者内心的一种最隐秘的情感诉求,找出道德教育难以推进的根源所在,在一种宽松、平等的环境下,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谈让受教育者将自己的一些道德缺陷暴露出来,以利于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

4.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由认知到实际行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者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训练,以克服受教育者“重理论研究,而轻视社会实践”的弊端,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传统德育方法着重强调外在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人性的自然复归,因而其效用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发挥。因此,笔者通过对传统德育方法进行扬弃,提出了以下三种德育方法,以期取得一定的德育实效。

1.回归生活法

鲁宾斯坦曾经指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5]换言之,德育只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才能根深叶茂。

道德教育的教材内容要来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现实生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着眼,用日常生活中真实且能触动人心灵的小事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领悟者,从而更容易得到学生内心情感的认同,达到德育的实际功效。

道德教育既要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更好的指导和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道德才能汲取丰富的养分,形成一定的社会风气,达到实效。

评价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能只是僵化的“文本化”和机械的“模式化”,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深刻认知和感悟。

2.人性复归法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类的“似本能”,“似本能”意味着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形成鲜明的区别。人类有接受道德教化的需要,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使得自身区别于动物的自然本性,成为一名“道德人”,成为被社会和周围群体所能够认同的“受尊敬的人”。

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常将人自身所存在的社会属性与自然本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扩大化,形成鲜明的二元对立之势,这无疑挫伤了大学生学习德育,进行道德感化的积极性,泯灭了人性中最真实的本真,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实际。比如,现在社会上经常喊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口号,无形之中就将德育抬高到一种虚空的境界,理想化的给道德教育披上了一层圣洁的纱衣,却无法在人性上形成一种共鸣,换句话来说,接不了地气、扎不下根脉的道德教育只能被束之高阁,无法达到实效。

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虚幻变为现实,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尊重人性,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并且能够切实的关注到学生的真实诉求,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个利与弊的权衡,而不是以一种道德诫命的姿态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自律”的社会风气,达成德育实际效果。

3.教管结合法

大学德育管理和教学模块相对较为独立和封闭,因此,必须加强教学与管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主管教学的思政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学识和帅气的谈吐成为加强和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高富帅”榜样;而管理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同学生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课后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人性化管理”和“温情化管理”,使学生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片品德的高地,通过教师不断的感化熏染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当然,课堂专职德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定期会面,以利于各方对班级学生的思想波动和道德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和细致的了解,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去加以解决。

总之,德育实效性研究一直是德育工作需要重中之重强调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是引导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德育途径将各种方法进行灵活配比,只有这样,新时期德育方法引领下的德育实效性研究才能发挥出实际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躲雨
学骑自行车
炎热的夏天
小女孩和孙悟空
快下雨了
雪花飘飘
回家吧,小蚂蚁
放火箭炮
我的小台灯
划龙舟
洗澡
端午节
小树得救了
我最爱吃的水果
母亲的爱
简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中国民主模式
高科技发展与专利保护的创新(1)论文
中国决策制定过程的三层分析
浅析微电影的规制和引导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中国元素
信访制度及信访实践再思考
知识分子在电影批评中角色的嬗变
PWFE国际跨界影视娱乐战略 打造《梦幻诛仙2》
论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
影视广告与视频广告对比研究
该生效离婚调解协议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及于子女(1)论文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浅谈新媒体浪潮下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立法(1)论文
论发展党内民主的对策思考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第二组教学设计二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五
《静夜思》教学设计二
《静夜思》教学设计一
《影子》教学设计五第二课时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四
《小小的船》第二组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四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二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二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一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