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2
浅析大工程观视野下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论文摘要:以“大工程观”的视角,结合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升级对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材料学科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实现工程人才与产业需求良性对接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工程观;产业转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程教育
为加快形成江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把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新产业产值大幅提高、促进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强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大力培育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软件与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关联效应、技术和资金较为密集的新兴区域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发展由简单的追求粗放型增长向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环保的良性循环转变,促进文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这一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江苏省属地方院校,多年来致力于服务江苏地方经济,为长三角经济产业群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作为与本校传统强势学科机械、电力比肩的材料学科,在新材料、新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面对以“知识技术密集、能源资源低消耗、产业附加值高”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面临着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难以良性对接的矛盾。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思考和变革适应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材料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材料学科工程教育缺陷的剖析
“大工程观”作为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之一,其渊源是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乔尔·莫西斯提出的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要使现在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其主旨是强调工程不再是局限于狭隘的科学和技术内涵,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含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协调的“大工程”。现代工程教育评估标准要求工程技术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和科学基础外,还应具备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处理好工程与外界环境的复杂关系。同时,这种先进的理念要求思维的整体性与实践的可行性必须高度统一,工程与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必须深度融合。结合这一内涵要求,应用型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整体水平正在改革中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如下缺陷和不足: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专业教育狭隘,共性制约过强;素质教育和文化陶冶薄弱,功利导向严重等。结合“大工程观”的核心思想及我国工程教育的共性不足,将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如下:
1.工程化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按明确的学科界限进行分类,课程内容多倾向于经典的理论,而在工程实际案例分析方面涉及力度不够。理论教学仍是知识传输的主要手段,而面向工程的感性认知相对较少;考核方式仍以书面考试为主,工程设计考核方式较少。
2.专业口径窄
按照科学的学科思想进行专业的设置,专业划分较细,专业知识面相对较窄。专业课程的内容多局限于本专业的理论成果,而对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涉及较少。因此,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3.实践环节少
工程化不足和教育培养经费的相对短缺导致实践型教学环节的弱化或边缘化。高等教育与企业的联动机制不健全、联系不紧密更从宏观上加剧了这一现象。目前,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育脱离产业、学校脱离企业、教学脱离实践、学生脱离实际等现象一致,我院材料学科在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缺陷。
4.素质培养弱
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但欲实现这一目标,尚需克服不少困难: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各类素质培养与提高平台尚未完整构建;学生的教学管理与日常管理呈现严重分离。导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活动难以进行,造成人才素质、能力、责任和道德的割裂,不利于工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为地方高校的材料学科,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和整体要求,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立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及学校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近年来,借鉴兄弟院校的探索实践成果,根据“导入需求、嵌入课程、植入平台、介入培养、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思路,我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培养平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革新,逐步完善和形成了满足新兴产业需求的应用型材料学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正品行、重素质、强实践”人才培养的原则,提出应用型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掌握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成为各类材料研制、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材料表面工程、装备制造工程等领域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富有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性、职业型“工程师”。以金属材料(兼顾其他材料)制备、加工、改性为学科主要定位,提出人才基本属性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相统一的集成性人才,人才培养针对材料工程的技术岗位群,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材料研发和装备制造行业。
2.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和体系
根据“应用型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的培养模式,整合完善了“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课”为框架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加强并优化了“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使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有机结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紧密围绕材料学科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紧扣材料的多样性与共性的统一,重点关注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深化改革“产学研”合作办学
目前,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仍倾向于科学知识的传输和科研思维的形成,这也是造成工程教育特色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名出色的工程类应用人才往往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就要求其必须接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培养和熏陶,达到知识外化形成各种能力和内化形成自身的素质。针对这一要求,学院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共建研究中心等方式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先后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张家港海锅铸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汽车冲压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等合作平台,有力补充了教学资源。同时,与其他专业共享,建有“先进制造工程中心”、“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德合作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等各类校企共建实验室(中心)等。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整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课堂讲座+车间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为课程的延伸,近年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去就职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和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从业能力。
4.强化课外专业技能培训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岗能力,在材料学科专业中开展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铸造工程师、材料加工成型CAE数值模拟、ISO9000内审员资格培训认证等工作。同时,为保证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环节成为有机整体,开设了相应的“岗位工程师”实践课程,并把上述认证培训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素质课外学分”模块,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为技能实训提供了制度保证。
5.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兼备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材料学科在现有教师的工程培养及新进教师的工程背景方面尤为重视。应用型工程类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实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过程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要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本学科教师队伍工程素质尚不够高的突出问题,学院采取了相关考核和激励措施,使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还加大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师资引进力度,保证本学科专业各个培养环节的顺利实施。这种“双师型”队伍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源头引导作用。
三、结语
如何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院材料学科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优势正持续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地方高校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特色之路。通过“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内理论实践教学、课外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协调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时80%以上的学生都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两份以上。多年来,我院材料学科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正以其过硬的工程素质深受社会欢迎,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粉笔赞
- 我最害怕的魔鬼
- 好玩的“老硬先生”
- 小鸭子
- 梦
- 石子
- 夏之神
- 参观"野生动物世界"
- “世遗会”我们期待着,我们准备着
- 漫游太空
- 第一次独自晚上在家
- 苏州园林甲天下
- 做小参谋
- 威猛的大花猫
- 恐龙的自述
- 政府行政单位实习报告
- 机电公司实习报告
-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 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实习总结
-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 旅游工作实习报告
-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 电子工艺实习报告3000字
- 毕业销售工作实习报告
- 工地实习报告1000字
- 广告专业实习报告1500字
- 周刊记者实习报告
- 木工地板实习报告
- 电厂实习报告范文
- 行政管理实习报告1500字
- 关于书院制模式下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关于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 试析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的“三观”
- 关于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
- 试析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
- 试析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 试析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与对策
- 试析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 试论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
- 试析对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思考
-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
- 试析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 浅析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 试析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思考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之二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四
- 《争吵》教学设计之六
- 《争吵》教学设计之七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A、B案)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之四
- 《争吵》教学设计之五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二
- 《争吵》教学设计之四
- 《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三
- 《争吵》教学设计之八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之一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之三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