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

关于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0

关于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

"

论文摘要:大学校标是彰显大学精神和形象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属于大学文化的范围。大学校标将大学文化和办学精神以艺术的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是大学社会形象的代表。大学校标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寻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分析大学校标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和呈现出来的独特品格,深入发掘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国高校重新认识和改进自身形象,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校标;历史发展;文化内涵

什么是大学校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对此解释为大学校徽,其实不然。大学校标是将高校的形象、办学理念、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文字等元素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平面设计方式。大学校标作为一种标志象征,应用方面非常广泛,例如大学的书信、杂志、办公用品等等。大学校徽则是代表学校形象的一种用于悬挂佩戴的图章形式。准确的说,大学校标是把大学校徽包含在内的。

要真正深入的研究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首先从大学校标的发展历史、表现方式进行解读。

一、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历程800多年。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为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是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此后的大学都是在此基础上经历演变与发展建立起来的。

1.西方大学校标的发展概况 追踪溯源,社会经济的发展,教会、封建统治者是大学产生发展的动力和源头。宗教标志和家族徽章可以看作是大学校标的最好原型。十字架、皇冠、雄狮、家族盾徽、荣誉绶带、书本、天秤等贵族标志,带有宗教色彩和代表知识的事物成为校标设计中最常使用的符号。根据目前所查证到的资料来看,最早使用十字架和代表英国皇家“雄狮”图案的大学校标是剑桥大学。最早使用书本图案的是牛津大学校标。牛津大学校标上的书本图案为知识的象征,书页上用拉丁语镌刻着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校标中的三个王冠则是圣经耶稣的代表。牛津大学校标的形状为圆形,这在当时是借用了圆形印章的样式。圆形印章在欧洲中世纪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经常被使用在贵族姓氏或者肖像图案中,它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并流行于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近代欧洲标志设计的主要样式。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的圆形和盾形校标可以作为其后众多欧洲大学校标的模板,后来美国又衍生出盾徽外附加圆环的校标式样。 2.我国大学校标的发展概况

(1)早期模仿借鉴西方盾形和圆形校标的发展。近代中国大学校标中校标图形样式的选择,主要是模仿和借鉴有着较强西方文化传统的盾形和圆形。在笔者收集到的23所高校的校标资料中,使用或含有盾形造型的高校有: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标使用圆形印章式造型的高校有: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以前使用的标志、国立台湾大学、中山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标志、民国南开大学、民国国防大学、复旦大学1920年的标志、北京高等师范的校标等。这些校标或盾或圆,还有高校校标将盾圆结合,这以最早的交通大学校标和1921年由华侨首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的校标最为特色。交通大学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1921年始称交通大学。校标为圆形齿轮印章式样,内为一盾形徽,上面为沿用至今的交通大学校标图案——铁砧、铁锤和书籍,表示工程教育以及工读并重,学重中西之意。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校标样式为圆形,整体为盾与缎带的组合,校标整体风格明显呈现西方化。 "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圆形校标的发展。随着大学的发展,近代中国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开始结合,个别的大学校标开始有意识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校标设计从形状、文字、内容方面开始体现中国特色。圆形逐渐取代盾形成为近代中国大学校标最主要的校标样式。

中国自古讲究“天圆地方”的说法,追求圆满、团圆的处世哲学,使中国人崇尚“圆”的审美文化心理,圆形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我国大学校标发展到以圆形为主要样式,自觉区别于西方大学校标盾形设计,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3)政治运动影响下的校标发展。近代中国大学还有许多采用倒三角样式的校标,部分院校校标中还有太阳的图案。倒三角在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代表三民主义,还有国民党党旗为青天白日旗。此类校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广泛使用,后几近绝迹。如西南联合大学校标、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中央大学校标、20世纪40年代的清华大学校标等。此类校标当属于政治运动的产物。

建国以后的高等教育较民国时期有所变化,因为强调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当时的中国大学走的是“以俄为师”的模式。但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西方文化被全盘否定,当时有着较强西方文化背景的早期大学校标,几乎全被长方形的金属牌所取代。

(4)改革开放后大学校标的发展高峰。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促使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大学文化建设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也使得大学对自身形象的代表——校标的设计重视起来。许多大学纷纷设计好的校标,创作好的校歌、校训并将其宣传推广,扩大自身影响力。民族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大学的办学理念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融合,许多优秀的大学校标相继出现。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成为大学校标迅速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二、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西方大学校标历史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校标自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反映大学校标的科学文化内涵

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大学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场所。大学自中世纪产生发展至今,被人们称为“象牙之塔”,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传统对现代大学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在西方许多著名大学的校标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追求“科学和真理”为主旨的校标非常普遍。

哈佛大学的校标,是用盾牌图案中间摆放的三本分别印有“真理”语意的拉丁语书,体现哈佛大学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教育理念。同时这也与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相呼应。19世纪的哈佛大学校长昆西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②哈佛大学校标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追求真理的执著和勇气,吸引了全世界的学子。它所秉承的做学术追求真理的理念让世人敬仰,也确立了哈佛大学世界一流名校的地位。"

耶鲁大学校标的主体设计是一本翻开的书,在书本和缎带上分别用希伯来文和拉丁文书写着校训“光明与真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标中央是一本翻开的书,书的下面在一条飘动的绥带上用英文写上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从以上世界名校校标的列举可以看出,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这一理念在大学校标设计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终极目标。大学文化的本质是育人,大学校标属于大学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为大学文化的育人发挥作用,为促进科学的发展、真理的探索服务。

2.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实用性反映大学校标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战以后,大学进入了发展的春天,在美国表现的尤其突出。“美国的先进大学,一方面承继德国大学重研究之传统,一方面也承继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由于知识与信息的激增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的成为社会的‘服务站’。”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强调大学要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实用知识的专业人才。大学由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逐步转变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机构”。在研究大学校标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麻省理工学院校标形状为圆形。上面分别为劳动者和学者,并用书本象征知识。校标整体象征着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为了商业利益,为了文化本身,也为了大众教育,真正的文化教育应该和工业研究很好地结合。”图案上下分别用拉丁语标明“既学会用脑,也学会动手”的校训和“科学与技术”,这表明了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知识实用性的办学理念。

而美国西点军校的校标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校标样式为盾形,上面镌刻山鹰、军人的标志钢盔和荣誉绶带,在绶带上则写着“西点,美国陆军军官学院”的英文缩写校名,左边则刻着举世闻名的西点校训——“国家、荣誉、责任”。

3.人文精神和宗教性反映大学校标的道德文化内涵

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就一直成为教会和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统治地位争相利用的工具。大学深受世俗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人文性和宗教性在大学校标中得到明显体现。大学不仅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受到教会的束缚,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性和宗教性。

牛津大学的校标图案为三颗皇冠,皇冠团是牛津大学漫长建校历史的特色呈现。这在当时代表了大学高贵的地位。校标中间为展开的书本,上写“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主照亮我”),强调“上帝”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牛津大学校标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体现了中世纪宗教对大学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标同样体现了宗教对大学的深厚影响。校标为盾形,整体图案为盾牌和书本的组合。盾牌下面是书写在缎带上的拉丁文“没有道德,法律一无用处”。书本上的海豚设计是富兰克林的家族徽章,三个圆盘代表费城的基督徒创校者。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我国大学校标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了西方校标的传统模式,大学在校标设计上偏重于人文精神的表达。许多优秀的大学校标将民族传统文化和办学理念完美融合,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

清华大学校标中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校训,出自于《易经》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借用《易经》不仅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办学精神,即为培养君子。

北京大学校标为“北大”两个篆体字构成的人字图像,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北京大学独特的校标设计展示了北京大学独特的人文魅力,让人有“家国天下,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大批优秀学子为做一名“北大人”而骄傲、自豪。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标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组成,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三“人”并列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明该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简洁通俗的手法准确体现大学的文化内涵。

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标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赘述。但从以上列举的中外著名大学的校标可以看出,中西方校标各有千秋。但是这些大学校标都是围绕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弘扬道德,服务社会这些主题,只是由于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稍微各有侧重而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田忌第二次赛马之后
捉知了
土笋冻
我的数学老师病了
美丽的四仙子
狡猾的狐狸
三个小伙伴
梦中的春游
我家的小白鼠
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
欢度“六一”
有趣的中国地图拼图
春天的歌
成绩
吃“梅子”
军事支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研究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思考与研究
审计功能的管理学基础研究
论审计需求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
社保基金审计中应把握的重点及基本方法
科学提升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监控水平的思考
电子政务下广东省计算机审计评估体系研究
乡镇财政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社保基金监管应做到五管齐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审计失败的规避措施研究和探讨
内部审计外部化理论的几点思考
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反思体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仿写例文
李大钊:《时间浪费者》
李大钊:《狱中自述》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习题精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同步练习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词语解释
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评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习题精选
我也要有铮铮傲骨──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感
李大钊:《“今”》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词义辨析
李大钊:《五峰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