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9

关于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分析

"

论文摘要:教师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章紧紧围绕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条件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心理学理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心理要素并提出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心理要素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国家和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类评估、质量工程及本科教学工程等方式,把脉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立项建设等方式,在政策与资金方面为高校提供支持。围绕质量提高所开展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这些建设项目都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环环相扣,但在各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能将各环节有机相连的、并对质量提高起到关键作用的根源还在于一线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决定所在学校的声誉地位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因此,“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中五项重点建设内容来抓。但是仅仅以教学能力提升为目的是否真正能够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长效作用仍有待商榷。笔者认为通过培训等外在条件的改善,可以使教师短期内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但若要真正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真正能够做到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不同阶段的需求,在政策、环节以及条件等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更多的学术自由、更加优越的研究条件,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产生长期效用。

一、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因素 2.环境因素 3.条件因素

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问题,经费紧张解决的途径除多方筹措经费外,教师自我解决也是途径之一。如,教师要搞科研必须要有必要的设备条件,而学校设备往往掌控在项目较多的少数人手中,又或是学校统一收费管理,这对于很多年轻的、项目少的教师来讲,没有经费、没有设备,又何谈搞研究?因此,缺乏研究条件也迫使很多教师不得不跻身到申请科研经费的行列中。

要彻底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中政策、环境和条件问题,我们必须要以教师心理需求研究为着眼点,研究如何激发其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并为其创造发展条件,实现发展目标。心理学相关理论很多,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等,下面主要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来分析教师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二、心理学相关理论依据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任何一种需求基本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便成为主导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在前四种需求满足基础上的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它的特征表现在人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中不同层次的需求,但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需求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通过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层次的内在需求,都有精神层面成就感满足的需求,正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成就可以有效摆脱物质利益诱惑,实现人格升华。在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外界政策、环境、文化等因素发挥了重要影响,会对人的追求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良性的外界作用会起到激发作用,反之,则会使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不择手段。在教师发展中,应该在建立良好外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体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制定层递的可实现目标,以精神目标取代物质目标,实现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针对目前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需求原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三、建议

1.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精神”产生了巨大冲击,物质拥有量往往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人的幸福指数。教师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生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在“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直言不讳的指出:“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待遇太差了。”也就是因为教师待遇差,所以很多教师将精力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移到现代的“项目匠”,项目多意味着收入多,意味着地位高。因此,要使教师摆脱目前这种追名逐利的现状,必须首先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只有满足了他们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才能使他们能够安心做学问、全心育人才,才能使他们将需求向更高一级层次迈进。

2. 减少项目申报频次

要使教师具有安全感,能够安心教学,必须减少或取消目前这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经常性的项目申报工程。我国目前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项目评选种类繁多,申报频率高,由于项目归口不同,故存在项目重复、重叠等现象,严重浪费教育资源,而这些改革成果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又产生了多大作用,“钱学森之问”是最好的回答。因此,为给教师提供一个安稳的工作环境,为使教师把精力从项目的争夺战中转回到教书育人中,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减少项目申报频次,可针对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选择高校试点改革,重点突破,使同类高校内部形成合力,高校之间达成合作共赢,走共享式发展之路,淡化“工程”、“项目”、“重点”配置资源的做法,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主要按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改变学校间财政经费配置不公的现状,使高校教师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工作。在改革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建立不同专题,设立不同建设目标,避免高校间同质化建设发展趋势,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合作式项目研究可以避免高校教师单打独斗所引发的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一个协作奋斗的氛围。

3.创造资源共享的研究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大项目的负责人手中。高校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应该整合资源,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等,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具有使用资源的同等权利。另外,应积极鼓励教师跨校合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整合能够加强校内、校际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由一个封闭环境转入到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满足教师社交需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网络为不同学科创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这些国家中教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你真的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世界一流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他们最关键的优势就在于大师成长的环境,即这些学校的传统、文化和信念。这就要求一所大学本身首先必须从“浮躁”回归“平淡”,从争排名、争项目、发文章、出成果的名利之争中彻底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大学教师从项目的战争中转回到搞学术、潜研究中。坚持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关注大学发展的长期目标,废除以文章和项目数量对教师进行考评的机制,为教师提供一片研究的沃土和静地。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潜心研究的《正义论》成为经典著作,这种宽松、包容的精神正是目前我国大学所急需的。此外,特别要注重文化引领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所大学只有具备大家一致认同的校园文化,构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建立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协作的文化氛围,才能使教师身心愉悦地投身到学术研究中。物质建设所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5.增强项目的公信力

正如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变到提高质量阶段,教师水平的考核标准也应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而要完成这种转变,国家、地方以及各高校必须首先建立以高质量为目标的政策标准。在各级各类项目、成果、名师评选中应本着宁缺毋滥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可考虑聘请国内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国外同行业领域专家作为评委,增强评选结果的公信力,使评选出的名师真正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评选出的成果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公正的评选结果将对教师“自我实现”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深圳的冬天
秋之叶
观云
春之赞
台风
校园四季
杨树叶
春天的花园
初夏
四季的雾
漫步春天
暴风雨
春,在哪里?
在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电视讲话
做好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
全区政法暨维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年级(1)班班主任计划
在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强化媒体优势 服务经济建设
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街道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上的总结讲话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在全市畜牧水产工作会上的讲话
怎样当好副职
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关于河北省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的研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
试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
试论五年制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浅谈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后次贷危机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思考
基层央行履职创新:实践\障碍与路径
论未来国际金融监管协作的必要性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消解
《山中访友》说课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