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学校和企业对设计师的承接式教育模式研究

关于学校和企业对设计师的承接式教育模式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6

关于学校和企业对设计师的承接式教育模式研究

"

论文摘要:高校在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方面有利有弊,要培养合格的设计师必须要克服这一系列的弊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培养。通过对学校和企业承接式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校企合作、企业的设计专家走进课堂、学生进驻企业等多种教育模式,从而使学校和企业在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上能够达成共识。这种承接式教育方式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它会使市场与人才的对接更加精准,使设计更能推动科技的进步。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学院式教育;承接式教育

艺术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的生活方式。通讯设备的出现、家用电器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创新、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宣传等都离不开设计师的功劳。而设计师是如何成长和成熟的呢?设计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受众这么简单,他们所设计的作品还要和社会大的环境相融合。因为艺术设计领域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也包括动画设计和视觉艺术等多方面,那么对设计师的培养也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了。但是,在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方面,一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方法上有差异,它们的学生与市场对接时也存在问题,所以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还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一、“学院式”教育对未来设计师的影响有利有弊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比较活跃、概念式的设计创新思想汇集及对前沿的理论掌握的比较准确、及时等。这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园教育下得到的丰厚的财富。

学校式设计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普遍都存在着专业接触较晚的问题。早期忙于色彩、素描等基础课的训练,等基础课训练结束了,突然发现已经到了实习或是找工作的阶段了。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在预定目标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偏差。比如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好高骛远,实战能力差等问题。几乎我国每个设计专业都以最好的设计院校为基准设置课程、设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尽管中国最好的设计院校已经能够代表国际设计教育领域的一流水平,但问题在于,所谓的“一流”,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现实来看,我们的设计教育的参照系,并不应该是国外的设计教育,而应是整个学术界的其他学科,比如广告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如果把这些参照系更改过来,那么设计教育在一段时间内的市场竞争力还是很薄弱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来自专业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冲击。

二、社会和企业对于未来设计师的再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学院式”设计教育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学生对于与市场息息相关的知识却不能全部掌握,这对于市场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就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会参加一些竞赛、项目……,而这些大多都是以概念式为主题的。但是在工作后,如果仍存在着这样一种纯概念式的设计思路,那么在加工的过程中,哪怕只是在草图和建模中,都会出现尺寸、材料等差异。市场体系下的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是非常具体和实际的,当设计能为企业产生利润,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并能在生产加工时让创意成为可能,这样的设计就是企业需要的。设计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它更是一个集体的活动。无论是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还是一个动画设计师,他们的工作都是一个集体的行为,完全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里是完全行不通的。设计从市场调查到材料分析,再到后期的草图、建模、渲染、出图、模型制作、材料选定等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全部完成的,这种企业的经营行为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价值、打造市场的过程。

比如在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除了要了解此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定位等因素外,还要了解社会学、市场学、材料学甚至是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因为它的开发需要很多部门的合作,很多企业之间的沟通。这种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训练是要在特定的场合才有的,即使有些院校开办了市场调研讲演、设计点评、采风等课程,但这仍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一些企业的招聘人员也反映,目前,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概念设计很强,但是具体操作能力很弱的问题。进入企业后,至少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来进行磨合和训练,而这段时间却几乎不能给企业创造实际的价值和利润。正由于学校在培养设计师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的特殊性,企业对未来设计师的再教育才体现出了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对人才的承接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所谓承接式教育,即在培养未来设计师的过程中,由学校前期培养,然后到市场体系中去进行企业再教育。这也正体现了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培养人才目标的一致性。企业对毕业生进行再教育培训会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它也力求使培训对象尽快获得目前或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

1.校企合作

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要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最明显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弱点是缺少针对性,我国的大学教育属于这种类型。二是企业模式,最典型的是日本,招生和分配由企业直接负责,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技能性。三是企业加学校的模式,德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家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并形成所谓“双元制”教育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虽然我国主要是第一种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情况将随着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方面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它们应该更多关注信息交流,承接企业与院系合作项目,进行产学合作等。教学中的优点是理论能力强,与企业合作可以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和经济上的支持。而在企业的研发部门,可以利用教学上的成果进行实践,取长补短,利于各自的发展。

2.学校设立“作坊”,技术专家走进学校课堂

包豪斯建立学校之初,就曾利用这种“作坊+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从中借鉴这种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在师资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设立自己的工厂或实习基地。像动画、家具、陶瓷等操作性强的特殊专业,学校本身可以设立作坊,让学生参与从设计到建模到再制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聘请一批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实现技工师傅在身边随时指导,资源和信息的随时共享。

3.学生和教师进驻企业

让学生进入企业相对比较容易,比如学校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该加大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力度,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分批输送实习的学生到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在学生的时间安排方面,解决方案也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办法是把对学生的设计教育时间分成几段,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把学生从大学的课堂里分离出来,交给企业,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的提升自己,学校的社会实践环节是学生进入市场的第一步。还有一种方法是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实践培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车间”的实习方法不应该过多的限制学生的年级。只要学生想参加实践,都可以收纳进来。还应该有一个灵活的选课机制,真正把企业的再教育当成一门课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才能在还没有学习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前,就积累了在外实习的经验,才能更加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培养和发现适合单位发展的人才,为公司注入了更加鲜活的血液。

当然,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这种教育上的互动和沟通。比如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实习或进驻企业学习,充实自己的实战经验等。或者可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曾在企业设计第一线工作过的人来进行教学,而不要在职称、学历等硬性条件上做出限制。这样既避免了单一教学引起的纯理论、少实践经验的尴尬,也能使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保持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在短时期内,真正的做到企业进驻学校或学校企业化还有一定的困难。未来设计师在学校里的教育培养问题应该到市场中去寻找答案。虽然不能照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是至少要先找到一个更好的对接点,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的早期道路上能够走的顺一些,在后期能够成长的快一些,学校的目的如此,企业的目的也同样如此。所以说,学校和企业对于未来设计师的这种承接式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除夕之夜
记一次游园活动
登高
过春节
剖鸡
我改掉了一个陋习
美丽的烟花晚会
联欢晚会
游新世界
姐姐的爱心日记接力
给爸爸梳辫子
我做“小间谍”
洗笔袋
童年趣事
过年啦
加入WTO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变化的现状和趋势(1)论文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1)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评估(1)论文
人力资源重要而不主要?(1)论文
人力资源若干问题释疑(1)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1)论文
走出文件框框 人力资源的非常任务(1)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1)论文
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差异(1)论文
也谈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1)论文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1)论文
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1)论文
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对策(1)论文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1)论文
诚信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1)论文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