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老子治国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于老子治国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31

关于老子治国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论文摘要:老子在把握“道”以及由“道”衍生的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治天下应该“无为”,并对统治者的政治素质提出了一些要求。此外,老子还主张社会平衡和以民为本。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老子;治国思想;和谐社会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在所著的《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思想,其中有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治天下尚“无为”

1.人类不应妄加干预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

老子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都由“道”衍生而来,都是自然界(“域中”)的一部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二十五章,下文引本书内容时只标明章数)。而作为世界本原的“道”,以及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运行,都是“自然”,都由于自身内部矛盾而发展变化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没有任何外在主宰和干预力量,即使是衍生天地万物的“道”,对天地万物也是“长而不宰”(十章),“常无为”(三十七章)。

因此,老子主张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不应妄加干预,而应效仿“道”的“无为”,顺应万物的变化趋势而活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在他看来,人类若能像“道”做到“无为”,就能“无不为”,“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老子的这种思想非常珍贵。当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随着文明的进展,人类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自认是万物之灵、天地万物的主宰,试图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为了自身欲望,不顾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而对之肆意地加以干扰、破坏、掠夺和奴役,从而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人与天地万物紧张对立。因此,认真体会老子上述思想,将有助于人类摆正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约束自身行为,尊重并顺应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与天地万物为友,从而缓解目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恢复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实现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统治者应当“无为”而不应扰动社会

老子主张统治者治理社会也应“无为”,对社会发展不要妄加干预。他非常推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的圣人,认为其治天下做到了“无为”,对社会发展没有轻易干预,而是让社会按自身规律发展并达到“无不治”(三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老子提出了一种区分统治者统治水平的办法:“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其依据就是看能否做到“无为”。在他看来,“无为”的统治者是最上等的,其治理国家时悠然自得,很少发号施令,国家治理好了,事业成就了,百姓都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成绩”。

老子反对统治者对社会的扰动,“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他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意思是治大国应象“烹小鲜”一样不要搅动,[1]让社会按照自己的规律正常发展,否则会引起社会动乱,造成国家难以治理,“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也,是以难治”(七十五章)。

老子关于统治者应“无为”而不要扰动社会的思想,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汉代初期,就是实行了无为政治,与民休息,最终达到了社会和谐,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社会秩序安定,民风醇厚的太平盛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司马迁指出:“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充分肯定了“无为”思想的治理成效。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有意义的,执政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是其内部矛盾运动所使然的自然过程,因此治国须尊重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切不可对其发展妄加干预;制定政策和法令要慎重,以免扰乱社会的正常进程;政策和法令不可朝令夕改,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否则人民会无所适从,造成社会混乱。

二、对统治者政治素质的要求

1.未雨绸缪

老子认为,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有无、治乱等矛盾,且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二章)、“有生于无”(四十章),“有”可以转化为“无”,“治”也可以转化为“乱”。不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即当事物稳定(矛盾没有发生转化)时容易掌握,在没有出现变化征兆时容易图谋;事物在脆弱时容易将它分解,在微小时容易将它打散。因此,统治者治国要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做到未雨绸缪,预防为主。

2.处柔、处弱

老子认为,统治者治国应处柔、处弱,即采取柔性政策,“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老子这种主张首先是源于他对“道”的规律的把握。在他看来,“道”常以柔弱的形态作用于天地万物,“弱者道之用”。其次,是源于他对水的性质、力量和作用的认识。老子高度赞赏水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水的性质非常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七十八章),但却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且“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通过对水的力量与作用的观察和思考,老子总结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矛盾运动规律,希望统治者能够遵循。

不过,老子主张处柔、处弱,并不仅因为上述原因。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他看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由此得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既然坚强等于死亡,柔弱等于生存,当然还是处柔、处弱来得好。

3.处小、谦下

老子认为,事物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大事必定以小事为基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做事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六十三章)。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在处理同人民关系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始终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结果在人民心中反而会很高大。

老子这种处小不为大的思想,是基于对“道”的特性的分析。他认为“道”无处不在,万物都靠它生长,但却能处小而不自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然而,“道”终究是伟大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希望统治者像“道”一样不自大而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此外,老子还希望统治者效仿江海,以谦下态度对待人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认为统治者应效仿江海,做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样就能与人民和谐相处,“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 "

4.持“三宝”

所谓“三宝”,是指“慈爱”、“节俭”和“退让”,“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六十七章)。可以看出,老子所谓“三宝”实际是指统治者应具有的三种政治品质。在他看来,统治者只有具备对人民的慈爱之心,对敌时才能真正地勇气十足;只有懂得节俭,国家才会宽裕;只有懂得退让而不与天下人争抢,才能被天下人拥戴而成为领袖,“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七章)。

在“三宝”中,老子认为“慈爱”最重要。统治者治国若以慈爱之心对待人民,就会被人民支持,作战就能取胜,防守就能坚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六十七章)。

5.不居功,不争功

老子认为,统治者治国应不居功、不争功,应效法圣人和水,圣人“功成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处”(七十七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水也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

在老子看来,不居功、不争功有很大好处。圣人不居功不骄傲而功绩永存,“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水不争功不谋私而没有过失,“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圣人不争功,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和自高自大,反而使自己显明昭著,建功立业且功业长存,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而那些争功的人,其结局却与愿望相反:“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踮脚想站高一点,结果反而站不稳;跨步前行,结果反而走不快;自我表现,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反而不能昭著;自我夸耀,反而不被认为有功劳;自高自大,反而不能建立不朽功业。

老子对统治者政治素质所提的这些要求,如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维护社会和谐,应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对一些易引起群众不满的事情,要及时处理,对生产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消除于未然,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及时疏导,予以解决,防止矛盾扩大,防止矛盾激化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处理人民内部问题不应简单粗暴,甚至以武力相威胁,应该代之以耐心的说服教育,通过疏导予以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否则就会激化矛盾,破坏社会和谐;党政干部对待人民不应高高在上,做老爷官,要柔和谦下,要有公仆意识,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甚至是爱戴,干群关系也会非常和谐;党政干部必须热爱人民,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国家就会空前的团结而不惧任何敌人;党政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贪污,不浪费,廉洁从政;党政干部应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享乐问题上“不敢为天下先”;党政干部不应居功自傲,不应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争地位、争名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去争取党和人民事业的更大成功,这样做也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光荣。

三、主张社会平衡,强调以民为本

1.“损有馀补不足”的社会平衡思想

老子认为,天道是非常平衡的,能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而与天道“损有馀补不足”相违背,人类社会实行的却是“损不足而奉有馀”。因此,老子希望统治者效仿“天道”,注意社会平衡,“以有馀奉天下”(七十七章),消除社会过大的贫富差距。

老子这种社会平衡思想,为解决当前贫富严重分化的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目前贫富两极差距较大——基尼系数按世界银行的测算是0.47,“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4]这既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又造成社会严重不公平,极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若任其发展下去而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势必会形成激烈社会动荡。到那时,不仅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党的执政地位也可能有危险。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积极谋求解决。笔者认为,老子“损有馀补不足”的社会平衡思想,应该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一方面,政府要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政府已经在做了),并尝试开征遗产继承税,税收上来的资金可以资助贫困人口的发展,可以投资教育以减少普通百姓的教育支出,可以创办公益事业,政府还可以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对极端“有馀者”实行某些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给他们的发展以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人才、资金的扶持。

2.“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本思想

老子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三十九章),但如何以民为本呢?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即统治者应没有私心、私欲,他应心系民众,自觉与民众的意愿和需求保持一致。

老子对不以民为本的统治者提出了严厉批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在他看来,正是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征收苛税,才导致人民饥荒;正是统治者好大喜功、强作妄为,才导致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正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生活安逸而不顾人民死活,才导致人民拼死反抗。

老子上述民本思想对于我们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干群关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希望执政者能“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剥削社会里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来说,恰恰是应做到的,是宗旨的要求,是衡量真假共产党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实现干群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老子对那些不以民为本的统治者的批评是振聋发聩的,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应能起到一定的警醒教育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四季姑娘
美丽的春天
哦,秋叶!
秋天的田野
秋天的色彩
秋天的田野
多彩的秋天
观云
秋天
秋天的田野
秋天的色彩
傍晚的雨
秋天的色彩
秋妹妹的五彩水晶球
财 税 工 作 会&
致*军分区的一封感谢信
统战部先进性教育生活会发言提纲
**同志追悼会悼词
在全县秋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X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首发仪式致词
在慰问荣军医院优抚对象座谈会上的讲话
贯彻落实质量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长在**县绿化造林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政法综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开发建设涪江中段生态旅游带的情况介绍
在全县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给全局离退休同志的慰问信
xx市工商局实施三大服务工程 助动经济发展
市领导在建筑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经济
高校产学研经济探讨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1)
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伊春经济由“单优势”向“双优势”转变
试论解决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问题的方法
探析教员鼓励战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关于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
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开征住房保有税对未来影响的思考
试析服饰品牌延伸的风险规避对策研究(1)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
河北省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
谈高校教员鼓励机制建立
《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秋天》有关资料
古诗词中的“秋”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山中访友》案例分析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一堂美的旅行课──《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教学《山中访友》课后反思
让你的课堂“亮”起来──《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记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山中访友》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