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试论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6

试论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世人所推崇的不仅仅是他的“仁义”道德思想,还有他总结归纳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思想。“启发诱导”就是他提出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也是决定其教育教学境界的主要思想。所以,“启发诱导”的实现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最高追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论文关键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旁征博引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原则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于孔子运用这一原则使其教育教学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该原则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沿用至今。在“启发诱导”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孔子在阐述“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启发诱导”的深刻内涵

在《论语》中,并未直接出现“启发”一词,而是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次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的解释都呈现出相同的含义。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郑玄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而后启发为说之”。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愤”、“悱”是何含义,但是从大意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他人交谈或者与人说教,必定要当人的心达到“愤愤”,说话达到“悱悱”的状态时,才能启发再说之。对于“愤”、“悱”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未做过多的解释。但是到了宋代,朱熹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而后,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也沿用了朱熹的解释。心里想要明白的时候不能得到它的真谛视其为“愤”;嘴上想要说但是不知道如何说的称其为“悱”。当学生“不愤”、“不悱”时,不启不发;反之,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时,则可以运用启发。而有关后一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熹说“物质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沿袭了朱熹的解释“交给他东西,他却不能由此推至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复”的解释有失偏颇。其实,只要对孔子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晓,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还包括了很多,其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他教育思想中光辉的一面。如果单纯的把这句话理解为因为学生不能够举一反三,就不传授他知识的话,是不符合孔子的一贯作风的。所以说这里的“不复也”应理解为不再重复相同的方式启发学生。事物有很多面,当我们启发学生而他们并没能看到这个事物的其他方面时,我们就不能再用相同的手段去重复启发学生。反之,应该是用不同的方法去启发学生。这样整句的解释才合情合理。

“愤”、“悱”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两种状态。只有学生“愤”和“悱”,教师才能采用启发教学。但问题是学生怎样才能处于以及何时处于“愤”、“悱”的状态是需要教师去诱导和观察的。其次,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也需要由教师来运用。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发挥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学生“愤”、“悱”的时机?教师在运用“启发诱导”原则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概述了“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启发诱导”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可以说具有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最为基本的要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向别人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那么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功底。而且,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时,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产生“愤”、“悱”的状态,另外是当学生达到这两种状态以后,还要能勉励或者引领着学生去探索新知。身为教师,如果不具备很广博的学识,启发是根本做不到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孔子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明确提出了只有“温故而知新”的人才能够当教师。我们都知道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当下的知识,最后再整合这些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再吸收当下知识,再整合,如此循环往复。只有这样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才能达到那种知识渊博的状态。其次,“学而不厌”。这句话既要求教师要“学”,同时还要求教师要“不厌”。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仅仅思考是没有用的,还要不断学习,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没有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就算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也是思考不出什么来的。教师更是应该如此。作为教师没有一定的学识不但不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可能去启发学生,所以教师也需要学。另外,教师对于知识还应该持有不满足的态度,“厌”即满足的意思。只有不满足或者说对知识有渴求,才能促使教师去扩大自己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当教师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以后,才能具备足够的知识进而以此满足学生探索新知的要求和欲望。

2.教师要具有谦逊豁达的人格品质

“启发诱导”原则的运用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举一反三,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三”是哪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过分的自信,那么在教学中“启发诱导”根本就不可能开展,甚至教师会否定学生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论断,慢慢地就变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所以唯有谦逊才能更好的“启发诱导”。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有《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分别从为学的三个方面对教师谦逊品质的养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可以理解为向学生讨教,或者说向没有自己地位高但是某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启发诱导”原则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而学生也可能启发教师。《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经》里句子的意义,孔子如实解释,子夏通过解释联想到了礼乐,孔子被启发,最后说了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在启发子夏的同时也被子夏启发了。如果没有谦逊的品质,孔子是无论如何不会说出最后那句话的。其次,明智的教师还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不断自省以提醒自己不能出现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提高自己谦逊的品质。最后,就是不能不懂装懂。这对于教师来说尤为可怕。虽然说教师是教学生的,但是不能乱教。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部分要虚心求教。 "

身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一个教师因为怕学生超过自己或者说亲疏有别的话。不要说不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恐怕连一个合格的教师都称不上。所以,教师还应该具有豁达的个人品质。《论语》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学生陈亢怕孔子有私心,就故意去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孔子平时都教他些什么。孔鲤如实回答,陈亢发现和教学生的没有任何差别,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荀子《劝学》篇中曾提及“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是强调学生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教师更厉害。而韩愈《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则更符合孔子的思想。弟子可以比教师厉害,教师也不一定非要胜过学生。只有具备了谦逊豁达的个人品质的教师才能够用心的对待学生,才能有心思去运用“启发诱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去教育学生。

3.教师要学会用多种手段启发教育学生

启发诱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启发应该慢慢来,教学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论语·子罕篇》中颜渊曾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是有步骤的在启发着学生。使得学生想不学习都难。不单单是循序渐进的问题,而且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首先对学生而言,其次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教师,在启发诱导过程中应当量力而行。在启发学生时就需要“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一名教师在启发自己的学生,而学生并不能举一反三的时候,不是不再教他,而是换一种启发的方式再次启发他。作为教师不能盲目的使用一种方法去启发学生,相反应该审时度势,随时变化启发的方式。

首先,要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启发学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道:“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后人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叩其两端”。当你不清楚某件事的含义时,可以从事物的两极着手,即从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着手,进而推理出事物的真谛。

其次,教师要善于旁征博引。身为教师具体应该如何做到旁征博引,孔子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一是要学会联想。可以诱导学生从一件事联想到其他的事情,领悟更加深刻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篇》中说道,“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断粮弟子反问有知识的人也有穷困的时候一事,孔子联想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虽然有困顿的时候,但是仍就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小人则不同,小人一困顿则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无所作为。二是要举例说明。通过比喻的手法让学生更形象的领悟真理。《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问孔子怎么样去培养仁德,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他把培养仁德同工人做好工作等同起来。工人想要好好完成工作就要先准备好自己的工具。要培养仁德,我们就要在一个国家中敬奉那些贤官,与仁者结交。这样的启发更加易于学生去认识,更通俗易懂。

4.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

即不能把知识全盘托给学生。要做到虽然说的话感觉起来很平实但是其意蕴深远。《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既然要启发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什么东西都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发掘。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点到为止。启发的精髓也是在这个地方。只有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称之为启发成功。

具备以上要求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也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有效的利用了“启发诱导”这一原则,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用孔子的学生颜渊的话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作为一个成功运用启发诱导原则的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去发现、去钻研,既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逼着学生赶进度,而是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糖果村
青松
龟兔赛跑续集
我的最爱
尊重生命
轻轻地打开那扇门
书,我的好朋友
火车站
广州的春节
倔强的蝉
蚂蚁的王国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我长大了
悲惨世界读后感
我的好老师
巧用Quip App,创建“一对一”环境下的探究学习环境
基于任务的高中新生入学校本教材设计与开发
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究
一堂基于STEM的新颖程序设计课
论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创新探索及实践
教学PPT设计制作中的常见误区及改进策略
以游戏编程方式学习物理知识
做一个激光测距测高仪
试析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初探
利用JSON构建Android终端的Web API
大数据应用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探析
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
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牛好教案第一课时
32* 渔夫的故事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说课设计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案二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案三教学反思
32*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欣赏教学反思
32*渔夫的故事一课一练(附答案)教学反思
32*渔夫的故事教案A案教学反思
32*渔夫的故事教案B案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案推荐
渔夫的故事教学建议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