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

"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已经如火如荼地在一些实验学校进行了多年,但是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教学过程中以媒体为中心和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等一系列误区日趋明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误区

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关键词搜索,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搜到1181篇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将继续攀升。庞大的数字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以,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以下简称整合)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众多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整合”的实践中,却面临种种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说法颇多,本文援引了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陈部长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集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或学的辅助工具,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和实现教学情境创设、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启发思考、多重交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然也就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整合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分四大类列举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1.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误区

(1)课堂教学过程以媒体为中心,本末到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但是教师展示知识的手段,而且是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创新的工具,教师的教学应和媒体的视听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过多的多媒体展示、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对于数理学科过分的形象化,则会剥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因此,教学辅助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非一味用来展示知识的工具。

(2)课堂活动重形式而轻效果,有活动无体验。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设计精美课件来准备教学活动,重视活动形式多过活动效果。以初中一年级英语课“节日”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元宵节的过法。学生根据上网查询的资料及自己对节日的理解进行了表演,但没有达到体验节日的目的。一方面,没有体现出元宵节的核心风俗特点。放烟花、吃汤圆的情景得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展现,但合家团圆的欢乐的气氛并未得到突显。另一方面,没有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一个学生拿着事先准备的讲稿读,另一个学生放幻灯片,其他学生在演哑剧,课堂气氛很热闹,但强化学生加工、概括、表达学习材料能力的教学目的并未实现。

2.技术的误区

(1)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优势是突显学科特点。在整合实践中,学科特点非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显得毫无个性。过多的外部刺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看得多、听得多,而探索少、实践少。学生像走马观花一样欣赏了一些精美的图片、视频,对重点内容、难点知识来不及消化吸收,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原因是执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优势。比如,以鼠标代替粉笔,以直观的图像演绎代替必要的数学思维推理,以收集资料代替语文的朗读感悟,导致学科教学应有的个性迷失在信息技术中。

(2)教师对技术的一知半解。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即使对信息技术应用较感兴趣,但苦于技术不熟,没有下决心把信息技术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了解各种媒体或技术的优势和特色,就没办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技术特色组合不当,应用程度较低,自然无法发挥各种媒体的最大效用,也没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恐惧。考虑到学生运用多媒体设备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沉迷游戏、聊天,进入陌生交际圈,或者浏览黄色网页等不良信息,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多媒体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展示”,一流的技术装备仅供参观,用与不用无所谓。因为某些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拒绝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是不可取的,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建立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判断是非良莠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

(4)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抛弃其他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导入到推导的过程和板书,从举例到练习,甚至实验演示,都用投影仪展示。这种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成了课件的观看者。屏幕上的内容一闪而过,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绝非用新技术代替现有的优良教学手段和方法。

3.资源的误区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误把信息当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教师基于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等原因,经常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按照课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一来,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或提高教学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

(2)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一提到学习资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忽视师生间、同学间及与计算机之间的多项沟通交流,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展现的人格魅力、语言艺术、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老师可以让在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又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走出误区的策略和建议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要解决以媒体为中心和课堂活动重形式轻效果这两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深化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领会和理解,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培训。假如整合理论没有深入到教师心中,没有被教师内化为指导教学的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整合的。教师必须先内化整合的理论,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只有一线教师在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上,能熟练操作技术,对各种技术的特色了如指掌,能做到灵活组合媒体并挖掘技术的潜力,才会有精心设计的、适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的课堂课件和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时,绝不是做两者的“加法”越多越好。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严格控制好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的容量,以防无关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主体。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首先,学校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避免把使用网络资源的数量和频率作为评价教师课堂信息化程度的标准,让教师把制作和演示不必要课件的时间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课堂拓展上。其次,转变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在选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扬弃”并非抛弃,鼓励教师能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的教学问题尽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要一味追求新技术。最后,转变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态度,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媒体都替代不了的。教学中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之外,还有其潜在的教育内容。学生得到潜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不低于课本上的知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雷兴义有病吗?
我的臭脚弟弟
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我的新老师
“罗大鹏”与“罗小鹏”
我的爸爸
书虫
他真行
我们班的“非常6 1”组合
爸爸,我想对您说
朋友 教师妈妈=?
活宝
许老师,让我悄悄的告诉你
我的老师
我的爸爸
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
基于深业泰然大厦主体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
桩基工程施工技术在工民建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
河北涉县某土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技术对策
VAV(变风量空调系统)二次装修后调试技术分析
PCMW工法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建筑地基检测与评价中的瑞丽波技术分析
浅谈建筑工程管道橡塑保温材料防结露施工技术
建筑剪力墙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应用
小议建筑砌块砌体的施工技术
狭窄空间玻镁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技术
分析关于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技术特点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邢台七里河为例
建筑钢结构工程中吊装技术的探讨
《英英学古诗》教案之三
《英英学古诗》课文内容
《英英学古诗》教材分析
《小鹰学飞》教案之一
《2008,北京》教案设计
《秋游》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练习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文内容
《秋游》教案之一
《乡下孩子》教案之四
《英英学古诗》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有趣的发现》课文内容
《乡下孩子》教案之二
《乡下孩子》教案之一
《乡下孩子》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