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试析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8

试析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向。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淡化的原因,归结为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构建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互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施行开放的教育方式和合理的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交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然而,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权威的单一主体,仅注重静态的课堂灌输,忽视师生间的互动交往,往往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创造性不佳,最终引发教育效能淡化。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视野,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建构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主体间性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际性,是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在和谐一致的良性交往中相互理解和沟通,达致共识和共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和主体间性哲学的指引下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总体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具体分析来看,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看作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二者均为具有独立价值和平等地位的自由主体,都具有主体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资料”这个共同中介客体基础之上的“参与—合作”关系,受教育者被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不再是被驯服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进行价值引领、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能动的选择并接受教育、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受教育者是与教育者一样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二者的主体性是并行不悖、辩证统一的。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是教育者单向度的“授—受”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双方道德品质的共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在此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通过教育客体(教育资料)作为中介进行交往,通过彼此理解和对话,由互识达成共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伴随着理解的交往过程是不同主体之间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相互包容和欣赏的过程,不仅包括包容对方的缺点和短处,还包括欣赏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这与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双方体现出来的认知和占有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种良性的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双向交流,达成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一致,实现互惠共赢,教学相长。

二、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淡化的原因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彼此理解和沟通、实现良性互动交往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的双方或多方不能保有平等、自由、自主的主体形象和主体资质,就必然伴随着交往的异化,主体间的良性交往也就难以实现,必然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或失效。以此为参照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淡化也正是基于这几个方面原因:

(一)交往的程序化

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之我国一直沿用应试教育体制,教育者往往重知识轻道德,重灌输轻引导。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政工干部、两课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呈现出的是一种“被动性”、“占有式”的关系。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各种道德规范、社会条例作为知识,以教条化、概念化的形式灌输到学生那里,学生仅仅是一个被驯服的接受者,毫无主动性可言,而且常常会出现教师在上面独语、学生在下面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这种教育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变成仅有道德规范和知识符号的程序化交往过程。

(二)交往的功利化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你出钱,我上课”、“我消费,你服务”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把对方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譬如一些两课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获得好的教学评价,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甚至无视或纵容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有些学生不愿意选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但为了修得必需的学分,就跟老师打招呼、走后门蒙混过关。这种狭隘的互利关系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尊严、价值、人格的扭曲。 "

(三)交往的抽象化

“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集体为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实际上撇开了具体的受教育者,而与一个朦胧的抽象的整体影响在交往。”[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结合成体系的课本教条、惯常的道德规范并糅合自己的思考来制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本或很少考虑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这样制定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生听来枯燥乏味、抽象空洞,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两课教师与学生的主要交往场所集中在课堂,并且是一名教师面对几

十、上百名学生,一对一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关系的疏远。这种抽象化的交往呈现出诸多弊端,必然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路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领下提高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的能力。因此,作为以“塑造大学生主体健全人格”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克服传统的主客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引导他们将所学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要求,真正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如何构建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建构平等师生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师生之间的交往首先应该是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是“传声筒”与“接收器”的关系,主客体地位不平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主体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被当作客体,人格、权利、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被视为被灌输、待改造的对象,其自身的能动性被否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民主平等意识,把教育主体理解为“参与及影响教育活动的人”,承认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时把教育资料看作教育客体,使客体回归被认识与实践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来看待,看作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给他们充分的话语权,尊重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二)增强互主体意识,实现师生有效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往过程,包括对话、理解和共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一以贯之,方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即受教育者在参与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增强信心,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理想、信念的价值提升。而只有切实增强互主体意识,老师将学生真正视为有能力的、独立的个体,视为与“我”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你”,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我—他”型转向“我—你”型,师生双方在信任与坦诚的教学环境中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和彼此接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性单向发挥的现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交往。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的个体性作为人的三重属性之一,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拥有个体性的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而,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指导,避免教育目标整齐划

一、教育内容千篇一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地使每一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4]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本蕴,也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与时俱进,施行开放的教育方式

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适应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大行其道,漠视知识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具有封闭性和依赖性的特征。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必须适应并反映信息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所发生的变化与要求。信息时代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网络交往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发展方式,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呈现出自由开放和信息共享的特征。在信息时代,开放的教育方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载体都应该借助网络手段力求更加丰富多样,师生关系也应变得更加宽松、和谐。网络平台成为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空间。

(五)凸显互动,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

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者自恃中心地位,只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验进行的“一言堂”式独语,把受教育者仅看作被动接受的客体,漠视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求,不提倡甚至是压制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质疑和辩驳,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激发。而在契合主体间性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注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相互接纳与共享。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的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在与老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也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师生之间实现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必然大为增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郑州夜景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我与海豚握手
读《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感
我盼望天空变蓝
我的金牌梦
后悔当初不应该
白衣天使,我想说……
“老山羊”,我恨你
旋风来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非典是毒物!!!!!!
数学学习经验
天才小八哥
九曲溪
2009年外国语学院学生会新闻通讯部年度工作总结
初一语文组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如何写好客服部门工作总结
实验幼儿园托班教研组工作总结
中学2009年年终总务部门工作总结
民进江油中学支部2009年度工作总结
学困生帮教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校体育教育工作总结
2009年下期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
2009年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学校调研处2009年度工作总结
幼儿园2009年上半年教研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2009年学校年度工作总结
浅议不合理工程签证的审计策略
关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
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育的革新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
电子物流优势障碍及推动策略
对港口物流课程实践调查思索
论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契约属性
对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栽培思索
物流立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释解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简述高校廉政审计的理论依据
基于民生审计导向的国家审计浅析
施工企业管理七步法(5)
论物流管理体系设计与实践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达纲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轻松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