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文化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把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苏东剧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西方渗透的重点对象。西方趁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到处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西方抓住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妖魔化,以此来说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在具体策略上,他们感到“西化”、“分化”还不够,又加上了“淡化”(政治)、“腐化”(干部)、“丑化”(领袖)、“溶化”(马列)等手段,以最终动摇“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信”动摇了,其后果自然不言而喻。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战略中,无论是中国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还是普通民众,都是其渗透对象。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经济建设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高校也曾一度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侵蚀的重点领域,出现了高校信仰危机,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四个多样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意识形态领域里指导思想一元化与价值观念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为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注重和善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让高校学生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与碰撞中提高鉴别能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越高,人民群众整体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就会越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越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在当今信息社会,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都在利用各种渠道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可以说,理论宣传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校学生的思想,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主体力量。

(二)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且极不平衡,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人群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理解能力和认可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既不能一刀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必须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特别需要抓住一些关键群体,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由点到面地普及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由于其特殊的科学文化背景,长期以来就是新思想和文化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推广和宣传理论及其发展创新的主要阵地,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之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向导。理论工作者既要埋头书本,又要面向生活;既要熟悉理论术语和学术规范,又要熟悉群众思维和生活语言;既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又要做通俗的理论宣传。他们应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学术专长,通过自己的工作将高深的理论“翻译”成为群众熟悉的日常道理,做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政府应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推动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的学术精英脱颖而出。

高校党员干部要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党员干部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学习、宣传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们的政治义务,而且,党员干部也具有学习、宣传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各级党委党组的理论学习,扎实推进各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要探索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的长效机制、考评机制和奖惩措施,切实将党员干部“学马列,用马列”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

当前,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西方意识渗透“西潮”和国内多元社会“思潮”这“三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现出了一些迷茫和困惑:一些人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时代,是否该用其他的什么主义来代替其指导地位,或是实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些人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还有人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提出质疑;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改道和改向,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搞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等。对于这些谬论,历史和现实已经给予了最好的抨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活力,打打积聚和释放了全社会的发展能量。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特别是2008年,我们成功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成功平息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的分裂破坏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实力和凝聚力。” "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全球化时代弘扬爱国主义十分必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一些西方大国打出“中国威胁论”的口号,不遗余力地推行价值观外交,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和信仰,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不得不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们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受到了来自很多外来文明和外来事物的冲击,由于年轻人喜爱新奇,追赶潮流,对于一些新的事物和理念具有猎奇心理,辨别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就成为文化侵蚀的主要目标。对隐藏于全球化进程的霸权逻辑,美国著名学者弗里德曼曾有一段精彩的露骨表白:“在全球化体系中,美国是唯一的和居于统治地位的超级大国,所有其他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从属于它……我们不是老虎。全球化才是老虎。但我们最会骑老虎,而且我们正在对其他所有的人说,要么骑上来,要么滚开。我们之所以最会骑老虎,是因为我们把它从虎崽子养大成老虎……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有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狭隘的国家利益,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价值观的渗透。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制定的《十条诫令》声称,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中国)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4]对潜伏于全球化进程的霸权逻辑及“和平演变”阴谋,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凝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反对。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一定要坚定爱国主义的信念,不能崇洋媚外,数典忘祖。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国才有家,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和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因为别有用心的言论挑唆就对自己的国家丧失信心,甚至做出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一个高校的形象和长远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创造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需要全体师生领导的共同努力。

(一)必须强调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教育,要提高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比如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唱红歌,观看爱国教育影片,组织讲座,座谈会等;

(二)鼓励大学生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学术创作、科技发明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积极发挥创新精神,使校园文化呈现多姿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局面;

(三)高校学生必须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和分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奋发图强;

(四)必须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即低俗、庸俗和媚俗。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青年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针对目前社会出现的“三俗”文化之风,政府应加强在此领域的监督作用,确保人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师生自身行为准则,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指导高校师德建设和培养“四有”接班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把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承、道德熏陶和情感交流的辩证关系。传道就是传光明之道,授业就是授立身之业,解惑就是解人生之惑。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力量的同时,更能领略到人格的魅力和品德的光辉,这既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的神圣使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水平的高低将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师德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到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到德育在大学生中的实施效果。因此,良好的师德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才能不断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师的决定性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使教师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身体力行。为培育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必须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自身行为,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应严格遵守的道德准则。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教师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楷模。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全面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以培育“四有”接班人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德育需要在互动中进行,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尤其在对已经成人的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高校教师更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另一方面,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师教学生以理论,而要把这种理论转变为指导行为的准则而带到实践中去,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学生更不例外。这就体现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必须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绝不做不利于他人和集体的事,绝不说有辱于大学生身份和国家尊严的话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省钱大比拼
迎新年,百姓乐!
雪后的校园
我的小制作
真想再玩一把
丑小鸭续写
怎样制作不倒翁
富贵猫与贫穷鼠
妈妈,我爱您
幸福的任务
祖国南端的色彩
2030年的我
倾听五彩斑斓的世界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我从月球来
2010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班级教学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201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
高二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班主任教研组秋季学期工作总结
201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研训活动总结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2年高三英语备课组总结
小学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工作总结
中学2010—2011学年度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二学期数学学科教研活动工作总结
高二年级九月份工作总结
初一年段德育工作管窥
抓住物流人才的浅议
如何用好国际货代的技巧
知识时期的企业竞争论述
企业标志变更成因与其发展趋向
对外贸货运单证英语名称及解析
论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
全球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探讨
国内汽车行业的物流管理思索
工程项目造价过程跟踪审计探析
机械公司内部控制状况及建议
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革新思索
医院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的探讨
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之我见
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我的母亲》教学杂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导入语设计
一堂语文课所引发的思考──《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