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关于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整合;职业能力;课外拓展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普遍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师生参与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职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普遍陷入“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大刀阔斧地删减语文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阐释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性质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

(四)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高职语文教学势必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相结合,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二、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常借鉴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和精深,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背离了高职教育体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寻求课程整体目标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环节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做到集成优势,聚合亮点,发挥其综合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搭建语文教学模块,将高职语文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开设《实用写作》、《艺术鉴赏》、《大学美育》、《秘书实务》、《古代礼仪文化》、《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书法》等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互补,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并升华凝练为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职业素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及普通话知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由于课程内容都没有专门的汉字知识的介绍,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更新课程设计,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和专业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或专业与相关学科或专业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或专业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或专业的“协同作战”。在现有《学前语言教育》、《大学语文》和《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趣味拼音教学》、《趣味汉字教学》、《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汉字学基础知识》等课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质及语言教育的职业能力。

此外,课程整合的成功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在胜任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担任其他类型的教学工作,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教学、管理、科研之间的柔性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视野要开阔,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其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两者相互融合。无论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是在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协同式”的素质要求都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 "

三、融合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教育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语文教育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培养学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服务。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口语训练中,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方法,把教师讲授分析课,变成学生故事讲演课、朗诵比赛课、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课、儿歌创作赏析课、趣味拼音教学及汉字教学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开设幼儿教育大讲堂,让学生自由组织,模拟家校沟通,模拟一些幼儿教育课堂的突发场景进行系统训练。还让学生策划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课堂。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艺术活动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的获得依赖于语文教育。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融贯了各科的知识,举凡历史、地理、气象、政治、宗教、哲学等等,无不可以成为语文选择的教材对象,更不用说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学生由此具备文学、艺术、体能等各方面的修养,具备可以多方面调动与转化的潜能。

四、课外延伸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构建课内外教学与训练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开展课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挑战主持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举办全院性演讲比赛,需拟定专题活动方案、下发通知,撰演讲稿,提交比赛总结等等。又如,学生通过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掌握调查活动的统筹安排、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与口头汇报等流程。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创办的的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上述手段的灵活运用,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高职语文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把高职语文的教学课堂直接延伸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如,带领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训时,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老师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角度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等,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上语文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获取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使语文学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在掌握先进文化思想,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强化应用与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其实用性和工具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我有魔法棒
外婆
蜘蛛展
中秋节赏月
畅谈暑假期间生活
我爱那一片草坪
奶奶家的小狗
我的MP3
美丽四季
厦门游记
贝壳奇观
游江心屿
游登封
宝贵的一元钱
我与祖国共成长
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高校职务犯罪之审计剖析
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披露影响因素
结果与过程层面的管理审计评价指标
论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委托模式
依法公正审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内部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效益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审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
论国有出资人财务监督与总会计师制度改革
会计服务市场发展的动因及趋势计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
《木兰诗》教学实录
《邓稼先》写作特点
杨振宁简介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谈《木兰诗》教学中游戏原则的运用──《木兰诗》教学反思
《邓稼先》有关资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武器事业发展纪实
邓稼先生平简介
杨振宁和邓稼先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
奥本海默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木兰诗》教学实录
《邓稼先》写作特色
关于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