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社会系统论视野中高校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建构路径

关于社会系统论视野中高校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建构路径

"

论文摘要:面对高校人文精神缺失问题,一些高校从内因着手,通过人文课程教学、教师榜样示范、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有益探索,但效果依然有限。受到各种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今的高校已非远离嚣尘的世外桃源和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本文试图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高校人文精神建构路径。

论文关键词:社会系统论;人文精神;建构路径

一、高校人文精神建构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关于社会系统论,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马克思创立的。“社会系统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应当是任何不怀偏见的研究者皆毋庸置疑的事实。”马克思对社会系统论思想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了社会有机体处在有机体发展系列上的复杂阶段,社会有机体除了与生物有机体存在着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特性,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不能“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

现代社会学和系统科学所涉及的社会系统主要是指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的系统,是指由人、财、物、能、信息组成的各种具体的社会系统,并且利用各种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这就使我们能够对所研究的社会系统有更精确的分析和把握。美国当代著名系统哲学家拉兹洛认为,对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以前经历过一次转换,即从对整体的思辨转换成依靠经验进行翔实的探求。而今天,我们又目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转向谨严精细而又是整体论的理论,这就是说,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用这种集成的关系集合体来看世界就形成了系统观点。”即要求我们用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上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良好的品德,使人能够变革图新,达到最为完美的人生境界。文明精神培养与弘扬才是大学的真正灵魂。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教授等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人文精神”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时至今日,十几载已逝,国人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各个层面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并未有明显提升,人文精神缺失状况依旧。即便是在人类精神最集中殿堂——大学,人文精神状况也亟待改善。

当今,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已经不再是远离嚣尘的世外桃源和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与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密切联系,并受到社会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作为外因的这些因素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从根本上净化大学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改善其吸取养分的社会系统,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活人文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高校人文精神建构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二、高校人文精神缺失原因的社会系统论透析

根据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形态概念,钱学森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三种社会形态,即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意识的社会形态,从而可把社会系统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社会意识系统。因此,本文也从社会经济、政治、意识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社会系统论分析。

(一)社会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制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性。“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性,既有是物质制约性,也有精神制约性。高校人文精神状况亦难以摆脱这种制约性。具体表现在:

1、物质性对精神性的制约。高校以物化指标衡量发展水平:招录了多少位高考状元,拥有多少位具有院士头衔的教授,就业率的高低,教师发表了论文的数量级别,等等。这些背后潜伏的是一个学校将会获得多少社会物质和名誉资源。

2、“高校人”对“社会人”的制约。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有其自身的工作隶属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高校人”只是他们很短时间的存在状态,“社会人”才是他们永恒的存在状态。高校处于社会环境的立体影响渗透之中。

3、社会现实对教育理论的制约。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想化内容经常遭受众多现实负面案例的冲击和挑战,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社会现实的差异使他们产生对理论教育的怀疑。

市场经济中的法治不完善状况对人文精神的制约性。市场经济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作为市场主体的理性经济人以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为目标。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法制体系,给予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以严格的制度约束。这种法治精神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由于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法制与法治观念严重缺位,即使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当代中国,依然是“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国人文精神传统基础的薄弱,使得限制市场经济中恶性膨胀的软性力量比较软弱,反过来又加剧了人文精神的缺失状况。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初创时期,往往会出现物欲膨胀、制度缺损等现象,均会给人文精神带来巨大冲击,人文精神的建设显得尤为困难。

(二)社会政治方面:大学行政化对高校人文精神的桎梏

社会政治对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的影响,最集中的表现就是高校行政化。

2、权力优先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在学历崇拜的风潮中,欲求得学历的主管领导,利用所掌握教育经费、课题评审等资源,换取博士等头衔。高校为了自身发展,往往不得不在权力面前屈服。另一方面,高校行政领导往往在各种资源配置中占据优势。2009年评出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其中,行政职务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座”就多达20位。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3、弃学从政风气日益严重。在权力优先的资源配置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将本应用在学术研究上的精力,转向了从政。广东则出现四十位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的奇怪现象。无心治学,一意当官,既是大学行政化的恶果,又进步一加剧了大学行政化,使人文精神难以在官僚风气盛行的校园得到弘扬;

4、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目前,高校腐败主要有三类:一是经济类腐败。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腐败行为,多发生在高校管钱、管物的部门和校办企业。二是行业类腐败。主要是指发生在招生、考试、收费等活动中的腐败行为。三是学术类腐败。主要指在学术运作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腐败行为。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其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社会对大学、学生对老师、教师对领导的信服度降低,毒化了大学校园的人文土壤。

大学行政化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大学本身,而在于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不合理。正如蔡元培所倡导的:“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我们在承认高等教育具有政治性的同时,必须保持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高校的人文精神正是通过教育自身的这种相对独立性而得以体现的。 "

(三)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

人文精神传统的残缺。主要表现在:

1、中国的人文精神思想体系残缺。中国历史上人文精神较为盛行主要是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古代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道家对人的生命的重视,都有人文精神的轨迹,但这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未成体系。新文化运动后的第二波人文精神浪潮,到经历十年“文革”之后,遭受极大破坏。人文精神未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

2、中国缺少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群体。长期的专制集权统治摧毁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立精神,“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描写。

3、中国的人文精神多与政治权力相结合,成为统治者的治民之策。读书致仕是文人的共同目标,很多具有人文思想和精神的知识分子,其出发点也是为统治者贡献治民之策。

大学教育理念的功利化倾向。2010年,在一项对4488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5.0%的人认为“功利主义”是目前国内大学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大学功利化的最突出表现则是教育产业化,即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教育事业。此政策的实质就是在视市场为万能钥匙的神话时代,在政府功利的直接推动下,谋求教育事业大跃进,从根本生背离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功利化的大学理念引导了教师的功利理念,必然培养出功利化理念的大学生。在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校园里,人文精神难寻容身之处。

部分大众传媒对社会庸俗风气推波助澜。当前,我国的大众传媒处于行政权力垄断与资本拉拢的双重压力,这两个因素严重削弱了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坚持的独立性原则。一方面,行政权力垄断着媒体的运作,这种行政化的管理导致了新闻媒体宣传内容教条化、形式呆板化;另一方面,资本对媒体的制约。媒体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广告费或赞助资金,有时不得不适应商家的意愿和利益,甚至不惜扭曲事实真相,这导致了新闻媒体宣传内容的浮躁庸俗。当然,也有一些具有较高水平,能够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受众道德素养的媒体。但是,由于庸俗媒体宣传具有的放大效应,其不良影响往往是数倍正面宣传所不能弥补。

唯物质至上的社会评价体系的诱导。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信息都会迅速传递到高校,这些扭曲的、错误的社会评价体系诱导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崩解。由于家长、社会多以收入状况来衡量个人才能与成功,造成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主攻其他专业,敷衍本专业的课程学习。由于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找经济来源,而能够真正静心研究学问、安心传道授业的已经很少。有的高校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设置新专业和停招冷门专业,不从高等教育整体规划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高校越来越趋同于专门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其实质就是在向缺乏人文精神的社会现实屈服,是一种严重背离人文精神的观念。

三、社会系统论视野中高校人文精神的建构路径

由上分析可知,问题的根源在问题本身之外,并非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解决。同样,欲寻得高校人文精神的有效建构路径,既要关注高校人文教育,更要在社会系统中多方着手,全盘规划,形成合力。

(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以法治为人文精神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从宏观历史层面来论述的。在微观历史层面,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领域,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极大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当前中国就处于这样的历史阶段,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法治中国,消除在不完善体制下政治权力对教育发展的掣肘,以法治为高校人文精神的建构提供最有力保障。

(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管理规范等校园文化的最集中概括。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生的精神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要明确“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培养目标。1919年,蔡元培曾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提出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人文素养的当代大学生。二要营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曾吸引了中国的大批学术精英。各种文化社团在北大校园风气云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民主自由的风气,成为其异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传统。三是培养批判和创新的探索精神。真理的发现离不开批判和创新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注重实效,扎实推进高校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系统的方式。

1、要加强通识教育。杜威曾说过:“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通识教育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避免知识的碎片化,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科学、人文、艺术、社会之间有机联系,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举办一流的人文精神报告、讲座、论坛、会议等,让人文精神在高校扎根、扎牢,让学生牢固地树立人文意识、人文精神。

3、大学校园要重点考量人文精神塑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工作,如参加社区志愿者、西部志愿者、帮困助残志愿者等,在实践中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素养。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等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崇高的精神,更要有与此精神相一致的崇高行为。学生不仅关注教师讲了什么,更关注教师做了什么。否则,只会让人们发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感叹。

1、要加快官员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转变。在大学中竖起人文旗帜,弘扬人文精神,与大学校长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认同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应从官员型校长的行政体制中脱离出来,培养具有教育家素养和品质的大学校长,带领大学回归其应有的教育本位。

2、要提高普通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知识,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即可,“育”则是塑造学生的思想意识、理念信仰,只有精神沟通才够取得效果。这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完成人文教育的使命。

(五)建构有利于促进人文精神自由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

要加强制度性社会评价体系建设,以制度的确定性、稳定性,消除社会潜规则的不良影响,为民众提供一套可以预期、有章可循的评价体系。要加强舆论性社会评价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既要脱离以前教条式的舆论说教,也要摒弃庸俗的舆论宣传,激励民众依循法制规章,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社会评价体系与个人发展的联系,发挥评价体系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使符合者深受其益,违背者受到惩罚。

人文精神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它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神圣使命,人文精神与大学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没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本质与专业技校和培训机构无异。只能培养出“工具性的人”,而非“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建构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将精神追求提升到教育目标的首要位置,才能恢复大学的安宁,回归大学的本位,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当代大学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盼望天空变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郑州夜景
读《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感
我与海豚握手
我的金牌梦
天才小八哥
白衣天使,我想说……
非典是毒物!!!!!!
九曲溪
后悔当初不应该
“老山羊”,我恨你
旋风来了
数学学习经验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体育组工作总结
长明中学2009年度校本研修总结
中学校运动会总结
教材实验阶段性总结
数学科组工作总结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公司部门2009年组织工作总结
课改小结
课改实验工作小结
技术学院工作总结
体育课改实验总结
2009年部门工作总结
中学2009-2010学年工作总结
长明中学2009年暑期工作小结
中学教研室工作总结
基于民生审计导向的国家审计浅析
简述高校廉政审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
施工企业管理七步法(5)
对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栽培思索
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育的革新
物流立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释解
对港口物流课程实践调查思索
论物流管理体系设计与实践
电子物流优势障碍及推动策略
浅议不合理工程签证的审计策略
论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契约属性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思考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达纲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轻松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