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析基础与动力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析基础与动力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9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析基础与动力

"

论文摘要: 由规模增长到质量提高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奠定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流大学的发展应该走国际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并重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质量

一、 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与大提升

其中,高等教育最显著的变革始于上世纪末,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包括规模增长和一系列重点建设政策的推出,如“211”工程、“985”工程、部省共建、高教质量工程、对外开放与合作办学等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998年是108.36万人,在校生340.8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9.1%;到2009年已招生639.49万人,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近3 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根据统计数据,2002年我国就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扩招十余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了近10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夯实了基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质量大提升的课题,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办大以后是办强。

二、 我国已经进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新阶段

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以后,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办大的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又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思路决定出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理顺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 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首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具有优秀的师资、高质量的教学、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宜创新的学术文化。其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大学本身而言,根据WTO服务贸易协定的规定,很多国家开放了高等教育市场,大学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从国家发展而言,在知识和信息社会,面对全球化竞争,依靠军事和武力掠夺资源、霸占市场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各国必须凭借自身的创新能力,包括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年大发展,已经在规模上上了一个台阶,根据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跨过高等教育大国这个目标之后必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另一个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设定高等教育强国这个新的战略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效率,否则,失去明确目标的大学发展难免会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

2. 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很难给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普世定义,但是,它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内涵:首先,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必须适合社会经济结构,必须适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金字塔形结构,有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领头雁引领其他高校共同发展;一批高水平的普通本专科高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发达的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大量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其次,办学质量高,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基础设施都需具备较高的质量,具有较好的绩效。高质量的标准一是在国际可比指标上居世界前列,二是符合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的人才和输出的知识应该促进本区域和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有利于人类和平与进步。再次,国际性程度高。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学校建设和管理上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教师和行政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

3.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规模扩张的十年奠定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必须由规模扩张让位于质量提升,质量提升战略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之一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雁,缺乏领头雁的雁阵会迷失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因此,以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为入口,先进带动后进,引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务实路径。 "

三、 以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

我们的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正是对社会经济变革的呼应。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提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突出优势,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以一流大学的建设引领“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最终实现“一流”的高等教育质量。

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研究型大学创一流。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整体实力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主体。要建设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出一流的成果。因此,学科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般拥有结构均衡、门类较全的学科体系,在整体学科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有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法学、医学,耶鲁大学的人文艺术学科,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都是世界一流学科。因此,现阶段我们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采取所有工作齐头并进的做法不现实,不仅资源无法保证,也是缺乏效率的,务实的策略应该是在整体学科水平较高的基础上,资源与政策向优势和特色学科倾斜,保证有三五个学科站在国际前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 以师资队伍建设引领研究型大学创一流。是否具有学术大师、是否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而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两条腿走路,不仅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在于师德与敬业精神。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教师的敬业包括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等基本品质。目前,高校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术上不钻研,只好投机取巧;工作上没有协作精神,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实现,甚至还出现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优秀教师应该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雄心,也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底蕴。 3. 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文化创新奠基世界一流。继承传统,发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意识,是中国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

(1) 继承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各异,对人与自然、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认识存在很多差别,思维方式也不同。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意味着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与其他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对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日本大学有一种称为“会读”的读书法,很多学生一进研究生院就开始这种会读的训练,从较为浅显的文本开始,然后渐渐攻读生疏又深奥的文本。这种会读活动从做研究生时期一直延续到教授任职期满退休,从不间断。比如,京都杜诗的会读活动40年没有中断,学者们把所有的杜甫和白居易的文本一字一句进行解读。他们的《六祖坛经》的会读也是世界闻名的。蕴藏在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其价值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长青,应该以虔敬的心情对经典文本进行理解、诠释、研究,而不是站在现代人的高度,带着现代人的傲慢姿态来解读经典著作,通过对这些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原著的诠释,让学生们获得智慧启迪和超越时空的心灵升华。

(2) 文化创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沟通历史与现实,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同时要具有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开阔视野,把握社会经济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脉搏,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创新文化,并通过文化育人把新文化、新思想传播、传承下去。

4. 加强国际性建设。国际性是大学竞争力评价中被引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看,广泛的国际交流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加强教师、学生和高级行政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获得国际前沿的学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人才培养为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阅读世界文化经典著作,比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亚当•斯密、托尔斯泰、泰戈尔等的经典著作。人文经典的阅读和讨论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实现心灵的沟通,学生只有接触不同文化的经典,才能深入了解世界文明。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感受多元文化的机会,如海外学习、短期交流等,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以外,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目前,国内有不少研究型大学提出要让1/4的本科生有出国交流经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因为,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提高学术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路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着眼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还有更加广泛的内涵,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是我们做强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公元前西汉设太学,至百年前,现代大学制度引入中国,两千余年中国大学的使命在不断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坚持国际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必将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塑料袋旅行记
我爱家乡的一年四季
老师您辛苦了
发生在课间的一件事
艰苦的准备
学车“四部曲”
我想象中的校园
神奇的卡通晚会
我爱家乡的柳树
有惊无险的家长会
假如我来到了太空
一次奇遇
刘奶奶结婚
城市奇观
买梦
学生会生活部工作总结
学生会新闻网络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2011年上半年外联部工作总结
技术质量部施工安全工作总结
普法宣传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上学期学生会工作总结
学生联合会工作计划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我要安全”活动经验总结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学生会秘书处副部长个人工作总结
2011年安全工作总结
施工安全经验工作总结
学生会学习部工作计划总结
关于加强港航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研究
关于地方政府负债审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审计目标研究
基于法约尔管理功能理论的职能部门管理有效性审计研究
有关审计的职能与应用的探讨
浅谈现行体制、机制、制度对审计监督职能的影响
浅谈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浅谈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
网络审计证据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地方水利融资平台项目过程审计的开展
三位一体的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保障信贷安全运行
试论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之内部审计的价值思考
烟草行业内部财务审计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
《雷电颂》教学新点子
《雷电颂》教学杂谈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以《雷电颂》课文为例,作修辞方法复习的教学反思
《雷电颂》导入语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反思
让智慧的火花绽放──《雷电颂》教学后记
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雷电颂》教学设计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雷电颂》教学反思
《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