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对于大学课堂言说失衡\倾听缺失现象解析
"
[论文摘要]倾听与言说是对话的两种基本行为。然而,目前大学课堂中存在言说失衡、倾听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教师缺少大学理念,缺少对大学生群体的深入分析,进而对学生的地位认定出现偏差。教师只有重塑大学理念,尊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坚持不懈地用教师倾听鼓励学生言说的策略才能改变大学教学的现状,实现有效教学。
[论文关键词]大学课堂 言说失衡 倾听缺失
人们总会用富有激情、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批判精神强等含有褒义的词汇来描述大学生,而属于大学生群体的大学课堂却与极高的逃课率和极为普遍的隐性逃课如到课学生比例不高、贪玩、收发短信、不愿意参与教学等含有贬义的词汇相关。这一褒一贬使我们不禁要问,矛盾来自哪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哪里?当反观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时,我们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大学课堂中的言说与倾听
(一) 大学课堂中言说的失衡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④。孙丽芝所作的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和高中差不多,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甚至有学生感觉大学课堂填鸭程度要甚于高中。周作宇研究发现,大学课堂讲授和板书占了整个课堂的72.2%和35.2%,属于高频行为。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许学生、教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课堂行为,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属于低频行为。弗兰德斯、孙丽芝、周作宇的研究结果趋同,表明大学课堂在言说对象、言说时间、言说权利、言说形式等方面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言说主要局限于教师言说,学生个体指向教师的回答、提问、异议等言说行为频率低、主动性差,学生很少主动提出与回答问题,对于与教师观点不同的异议,很多学生会选择自生自灭的方式。大学课堂中,教师由于言说时间过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言说效果也大打折扣。言说失衡引发了学生分心、注意力转移以及其他问题行为的产生。
(二) 大学课堂中倾听的缺失
大学课堂中与言说失衡相伴而生的是倾听缺失,这种缺失集中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大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后,某学生被点名回答,在学生言犹未尽之时,教师接过学生的话题,寥寥数秒之后,学生的回答被转化成标准的教师自己的思路。学生的回答对也罢,错也罢,都只是教师声音的前序。这种听貌似听,实际上是将学生的回答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师的关注点在于自我,教师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给出自己的理解,在这种“急不可耐”的状态中,教师充当了一个漠然的、不受欢迎的“插言者”、“中断讲话者”、“转移话题者”。如讲演式的讲授,即“讲授+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本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言说失衡的状况,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提问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缺少倾听意识致使提问效果欠佳。也使很多学生认为,教师提问的目的可能作为点名、警示及考查手段而不在于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倾听意味着教师能理解学生诉说的内涵、方向和潜在意义,不仅能听出学生“所指”并能听出学生“能指”及其背后的原因,教师能听出学生声音背后的情感、态度等等。从信息交流角度看,课堂教学实质是教师传递信息与学生接收信息的过程,学生吸收和消化信息的优劣和多寡,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人际交往理论强调,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在某些时候,听比说更重要。大学课堂中教师倾听缺失直接影响了师生间信息传递的方向、速度与效果。
二、大学课堂中言说失衡、倾听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学教师缺少大学理念
“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这是张楚廷教授对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形象描述。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再次深刻地告诉我们,大学本该如何,现实又是如何。在历史追溯中,我们希冀能重拾大学理念。 大学教师缺少大学理念,将大学等同于中小学,认定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他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记忆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诘问知识、创新知识。今天和未来的“大学不再仅仅满足于传播与分析知识(教学与学术),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创造知识(发明与创新)”。正是因为缺少大学理念,教师才将“教”简单地等同于“说”,在一味言说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听讲机器,教师成了“独白者”、“演说家”,他们忘却了大学教学理念的真谛。
(二) 大学教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缺少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批判精神强并希望能大量涉猎未知领域、求异猎奇的群体。同时,他们依然具有学生的特征——不成熟性。比如,他们思维敏捷,但比较片面;他们只考虑感觉到的东西,而不能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深层次矛盾;他们具有怀疑精神,但很容易否定一切;他们追求新异,但却很少分析;他们对未来抱有幻想,但却很迷茫现实的路该如何去走。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可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即大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同中小学生一样有学习的渴望及对控制的厌烦。为此,充分了解大学生特征,尊重大学生群体,是大学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但现实中的状况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对象予以充分的关注。 "
张丽芝所做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相对于单纯听课,更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时间。这说明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较强的参与热情和自主学习的渴望。杨建艳的调查也表明,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是“充实改变自己,使自己不断完善的过程”,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与“生存手段”的比率大概有20-30%,而认为“学习是一种任务”的比率却很小。也就是说,在主观上,很多大学生是愿意参与教学的。同时,很多大学教师也在试图改变“一言堂”的状况,试图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但调查又发现,大学课堂互动存在着教师想互动,但学生不互动;教师提出问题,但学生不回答的现象。结果,很多大学教师激发学生潜在学习需要的积极性被打消,课堂又恢复了原貌。这一调查与前面张丽芝所作的调查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的。一方面,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文化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习惯是倾向于服从教师,不善于表达自我观点,教学参与中缺少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与批判意识的增强促使他们不满足于在课堂上仅听教师一人之言的现状,他们也有渴望发出自己声音的强烈愿望。所以,笔者认为,缺少对大学生群体的了解,不能正视中国大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也是导致大学课堂“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普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大学教师对学生地位认定存在偏差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享受着话语上的霸权,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教师说得过多使学生成为听的机器,教师听得过少使自己忘记了听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师言说时间长、频率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将大学生当作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对待的生命体来看待。倾听意味着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灵魂的交流。教师不能或不愿倾听暗含着未能将学生视为一个有生命、有情感表达需要、有思想的个体,而将学生看作工具、看作教育者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而,工具的使用者——教师就不会愿意也不会有耐心去倾听“工具”的吁求。对于使用者而言,他的任务是使用工具而不是倾听它。在这种学生观、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教师拥有教室中的霸权,他的行为特征是自我中心和自我扩张,对于来自教室里的其他声音,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志作为倾听与否的判断标准。教师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但却遗忘了更为重要的一条规则,那就是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教师,遗忘了“倾听”也就无法“被听”,教师的言说也将毫无疑问地变成自己才能理解的私家独语。
三、大学课堂中言说失衡、倾听缺失的对策
(一) 用大学理念重塑课堂教学
哈佛大学前校长布罗纳曾对每年来哈佛的新生说:“听着,你们到这里,不是来发财的。你们到这儿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怀特海曾形象地说过:“中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大学生应该站起来四处瞭望。”大学课堂不应该仅仅定位于让学生看到经过仔细整理、得到精心阐述、条理化、逻辑化的静态知识体系,不应该像中小学那样必须举手、必须经过教师的允许、必须被点名提问才能讲话,大学课堂应该彰显“辩论的文明”,应该是思维激荡的场所,应该注重想象与知识的内在融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应该具有宽松的特征,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有疑问可随时打断教学,有观点、意见可以径自起立表述的习惯。大学课堂中的教与学双方要适时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以理性的态度捕捉和采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弥补个体的认知缺憾,并经过整理加工生成新知的能力。总之,应该明白,大学课堂中学说的冲突不是灾难,而是机会。用大学理念塑造大学课堂可以帮助教师告别自话自说、打破言说失衡的课堂封闭状态。
(二) 尊重学生需要,用心感悟大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就要点燃学生的主动学习之火。曾效葵等作的“大学生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表明,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方面的需求高于对学习资料的需求。这表明,中国大学生已经从应试中走出来,注重培养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书籍、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家人以及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等都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信息。所以,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看做装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意识到大学生是带着原有的知识、情感、态度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课堂教学之中的。感悟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要求教师教学应该遵循大学生的发展规律,摒弃一切工具性和机械性手段,消除权威心态,加强师生间个体生活经验的沟通,用倾听改变教师将学生作为“物”的工具性存在的认识,在倾听过程中要意识到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独特性并处于不断地生成和完善之中,进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自由,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提供作为生命体愿意体验的情境,最终使大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只有真心关注生命,感悟大学生作为生命体存在的现实价值,教师才可能使自己不再扮演“布道”的教士、“诵经”的和尚这种不受欢迎的角色。
(三) 坚持不懈地用教师的倾听鼓励学生言说的策略
用心倾听,需要教师有鼓励、等待、信任、思考等品质。首先,用心倾听,总是与教师一定的非言语行为相关联的,如面带笑容、一个手势的肯定、一个眼神的赞许等都是对学生的赞赏,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是对学生后继学习的莫大支持。其次,学会倾听,需要教师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狭小的圈子,不再自话自说,而是在心底默默地告诉自己,等待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洞察学生的内心,等一等,教师也许会等出学生不同寻常的理解。第三,用心倾听需要教师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其思维的方式以及表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所以,当你听到不同的声音时,应该庆幸又有了一种对问题的理解而不应该当头一棒。最后,用心倾听,需要教师心灵深处进入思考。思考是倾听的核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等思考行为,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教育的决定。
总之,大学教师只有树立大学理念,摆脱权威意识,将学生作为生命体来看待,并在课堂中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才能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实现有效教学。
<><>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为爸爸剪趾
- 看妈妈烧鱼
- 足球赛
- 妹妹生病了
- 可爱的小螺蛳
- 假如我是电脑专家
- 别闹了,小弟弟小妹妹
- 小猫咪咪
- 染布
- 逛街
- 我最尊敬的人
- 别哭,妈妈!
- 我的文具盒
- 晨景
- 小河与大树的对话
- 历史时期的湘茶生产及其发展探索*
- 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
-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 酒店市场定位及分析
-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2)
-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
- 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
-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民营化与股票发行探析
- 辛亥革命时期的盐务改革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 技术引进与晚清新式军用工业①
- 论晚清中国新式工商企业对清朝政府的报效
-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
- 制度创新与文化传统——试析近代批信局的经营制度
- 《猫》教学设计
- 《猫》教学设计
- 《猫》教学设计
- 《猫》教学设计
- 《猫》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案例
- 《猫》教学设计
- 《猫》教学设计
- 《母鸡》教学设计
- 《母鸡》教学设计
- 《猫》教学设计
-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母鸡》教学设计
-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母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