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宗教仪式:试析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宗教仪式:试析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宗教仪式:试析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

[论文摘要]宗教教育是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西方国家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教育中的宗教仪式是西方国家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栽体,通过对西方国家宗教仪式这一栽体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论文关键词]宗教仪式 思想教育 载体

一、宗教教育是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宗教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欧洲中世纪开始基督教在西方的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宗教教育出现世俗化倾向,此后一直伴随着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争夺教育主导权的斗争。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教育也顺应现实的需要加重对科技文化课程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加之西方各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宗教教育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但其仍然是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德国,学校是从教会的教育机构演化而来的。最初是中世纪的修道院,后演变为教会学校,15世纪前的初等教育几乎都是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德语学校”,由神职人员任教,教学内容是讲授宗教教义,背诵宗教训诫。教会对教育有控制权,教会与学校始终是密切的同伙关系,宪法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教会管理宗教课事宜,学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担。二战后,德国分为东西德,西德恢复教育分权制,由各州管理,仍坚持以宗教为核心的学校德育。时至今日,全德统一后宗教课仍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连校长本人对宗教课也不得干涉过问,全权由教会包办。

在英国,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一直是缠绕在一起的,贯穿了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整个英国教育史。英国最早的道德教育就是宗教教育,或者说,由宗教教育承担道德教育。英国历来重视在公民中进行宗教思想的传播。其中,青少年的宗教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英国1944年教育法规定,学校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宗教教学。按照各地方当局认可、各宗教教派协商制订的“协议教学大纲”开设宗教课程,学生有不上课的自由。另外,早晨还设有宗教仪式,学生可自由参加。时至今日,虽然英国社会“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的呼声已经变成行动,但二者的关系仍将难解难分地维持下去。从现实的角度看,宗教思想总是作为一种保守的、稳定的力量,在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领域发挥着作用。

在法国,尽管法令规定不准在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但允许学生自己到教堂和在家中作礼拜,还规定星期三为宗教放假日。此外,还有许多私立学校允许进行宗教教育,其中很多是教会创办的,在那里神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天主教在法国仍有强大势力,法国学校思想教育的宗教色彩也是很明显的。

在美国,整个殖民地时期,宗教活动一直贯穿在整个移民活动之中,也包括教育活动。宗教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影响和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活动。在初等教育中,用来讲授读写的基础识字课本的内容,几乎全是宗教性的,教义问答是学校初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公民教育方面,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拉丁文法学校,内容主要来自《圣经》,熔铸在敬仰上帝的宗教教育里,以圣诫作为持身立业的规范,以成为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美国的私立学校,基本上都开设宗教课程,少则每周2-3节课,多则每周4-5节课。传统教会学校的宗教活动更多,每天都要举行宗教活动。建国初期,美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但事实上,这并非表明学校德育与宗教已毫无关系。宗教仍然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于宗教教义,许多美国人仍把德育与宗教相等同,占学校总数相当大比例的私校中宗教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即使在公立学校也处处为校外宗教教育提供条件,允许学生每周在特定时间到教堂去接受宗教教育。纽约州规定的放学制度,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各种场所接受宗教教育。据统计,目前美国主日学校重新盛行,50年代出生的父母不信教,但今天却把子女送进教堂,希望能培养像他们长辈那样的美德,如基督教的同情心、诚实和自尊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当时的教育部长威廉·本涅特(William Bennett)指出,如果学生们不理解宗教信仰在美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掌握美国的政治和道德文化。可见,宗教教育在美国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二、宗教仪式在西方宗教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宗教仪式来使宗教教育内容具体化

宗教教义往往是抽象的,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但是宗教仪式则通过具体的和形象的程序规定,将宗教教义由抽象和虚无变为具体和生动,从而拉近了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距离。首先,宗教仪式所具有的规范性、程序性本身就是对宗教教义的一种阐释和表达。宗教仪式通过具体的形式和亲身的体验传递给信仰者一种对遥远的过去与无限的未来的认同感。其次,宗教仪式通过赋予信仰者精神以宇宙意义以及赋予宇宙以个人意义来发展宗教自身。宗教中的各种抽象教义理论和神学论证,通过宗教仪式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和可感知。信仰者通过参加宗教仪式,则能进一步深化对宗教教义的理解,达到教育信仰者的目的。

(二)通过宗教仪式来调节和规范信仰者的行为

宗教仪式通过将社会规范和宗教教义神圣化,使人深信并且自愿地遵循,从而能调节和规范信仰者的行为。比如基督教中的告解仪式,信徒通过忏悔能够为自己赎罪,使自己的心灵从罪恶地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走到信徒的群体中去。同时,信徒通过参加宗教仪式,也能发展自我认识,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自身的认同感得到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仪式既为信仰者的生存与努力提供最基本的依据,又为其表现的需要提供机会,同时还为信仰者的情感提供发泄之处与安慰之所。从而使信仰者既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好公民”,同时又能虔诚地遵守教会的规约,成为一个“好信徒”。

(三)通过宗教仪式来提升信仰者的宗教情感

美国清教神学家、哲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认为,真正的宗教主要由情感组成,而真正的信徒必须是对自己的信仰有深沉的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情感。但是,信徒的宗教情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洋溢在信徒的心中,它需要一些特定的场合去激发,而宗教仪式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和机会。当步入教堂,音乐响起后,就会在信徒的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和唤醒隐藏在信徒内心深处的宗教热情和宗教情感。

对于信仰者来说,举行宗教仪式既是培养信仰者宗教情感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信仰者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乔纳森·爱德华兹在其《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禀性》一书中指出:“为上帝唱赞美诗的职责,在整体上似乎就是用来激发、表达宗教感情的。……上帝指定的圣礼仪式证明了这一点。鉴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上帝不仅命令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伟大的事件,如耶稣的福音和他为人类赎罪,而且他也用《圣经》教诲我们。因此,他在圣礼仪式上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些明显的迹象,以便使它们能够更深地感动我们。”“一切礼拜仪式,都要受到鼓励,因为它们有助于深深地打动从事这些圣事的人的内心。”在爱德华兹看来,进行宗教仪式既是信徒的一种职责,也是培养和提升信徒宗教情感的有效途径。 "

(四)宗教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支撑力量

宗教仪式场面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宗教仪式场面所呈现出来的庄严、神圣、肃穆的氛围内在地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对人的视觉和心灵造成强烈的对比和冲击,这本身就从认知和感官的层面,对信仰者进行了一次宗教教育。此外,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宗教仪式对信仰者个人具有支撑作用。宗教仪式通过缓解信仰者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和罪恶感,给信仰者以安慰和信赖的感觉,使信仰者感到自己更有力量去忍受生活中的困难,并有信心去战胜一切困苦和磨难。

三、宗教仪式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特点与机制分析

宗教仪式中的每一个仪式都有自身特定的宗教意义和教育作用,并且每个仪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宗教仪式体系。在西方国家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教堂接受教育,以宗教仪式作为载体,传授各方面的知识,包括个体道德品质、生活中的哲理、社会公德等。宗教仪式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征。

首先,宗教仪式本身就具有宗教教育的特征。任何一项活动的举行都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参与,宗教仪式的举行也是如此。宗教仪式中的客体就是进行各项宗教仪式时所涉及到的物质材料、语言和形式。宗教仪式对这些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要求达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宗教仪式的效果。比如,在洗礼仪式中需要的物质材料就是清洁的水,它是不能用其他的液体替代的;语言即指在宗教仪式中所吟诵的经文,这些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在宗教仪式中往往形式越是严格、繁琐,其教育的效果越是明显。

宗教仪式中的主体就是仪式的参加者。宗教仪式的参加者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仪式中处于引导地位的仪式的执行者,另一种是被引导者,即已经信教的信徒和未来可能信教的“潜在信徒”。他们在同一个宗教仪式中扮演着教育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前一种就好比是教育者,而后一种就好比是受教育者。

其次,宗教仪式的执行者就是宗教教育中的教育者。宗教仪式的执行者就相当于宗教教育者的角色。他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在教育其他信徒和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在对自身进行着教育,也就是说宗教仪式不仅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也是对执行者的一种自我教育。一方面,只有传教者自身坚信自己的信仰和教义,才能更加有效地传递教义信息和感染受教育者;另一方面,重复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一次次的宗教仪式中传教者通过不断地重复仪式和内容,也在无形中对自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强化教育。宗教仪式的执行者通过举行宗教仪式也在深化、巩固和升华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

再次,宗教仪式的接受者就是宗教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宗教仪式的接受者就相当于宗教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其内心也需要宗教仪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帕斯卡尔在其《思想录》一书中说到,“人是能思维的苇草”。这一思想除了强调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外,也说明了人性所具有的脆弱的一面。由于人心灵的脆弱,就需要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对信仰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非经常地、轻易地感觉得到。但是,人一旦进入特定的场合,如走人教堂,参加宗教仪式,那么内心这个声音就会被扩大,并且会不断地增强,从而激发起参加者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信徒是宗教仪式中的主体之一,宗教仪式对信徒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宗教仪式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它将同一种信仰的人群结合成一个社团。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曾说过,除非经由一些有形的象征或仪式使其教徒联合成某种交往团体,否则没有一种宗教能够将其徒众聚集在一起。可见,宗教仪式作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信徒个人在集体中不仅能够找到集体的归属感,同时也容易被集体的氛围所深深感染。

那么宗教仪式是怎样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呢?下面我们将以基督宗教仪式中最基本的洗礼仪式和祈祷仪式为例来看看宗教仪式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的机制。

洗礼仪式——对教徒进行宗教启蒙教育。洗礼是基督宗教的入教仪式,从基督教的眼光看来,它是上帝给人第一次赋予的宠爱,使人初次获得超性生命的途径。《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关于耶稣门徒给人施洗的事例。如保禄成为基督徒后又在马其顿首府斐理伯城监狱给狱卒及全家施洗。基督宗教认为,耶稣基督定立的洗礼圣事,一经完成,就赦免了领受人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号”。只有经过洗礼的人才算是正式教徒。洗礼是圣事中的第一项,只有经过洗礼的人,此后才有资格领受其他“圣事”。洗礼不仅是基督徒入门的必须仪式,同时也是得救、成义的必要前提。《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对一位黑夜来向他诚恳问道的法利塞党人尼苛德摩所说的一段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重生,不能进入天主的国。”《马太福音》指出,洗礼不仅是方法的必要,而且还是“规诫的必要”。因而,耶稣基督在升天前将洗礼的权利交给了使徒们,希望他们将洗礼作为基督宗教的重要仪式,永远传扬下去。洗礼圣事对于受洗者来说意义重大,洗礼一经完成,就标志着受洗人跨入了基督教的大门。它给予了受洗人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也赋予了信徒一份严肃的责任感,要求忠于基督,并按照基督的教导去善度基督徒的生活。洗礼是在信徒生活之初,对信徒进行的宗教启蒙教育,即告诫信徒,你已人上帝之门,你必守约,你必向善,否则你必受破门之罚。可见,洗礼是以无言的他律之教,敦促信徒进行自律。

祈祷仪式——最常规的教育手段。祈祷也称祷告,是基督教仪式中人与上帝“相通”的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仪式。这项仪式从古代犹太教的经文中沿用而来,衍生出复杂多样的具体方式,有不出声的“默祷”(或“心祷”)和出声的“口祷”,如吟诵特定经文的呼求;有个人单独进行的“私祷”和以私人资格为他人祈祷的“共祷”;还有以教会的名义进行的集体“公祷”、规定的成文祷词和无成文祷词的随口祈祷等。祈祷的内容一般包括默思上帝的奥妙,赞颂上帝的美德,感谢上帝的仁慈,抒发信徒内心对上帝的感情,与上帝进行对话等。意旨在于向上帝和基督呼救、感谢和赞美等,祈求上帝和基督给与恩赐和保佑,也包括人向上帝和基督的悔罪。在教堂进行的祈祷,象征教士作为上帝的“牧羊人”代表上帝行使教育、驯化万民的职责,而信徒自我祈祷则表现了信徒以上帝之言为训、默化向善,是自我教育。

作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祈祷仪式对信徒的祈祷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祈祷是一门经常的功课而不是一时的形式,必须经常进行。《旧约·德训篇》提出:“要排除障碍经常祈祷。”《新约·路加福音》记载耶稣的教导:“要坚持不懈地祈祷”,唯此方能战胜世俗罪恶,获得善终之恩。其次,对祈祷者祈祷时的态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祈祷是同上帝对话、谈心、交流,因而态度必须严肃、虔敬,要聚精会神。如果心分意散,必会影响祈祷的效果,所以要求“祈祷要口而诵,心而维”。奥古斯丁也对祈祷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说道:“天主不强人所难,但他要求你做你所能及的,你力所能及的则应向他祈祷。”由上可见,在西方国家中基督教仪式中的每一个仪式都有其特点教育意义,对规约信徒行为,传递道德观念,提升信徒宗教情感,解决信徒心理压力和提供精神信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信徒个人生活的指导还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尽管在西方国家中,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宗教教育仍是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宗教仪式则是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正如乔纳森·爱德华兹所说:“假如事实确是如此,即真正的宗教主要存在于爱心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种手段将是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正如我们渴望得到那种可以激起爱心的意愿一样。那些经卷、那种布道和实施宗教仪式的方式以及那种在祈祷中崇奉上帝、赞美上帝的方式,是我们极为渴望得到的,就像我们渴望得到深深触动置身于这些仪式中的人们心灵的那种意愿一样。旧基于此,对西方国家宗教教育以及宗教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教育现状,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应当重视的一个课题。 <>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我会克隆
20年后的我
推销肥皂
假如我有对翅膀
20年后的家乡
2050年的地球
假如我是超人
假如我是魔术师
我要……
20年后的相聚
假如我会克隆
奇怪的梦
假如我会克隆
写给人类朋友的一封信
NBA球星大克隆
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局限性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指标体系和审计方法研究
审计合谋与会计师事务所信誉机制的形成
试析内部审计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浅析审计重要性
战略审计——董事会战略控制的正式机制
对电算化审计初探
对审计收费中价格竞争现象的思考
浅谈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计与监督
浅析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可行性
审计服务市场失灵对策研究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努力做好审计工作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让情感之花在文学的沃土上绽放(外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这沐浴在“爱”的课堂中──《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的花儿开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后记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
为什么会适得其反?──《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