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

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

"

论文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主要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创新型人才是培养过程的结果,需要有适宜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了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各高校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解,尤其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说得多,做得少,仍摆脱不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教育界认真思考。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1 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准确理解创新的内涵,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完成社会赋予的迫切任务。广义上讲,创新是对传统观念、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创新一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完全自主创新,即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创新;集成创新,即将现有的成果进行重新的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也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创新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第二个层面,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新活动中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构成。第三个层面,创新人才是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虽然往往也产生了新颖的、有意义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大多并非首创,只是就其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创造活动直接推动了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2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比较

现阶段,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也逐年大幅提高,高校也更加重视产学研联合,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但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是高等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为6000万左右,高校科研人才也为数众多,但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以清华大学为例,尽管清华大学在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论文数量已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但是高引用率论文数量少,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足。其次,科研条件缺乏,科研经费投入过低。此外,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起到的作用有限。美国高校无论在科研人员、经费、成果,在其国家科研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且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密切,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程度高。而我国高校不仅受制于经费短缺,还由于科研和应用脱节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资源优化不足。再次,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美国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开设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培养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缺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方国家创新素质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化。在此,我国高校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同时吸取国外高校的教育经验,也积极探索出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成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各个单独的实验室,发展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教育的实验教学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开拓出一条培养应用型、开放型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河北大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2.2 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5E+3C”

“5E”,是指应该着力对学生开展五个方面的培养:Engine: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包括理想、品德、社会或家庭责任感、兴趣爱好等。Essential: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Exercise:实训、训练和操作,即基本技能。Exploration:探索、研究,即探索精神。Enterprise:创业、事业规划及实施,即创业素质。这里的创业是指广义上的创业,不仅包括学生自己创办全新的企业,还可以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事业,或者为国家的相关行业建功立业。

“3C”,指应该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教学资源:Condition:条件,即良好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教学条件。Chance:机会,即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教学条件的机会。Conduct:科学、合理、高效的引导。

2.3 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鲁东大学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开放式教育是多元、民主、自由、创新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突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探索开放式教育机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开放式的创新文化,“润”育创新型人才。 "

2.4 “素质学分超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纺织大学在2010级新生中启动素质学分超市计划,素质学分计划分为阳光责任、阳光习惯、阳光修养、阳光形象、阳光心态五大模块,采用“项目+载体+阵地+实践”的运行模式。每个模块都有重点培养素质、参考选项和考核依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素质学分计划,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以“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2.5 “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6 “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多数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行“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即将推行的“督导班”,河北工业大学建立了多家产学研教学基地,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3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的启示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也始终在探索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和比较国内外大学的创新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更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益。

3.1 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拓展知识、发展智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法,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是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无法取代的方式。因此,在当今倡导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发展阶段,应该继续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发扬和创新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2 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注重与企业的交流,加强实践教学

在当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学生教育模式多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导式、专业式、协作式并存,主次结合,形成互补。在我国,这些模式也是同时进行的,然而未来更应重点发展协作式,可以集合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先进设备,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企业生产所需的开发型或是创新型人才。毋庸置疑,高校与企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或“订单式”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平台。

3.3 建立学生创新平台,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

根据高校实际创建更多的专业性研究性社团,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外各种竞赛;借助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及创业。目前国内的高校,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变,这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虽然与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经使得传统的教育体制有了很大变化。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教育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校应对比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进而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大学要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应当正确认识创新的内涵,把握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重视培养过程,注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构建一个能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2] 骆冬燕.大学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

2):22~24.

[3] 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

(10):86~90.

[4] 鄢晓,林金辉.营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J].教学研究,2010

(6):11~13.

[5] 周俐军,王冬梅,张士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比较[J].科教文汇,2009

(9):8~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次战胜恐惧
让温馨充满教师节
一束鲜花一份心意
我是导游(黄弋)
探索家乡的名人
战火
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我的五官
爸爸的脾气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向陋习告别
喝药,喝药,在喝药
那个男孩
我做合格小公民
我正在走近,我正在感受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再审视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众化问题的双重反思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繁荣
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策略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教育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观点、新途径的探索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校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
试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向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初探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析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试析《范进中举》细节描写的语言表现力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吴敬梓的恋乡情结
《范进中举》课本剧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以《范进中举》为例谈怎样精讲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吴敬梓父子至性诗
《范进中举》胡屠户的“四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