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

浅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1

浅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

"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人才 素质 结构 独立性

论文摘 要:根据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入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抓起等措施,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模式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没有成为开发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发现其潜在的创造能力,树立自信;还没有把创造能力的开发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唤起学生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欲;更没有形成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种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达到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增添学生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引爆”和“释放”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故在此,针对实验教学方法,谈谈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1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入手

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采用“照方抓药”的方式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没有任何准备,进入实验室后,全部由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实验完全是在实验指导教师的讲解下,机械地按照指导书所提供的实验程式,死板地进行固定的操作。实验结束后所作的实验报告,也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对规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汇集,距创造性的培养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极好的机会,只要我们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进,完全可以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应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抓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必须给学生提供与实验项目相关的图书、资料;或提供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学生了解新理论、新观点,获得学科前沿信息;或者向学生介绍与实验项目有关学术理论中的不足、缺陷和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并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索和研究。二是实验前的辅导。在学生阅读资料、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参加实验的学生都能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充分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集中式、分组式、随意式均可。关键是教师必须要给予讲评,并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经过这一环节,根据每个人准备的情况和理解考虑的情况,决定能否进入实验环节。对准备不充分或没有准备的同学,不能批准进入实验阶段。三是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因为实验的方案是由学生亲自制定的,可能还存在一些细节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加以指导和完善,从而确保实验过程的正常进行。四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个报告,并不是指按照传统实验报告格式进行的,而是采用总结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让学生从实验项目开始,到实验结束后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可以汇报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也可以谈实验中的教训;还可以讲自己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疑问。只要是与实验相关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谈。其目的,不只是对实验情况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和活跃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针对实验项目中的某一个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发表独立的见解,促使学生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探索新的问题,使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实进取的精神。即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不仅可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人类既有知识的批判继承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打破专业界限,向着学识渊博的方向发展,产生知识的突破,激发学习的创造欲望。

2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抓起

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是构成创造性人才的动力系统,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和保证。而思想素质还是创造性人才的导向系统,把握创造活动的方向,是构成创新人才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力价值主要集中在人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人才成长的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应从保护学生的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开始。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学习掌握系统的课本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还会继续促使他们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与愿望。

3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抓起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十分有利。目前大学的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好多实际问题只凭所学专业知识根本就不可能得以解决。可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实际上,近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如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专业知识学习的范围,对改善目前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行的。因为,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适宜的知识结构和完备的思维结构,我们只有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完善学生思维结构同时入手,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备创造性人才的潜质。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实验,根本不可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只有实行学生自主性的学习,采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改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目的。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改变目前只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强调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现状。将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带着这些很现实的问题进入实验室,开展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可拓展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优化其知识结构,还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多种角度、利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完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思维结构得以完善。 "

4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抓起

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特质,是学生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成为社会人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独立性是不依赖于他人或外界力量而独立自主的行为。没有独立的思考、意志和人格,就不会有任何创见。对大学生进行独立性的培养,从能力上讲,实质就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敏捷性和创造性。从意识上讲,就是让学生树立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产生自立、自强的动力;养成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习惯。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实际上就是解放学生的手脚、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支配自己的实验行为。但我们对学生管得太死,总是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总是把实验的步骤讲的一清二楚,让学生完全按照指定的程式进行操作,不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步骤,这实际上失去了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很好机会。我们一定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做”,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让学生当一个机器人。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和内容,从头到尾全部由学生做主,独立完成。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应当清楚,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并不是放任自流,任由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实验教师的监督、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至于如何监督、引导和帮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弄清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与特长的情况下,从发挥学生优势出发,启发、诱导学生在其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求项目,用商量的口气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无所顾虑的情况下,大胆设想、开动脑筋,从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巩固和强化其逻辑思维。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正确,即便有错误,甚至十分荒谬,切记不应轻易否定,要想“办法”让其自己醒悟,其实,这个“办法”才是培养人、成就人的关键所在。因为,让学生自己醒悟,比别人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要高明得多,效果要好。

5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抓起

有责任,才会有作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对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实验这一教学环节,对大学生实施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责任”其实就是在承担起某种职务的同时,完成其职务所应尽的职责,并对其过失有一定的担当。而责任意识,就是怀有担当心理,明确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要求”“约束”自己去履行其义务,把“责任”转化为行动。可见,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常识。事实上,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起来,必然要进行一定的分工与合作,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创造了条件。只有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负责,才能使整个实验过程顺利而有序地进行。为此,实验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清楚他们自己的责任,使他们树立“我有责任”的意识,并教育学生要有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做事”只有认真,才能办好一切事情;只有细心,才能不出差错,办好所有事情,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我要负责”的思想,即产生责任意识。并在其责任意识的作用下,约束其行为,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真正做到“我能负责”,达到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

参考文献

[2] 张克平.当代国内外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想及其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5 [4] 刘昌明.论创造性人才的伦理品质[J].石油科技论坛,2004,12:18~19

[5] 张永宁.创造性人才的动力系统分析与构建[J].莱阳农学辽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4:71~74

[6] 张永宁,王维斌.构建创造性人才的导向系统[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5,2:73~76

[7] 高华.“藏息相辅”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河北社会科学,2007,8:176~178

[8] 李瑛.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7~54 [10] 吕新强,边仕英.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6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心爱的玩具
新型玻璃
铅笔刨刀
我的小闹钟
可爱的小手机
小台灯
我的伙伴——植物储蓄罐
我家的光波炉
我可爱
一个玩具一份快乐
我最喜欢的东西
我的“老师”
书包伴我成长
我的小闹钟
浅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试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缺失与应对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制度设计
浅谈《工科数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沈阳理工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有效性缺失的成因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简析
人力资源管理视诵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探析
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研究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探析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浅谈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方法的三个层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谈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及点评
变革学习方式 激活语文课堂──《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调课的思考──《要下雨了》教学案例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我们都会说──《要下雨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阅读张扬个性──《要下雨了》教学案例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老师撒谎了”──《要下雨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