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证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学质量 质量保证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超常规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本文提出应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及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来全面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引发的教育质量问题
1.经费投入滞后。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我国一直在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扩招使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其一,教学设施、教学仪器的增长幅度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被减少或教学要求降低。其二,图书馆及图书馆资料无法迅速满足增加的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其三,后勤设施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内在因素最终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资力量匮乏。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师资,也就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这几年学校规模在迅速扩大,教师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基础课教师。许多学校采用加大教师工作量的办法,许多教师周学时达到20~30学时,教师几乎成了一架上课机器。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不仅影响教师身体健康,也制约教师钻研教学艺术和进修学习的时间,直接影响了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不够完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作用。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扩招后的教学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教师管理不严。第一,进人把关不严。由于高校扩招师资缺乏,导致许多高校进人不重质量,使一些素质低的人进入教师队伍。第二,奖励机制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完整可行的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奖励机制,优秀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奖励,教师缺乏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其二,对考试管理不严。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和学两方面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一些教师应学生请求,考前划考试范围,只要学生背会范围的内容,及格就不成问题。还有的教师在评分时,送人情分,背离了考试的初衷。其三,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往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只适应当时状态下的教学质量管理需要,它所面对的是精英型的培养目标,稳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整齐的学生生源,固定的修习年限。而扩招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生源质量和修习年限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5.课程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几年扩招后,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会对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全面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前提。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使得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单靠国家财政增拨教育经费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各高校应力争做到:其一,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在加大政府对高校投入力度的同时,采用各种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公众及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还应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建立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途径开发财源,增加收入。其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高校间应加强合作,进行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减轻教学条件不足的压力,使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办学效益。其三,加强与校外有关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产学研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先进的生产仪器、设备等资源,既可以缓解校内实验设备、场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其四,推进图书馆资料管理现代化建设。要尽快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自动化和图书资料数字化,实现图书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自动化、网络化,促进图书资料资源的共享,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4]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要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育人的核心,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根据扩招的需要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师资的需求,通过加快培养、培训等途径,扩充师资数量,弥补师资缺口;构建专职兼职结合、国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建立国家、地区和高校三级师资培训网络,保证更多的教师获得培训或进修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素质要求起点,建立教学职称系列必须上课的制度,采取措施在根本上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加快建立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和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鼓励大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4.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上,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提供给学生各种学习机会。同时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通过制度的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学生的各种群体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实践证明,严格而又明确的规章制度,必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标准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树立良好的校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高校扩招后的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5.优化专业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环节。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科专业雷同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其一,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当前我国的高校出现了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的趋势,但是学科门类和专业过多就容易分散精力和失去特色,就可能办不出精品专业,因此专业设置要适度,不能搞大而全。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一个合理的学科专业范围,并随时按照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要有相对的超前性,教育的适度超前性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特征,适度超前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以避免盲目设置专业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某些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
其二,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主要以学科和专业体现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应该注意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关系,适当发展互补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更可以前瞻性地设置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专业。
参考文献: [2]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8.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
(6):1-5.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6.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
- 一件傻事
- 弟弟变了
- 有趣的拍卖会
- 老师不在的时候
- 放学路上
- 看电影
- 一枚硬币
- 游生态乐园
- 压岁钱
- 放风筝
- 真正的眼泪
- 游冠世榴园记
- 狡猾的“小兔”
- 我爸爸的照像机
- 新农村建设述职述廉报告
- 2011毕业生图书馆实习报告
- 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 乡财政所干部述职述廉报告
- 2012年党员干部述职述廉报告
- 市教育幼儿园实习总结范文
- 工程测量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 保险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 荒野的呼唤读后感600字初中
- 2011物流公司实习报告
- 2011年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 2012年度副校长述职述廉报告
- 大学生家乡支教实习报告
- 工商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
- 镇人大主席述职述廉报告
- 浅议辅导员博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 探析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
- 试论网络技术在金融学类课程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发展策略研究
-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分析
-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其改进
- 浅析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 关于职院校教学日常事务管理
- 浅谈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特征及模式整合
-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策略研究
- 探析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的式微表现及根源
-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究
- 浅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何以可能
- 试论合作学习
-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探析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