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

浅谈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

"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关系 失衡 原因辨析

[论文摘要]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一般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改革,基础课程则处于被人随意挤占的尴尬境地,造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的严重失衡。在分析探寻造成两者关系失衡原因的同时,从并列关系、互为补充关系、促进深化关系三方面提出重构两者和谐关系的建议,对正确认识两者之间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从人才的全面发展观看,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不仅仅局限在高技能上,还应该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即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一般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改革,忽略基础课程的建设,像语文、数学等“计划外”的基础课程更是变得可有可无,这与人才的全面发展显然是相悖的。文章在例举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现象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者关系失衡的原因,并从三方面提出了重构两者和谐关系的建议,这对理清两者之间关系,提高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现状

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困惑。与专业课程相比,真乃天壤之别。从其相互的关系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边缘”与“中心”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不同,它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课程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基础课程则并不明显,加上过分强调学生上岗前专业技术的培养,并从这个角度去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自然是处于课程体系的中心地位,而基础课程则只能被边缘化。

(二)“弃儿”与“宠儿”的关系

时下,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学校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这种“弃儿”与“宠儿”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被专业课程随意挤占,课时的安排也是根据专业课程课时安排的情况随意增减。二是学校课改政策向专业课程倾斜。专业课程改革所需的设备和场地有专项拨款保证,专业教师的业务进修,外出学习交流,甚至出国考察等都给以提供充分的机会,相比较基础课程则如同一个 “弃儿”,无人关心也无人管理,甚至是根本就没考虑到。

(三)“无用”与“有用”的关系

为解决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就业问题,学校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发挥极致,只要是对学生学习一技之长、顶岗就业有直接作用的课程就是有用的。显然,专业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所以,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几乎都认为专业课程是最实用的,应该认真学好,而基础课程则是没有什么用的,可学可不学。

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这样不正常的关系,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吗?从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另一方面高职生也因为社会适应能力欠缺、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公德意识低下而落聘的也不少。即使就业后,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而辞职或被辞退的也不在少数;更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因素质能力的欠缺,只能自动降级去与农民工争抢饭碗,这种现象是该引起我们深刻思考的。

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分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原因,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是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一)把专业教育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专业教育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认识上的偏颇,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只剩下职业教育这一属性,这种人为的将高等职业教育降格位一般职业教育的做法,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用人要求。

更何况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是相对于学科而言的,尽管专业教育也受到社会职业需求的影响,但是专业并不完全是职业的影子或附庸。从两者的内含和外延上看,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有时专业包容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发展一直在专业的领域内,选择的职业与学习的专业相吻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但有时职业却又包容专业。这种情况下,职业与学习的专业虽然方向一致,但所学的专业难以满足职业的发展,还需要学生自学和进修来适应职业[1]。因此,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是导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把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理解为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

多数高职院校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动手能力,毕业后能够顶岗操作就已经足够,生存问题解决了就行。这种将人看作是工具人的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表现。如从培养模式看,专业教育表现为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养成的单一模式,学生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它领域一概认为与己无关。而现实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岗位及职业内容时刻发生变化,一个人一生中很难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眼下即使是有了职业岗位,生存问题解决了,但那也是暂时的。因为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适应面狭窄,而且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也很差。这样的高职人才与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教育培养的人才又有何区别呢?

实用性可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本质属性之一。高职院校考虑到学生大学毕业后求职存在的困难等“市场因素”,增加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这原本是应该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为了解决学生暂时的生存问题,而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因开设“有用”的专业课程,挤占了“无用”的基础课程,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变成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高职人才,不仅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还会抑制学生个性与才能的发挥。可见,这种实用主义是造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以原先的老眼光来看待现有的基础课程

基础课教师以原先的老眼光来看待现有的基础课程,也是影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一个具体原因。在以往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中,基础课程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可以说与专业课程互不干涉,但是现今的课程改革对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课程设置严重脱离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的现象,更换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原有的过分偏重知识学习,轻视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提高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的水平,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职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实却又是另一回事,有的基础课教师还恋着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目标的模糊,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落后、单一,结果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不说你“无用”才怪呢?"

三、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重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和谐关系

(一)确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并列关系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和谐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从人才的全面发展出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者之间不是一种“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因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素质、高技能则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专业课程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少了哪一方面,都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见,在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它们各自承担着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单一的专业或职业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才能在人生的未来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要将高素质、高技能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与基础、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成为用人单位所欢迎的、适应社会生存的高职人才[2]。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这样的并列关系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关系。

(二)确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为补充关系

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并不是一种“无用”与“有用”的关系,只是在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的背景下,基础课程被人为地边缘化罢了。虽说专业课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发挥了其他课程难以发挥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强调专业课程的同时,也给予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有的地位,重视发挥素质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此两者之间就有可能实现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互为补充关系,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借鉴国外的成果,并且从我国的实践经验出发,初步确定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框架:①交流表达;②数字运算;③革新创新;④自我提高;⑤与人合作;⑥解决问题;⑦信息处理;⑧外语运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以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挥着专业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为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能力提供优良的服务;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对学生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有赖于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好坏。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这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成为可能,也使得高职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大大提高。

(三)确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促进、深化关系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和谐关系还表现在两者之间是一种不断促进、深化的关系。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客观上要求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综合性,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身心方面和专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具有综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须从原有的基础性功能转变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服务性功能。即基础课程设置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还要考虑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所提供的服务,以体现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服务的针对性。

首先,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而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相对较低,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低、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缺乏沟通能力和技巧等。而要提高和加强学生的上述能力,单靠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要依赖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才能实现[3]。因此,基础课程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培养得好,就会促进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效果的提高,而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继续学好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这种不断促进、深化的关系,对促使两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形成,无疑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的。

其次,公共基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因为高职院校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班,培养的也不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工具人”,公共基础课对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和健康心理独特功能,都有利于促进高职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基础课程对学生自信、自强、自觉、自主,富有责任心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摆正自己学习主体的位置,充满自信地、主动灵活地投入专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样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培养自身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这样一个充满功利、实用的世界里,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两者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关系,改革以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略基础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才有可能有效地解决“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过弱的素质教育”等问题,为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3期,第48页.

[3]黄文典:《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探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期,第33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德心者,得心也
登丹崖山
我的洋娃娃
读《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有感
一个小时三十分钟
我要做一名光荣的解放军
喝咖啡
打羽球
金沙湾放风筝
动物园
有意义的一天
猫和狗的故事
寄信
闪光的“94”分
做菜
行政助理月工作总结
村卫生室2011年工作总结
特种设备先进集体材料
学校迎检工作总结
公安个人嘉奖报请材料
争创文明班级小结
中心卫生院2011年工作总结
优秀思研会申报材料
运动会班级总结
全国申报中学教师一级职称评审条件
2011年档案管理工作总结
学校健康卫生工作总结
电信公司客户服务中心青年文明号申报材料
教师职位申请书
晋升实职副局个人鉴定材料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审计动因
投资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的特点浅析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探讨
提高常规内审的质量
审计证据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的可行性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调查后的思考和建议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财务报表舞弊与审计对策
试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关于进一步做好效益审计的思考
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经验探讨
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杂谈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蒹葭》的朦胧之诗美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美哉,《蒹葭》!
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愚公移山》教学体会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读《关雎》──比兴、叙事、梦幻中的爱情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