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公平与效率双重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

浅议公平与效率双重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浅议公平与效率双重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

"

论文关键词 公平 效率 高等教育政策

论文摘 要 公平是高等教育的不懈追求,效率是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作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引导高等教育实现自身的宗旨。

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调节,以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的需要和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项高等教育政策都必须面对公平与效率的两种价值观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一对范畴,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公平的本质是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和财产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效率”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消耗的劳动量与获得劳动效果的比率” 就一般意义来看,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二有相互包含的一面,二者都是对方衡量自身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没有毫无公平的效率,也没有毫无效率的公平,效率和公平都不能完全脱离对方来衡量。高等教育中公平本身就隐含有效率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效率也体现着公平的价值,二者在总体上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高等教育中公平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效率的增长,同样,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公平的建设与完善。” 追求效率与公平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两大实践原则,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包括公平状况的不断改善和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 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理念提出并达成共识,要比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晚的多。因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金字塔的塔顶,其公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的高度发展与教育自身的高度发展做为支持。早期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其他层面的公平一样,是以反对种族歧视、阶级歧视、信仰歧视以及文化歧视等为目的的。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公平的最本质内涵在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具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其性别、种族、地域,都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都有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中的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它同时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中的公平是高等教育政策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它与国家的社会基本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相联,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员所享有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规定着高等教育资源与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

二、 高等教育效率的涵义

对于高等教育的效率的认识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高等育领域内的效率与经济领域内的效率在涵义上没有什么不同: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效率,从本质上讲也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效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社会效率和个人效率。狭义的社会效率指接受高等教育者比未受高等教育者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广义的社会效率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在个人效率方面,如果个人受到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入生产劳动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三种形式的效率:“教育的生产效率指教育部门或教育单位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教育部门或教育单位对资源配置的情况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教育的X效率指教育部门或教育单位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教育投入的实际产出与投入的应有产出之间的差额。”

在这里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它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定义的高等教育效率的内涵,比较全面。这与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三、 兼顾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

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有其内在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其各自独立的内涵和意义。前者决定了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和联系,而后者基于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互不替代性和影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在关系上存在疏离性的一面。没有毫无公平的效率,也没有毫无效率的公平,效率和公平都不能完全脱离对方来衡量。高等教育中公平本身就隐含有效率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效率也体现着公平的价值,二者在总体上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高等教育中公平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效率的增长,同样,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公平的建设与完善。追求效率与公平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两大实践原则,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包括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平状况的不断改善。这是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相关性。我们必须看到: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虽然相关,但并不是此长彼长、此消彼消或者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关系。从现实来看,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具有一种鲜明的非直接相涉性,这是由于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本身以及决定因素的不同所导致的。高等教育政策作为对高等教育场域中各种教育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的行为准则,在制定时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一)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讨论中,由于过分的夸大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把市场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对立起来,因此大大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向市场化放方向的发展,也阻碍了高等教育如何在更深层次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索。

因此,在今天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继续构建和不断完善能够有益于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为此,建立高效率、分层次、法制化的自主自律型管理体制,不失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双赢”的高等教育政策的明智选择。

(二)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有效补偿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差别的存在,就必然会产生那些因各种不同原因而暂时居于不利位置的弱势群体,如存在各种问题的大学生。对此,国家、社会、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从宏观的层面上看,高等教育的弱势群体还包括那些生活在经济落后区域的人群。这些区域通常也是高等教育甚至包括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豐因此,建立有偿补偿机制在宏观上还应包括完善科学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扶持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日益广泛的高等教育公平,也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

(三)改良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进高等教育效率。

高等教育公平不仅体现于能不能接受高等教育,更体现于接受何种高等教育、如何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后有何用的问题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能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这样,“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阵地就会从校外转为校内,从强调起点公平或机会公平转向重视过程公平、活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针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这种转向,就要求把高等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摆在改良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进高等教育效率等方面。

综上所述,公平与效率,是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这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政策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注释:

温正胞.价值冲突: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 江苏高教,2004

(1)

赵晓梅,刘少雪.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系统方法. 复旦教育论坛,2003,

(4).

厉以宁,闵维方.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7)

童蕊.教育公平的伦理解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

(1

9).

彭华安,彭满阳.论教育政策的正当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一个好孩子
爱心无价
秋天的果园
老师,我拿什么献给你
迷人的秋天
好一片火烧云
秋天的快乐——捉蜗牛
我的奶奶
美丽的云彩
我学会了洗碗
有趣的乌龟抢食
镜子里的我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快乐的十分钟
暑假南昌一日游
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和翻译
论关于商业秘密权的保护(1)
试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基础教育供给
建设生态区的法制保障(下)(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
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教学经验]提高初中化学复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渔业权是渔民的固有权利(1)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发展
论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性质(1)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一)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新视角:旅游业的贡献
面对入世:财政政策的调整和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二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三
《蜜蜂》 综合资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一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三
《花钟》 教学设计
《玩出了名堂》 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 教学设计一
《陶罐和铁罐》 教学设计二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一
《电脑住宅》教学设计及反思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二
《掌声》 教学设计一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设计
《掌声》 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