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型的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型的研究

"

[论文摘要]文章从论述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内涵着手,指出现行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行政色彩浓重、管理方式简单、评价机制呆板等问题,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文化营造和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着手,构建高等教育的人本化管理文化。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管理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校本”向“人本”转变,切实做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师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是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将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核心和终极目标。高校管理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等管理实践中以人为中心,“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按照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想问题、谋发展,一切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精神,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个人的全面、健康、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1.人本化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人性的完整结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人生下来就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教育要帮助人做“自己潜能的主人”,这样才能显示人的尊严,并由“未完成的人”成为“充分出生的人”。发现人的天赋、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性解放被认为是当代最成功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是从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去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忽视了高等教育对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人性”的人的潜能、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意义。正如勒德尔所言,“学校像是社会机会的分配机构,像是调节劳动市场平衡的储备装置,像是赞成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合法机构(在社会统治阶层看来作为个人能力差异的结果的这种不平等制度似乎是合理合法的),像是行使象征性权力和根据年长一代的经济利益驯化年青一代的场所。学校教育成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成了以功绩换取社会地位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对弱者来说则须慢慢学会放弃这类社会地位,造就现代工业社会极端官僚化的组织所需的专业人员,让社会下层学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对雇员要求的伦理道德”④。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未能摆脱把受教育者“当做工具在塑造,而不是被当做目的来培养”的传统束缚,受教育者也主要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在这里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包装’”⑤。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是高等教育本质回归的要求。

2.实施人本化管理是反思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展,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会认可度等学校的内涵建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所引发的两个主要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不恰当地追求校本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全人”教育,轻视了学生及其家长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学校成了培养“工具型人才”的“流水线”;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教师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道德素养、职业品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又没有扎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人才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适用的优秀人才难觅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相对降低。上述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社会竞争的因素,但也折射出高校扩招后的“消化不良”、质量严重滑坡的不争事实。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实施人本化管理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要求。“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治理结构也要求我们实行人本化管理。长期以来,对“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讨论较多,但仅此还远远不够。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教授和学术组织的热情和活力,确立教师的管理主体地位,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术发展积淀、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民主的校内管理新体系。为此,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内涵还应包括尊重教师特别是教授学术权力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管理领域的决策权。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方向的凝练、资源的分配、团队的建设等学术事务都需要本专业的教授来做出分析、判断和筹划。 "

二、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的“文化堕距”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化色彩浓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陈旧落后观念依然浓重,管理责权利的高度集中、事务型的管理方法、职称评定和干部任用上的重资历和学历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现地支配着管理者的行为,将管理简单地看做是监控、约束和支配,师生对学校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高等教育“官本位”的意识是与“人本”相悖的“物本”管理理念的必然产物。

2.管理方式简单。在实践中,许多高校管理者过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性,片面地以“集体主义”替代个体的情感、个性、需要、能力等;管理手段也惯于命令式、强制式,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求标准化,教师教学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管理程序僵化,量化考核过于烦琐。这些现象是我国目前高校管理实践中不争的事实。

3.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目前一般高校都制定了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等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就整体而言,这些制度所显示的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乃至整个管理体系都是建立在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而不是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而对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又往往只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去衡量,制约了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基本上是几十年不变,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习成绩优劣的评价标准,考核模式以闭卷和笔试为主,其弊端是对学生接受的知识考核多,对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的知识建构与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较少,这种重统

一、轻个性的模式化评价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个体的充分而全面发展。

<>

三、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策略思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对高校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我们应从制度建设、文化营造和评价方式变革等方面着手,构建人本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

1.制度建设民主化。制度与人的关系是“型”与“本”的关系。制度现代化依存于现代化的人,规章制度的民主化建设是现代高校发展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和内驱力所在。要发挥师生员工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民主是法治精神的本质内涵之一。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是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换取所谓“效率”的。处于加速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高校,推进管理的民主化是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路径选择,是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现代高校规章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秩序”和“效率”为本位,而是规范与群体的和个体的“人”的价值的统一;体现人本价值取向的规章制度应当是学校各方在平等、协商对话中达成的共识。

2.管理文化柔性化。现代高等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意味着教育过程中的人从“被建构”的客体性存在走向自为的主体性存在,走向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自由自觉”的存在。科学理性和民主、平等、自由、法制等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现代高等教育能够引导人充分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条件,经过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在培养自身的反映社会现代性品质的同时积极地实现人的个性化。高校管理文化环境必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意识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全体师生既是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客体,又是学校管理文化的主体。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师生的健康、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师生员工的价值应置于行政权力之上。一是要妥善协调校内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关注困难教工、困难学生的利益。学校管理人员具备“移情能力”,在管理工作中更多地换位思考,积极帮助一线师生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难题。二是在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时,要坚持情、理、法相统一的原则,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有章可循。三要全面落实教职工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形成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和培养人和校园管理文化,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个人自觉地成为学校利益的维护人和管理者,以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3.评价机制科学化。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和教育发展的“引擎”,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估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发展局面。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多囿于知识水平、人格力量、奉献精神、自律意识等,很少顾及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精神需求。教师不只是掌握和传授知识的机器,而是幸福感、价值感特别强的一个社会阶层。因此,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发展人是高校人本管理的要义所在。我们要从机制改革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合人性、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尽最大可能避免对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简单化倾向,逐步把广大教师从过于机械、苛刻的考评标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优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操行和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以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所决定的。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创新管理理念、方式和机制,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改写《狐狸和乌鸦》
功夫不负有心人
读《凡卡》有感
“麻烦”班主任
读《奠柏》有感
身边的烦恼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缩写《小抄写员》
最难忘记的一件事
读《我自横刀向天笑》有感
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故乡
金娃娃
第一次领操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浅析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改革
试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试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浅析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反思
浅论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探讨
试析“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与实验改革探索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试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简析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
浅谈数字电路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试析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试析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
试论校企合作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改革和开发
赤壁遗址
忧国忘家的张养浩
东坡肉与苏东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习题精选
《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答案
《诗词曲五首》习题精选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同步达纲练习
赤壁景观
《诗词曲五首》练习
赤壁大战
赤壁溯源
《诗词曲五首》同步达纲练习